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平均7分鐘1餐」食午餐都要「鬥快」專家稱百害無一利

生活事

「平均7分鐘1餐」食午餐都要「鬥快」專家稱百害無一利
生活事

生活事

「平均7分鐘1餐」食午餐都要「鬥快」專家稱百害無一利

2019年12月16日 08:35 最後更新:12月17日 10:03

還是要細嚼慢嚥有益健康

現代人工作生活忙碌,連吃飯都要爭分奪秒,進食速度加快雖然可以省下時間,卻不利於健康,得不償失。近日有網友感嘆自己要迅速吃午餐以獲得更多休息時間,並好奇詢問「大家吃一餐要花多長時間?」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更多相片
圖文無關(設計圖)

還是要細嚼慢嚥有益健康

圖文無關(設計圖)

近日一名台灣網友在網上上PO文表示,自己吃午餐都速戰速決,因為這樣才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午休,但估算發現平均花了7分鐘吃完一個便當,好像對身體不太好,不禁好奇詢問廣大網友「大家吃便當要花多久時間?」

圖文無關(設計圖)

問題一曝光,網友紛紛留言表示「看狀況,若趕時間,30秒到一分鐘內吃完,上班前吃後上工就10分鐘內吃完,若是心情放鬆可以慢慢吃,30分鐘到1小時內慢慢享受飯量加倍的便當」、「為什麼一個便當而已會吃到超過5分鐘啊…覺得扯」、「不要東摸西摸看電視認真吃一般3分鐘就吃完了吧」、「公司1~3分鐘 在家20分鐘」、「8分鐘…今天午餐已經吃完很久了」、「最多10分鐘,才有時間休息阿」。暴露出原來許多人的吃飯的時間都十分的短暫。

圖文無關(設計圖)

但也有不少網友驚訝表示、「吃這麼快幹嘛,你一秒又沒有幾十萬上下」、「吃15分鐘以上對腸胃比較好」、「30分,吃太快腸胃不會不舒服嗎」、「好強,我吃飯慢,都覺得中午時間好少」、「大概30分鐘 ,吃太快真的不好,咬得少傷胃,咬得快傷顳顎關節」、「現在折磨你的腸胃,以後就換腸胃折磨你…還是細嚼慢嚥吧」。

圖文無關(設計圖)

若食物沒有嚼碎就直接吃到胃裡,會迫使胃加強蠕動力度,加重了腸胃的消化負擔,長期恐導致胃病。

圖文無關(設計圖)

不少人因為工作忙碌,減肥方法都會以節食為主,但其實導致肥胖的原因不僅僅是攝取過多的熱量,吃飯速度太快也會導致肥胖,因為大腦意識到吃飽的時候,進食量已經明顯超過身體需求。此外,長期進食過快或過量也會引起血糖迅速升高,加重胰腺負擔,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圖文無關(設計圖)

亞洲人通常喜歡吃熱的食物,但是食物的溫度往往偏高,吃飯太快容易燙傷食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長期吃溫度高於65°C的食物,恐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圖文無關(設計圖)

圖文無關(設計圖)

近日一名台灣網友在網上上PO文表示,自己吃午餐都速戰速決,因為這樣才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午休,但估算發現平均花了7分鐘吃完一個便當,好像對身體不太好,不禁好奇詢問廣大網友「大家吃便當要花多久時間?」

圖文無關(設計圖)

圖文無關(設計圖)

問題一曝光,網友紛紛留言表示「看狀況,若趕時間,30秒到一分鐘內吃完,上班前吃後上工就10分鐘內吃完,若是心情放鬆可以慢慢吃,30分鐘到1小時內慢慢享受飯量加倍的便當」、「為什麼一個便當而已會吃到超過5分鐘啊…覺得扯」、「不要東摸西摸看電視認真吃一般3分鐘就吃完了吧」、「公司1~3分鐘 在家20分鐘」、「8分鐘…今天午餐已經吃完很久了」、「最多10分鐘,才有時間休息阿」。暴露出原來許多人的吃飯的時間都十分的短暫。

圖文無關(設計圖)

圖文無關(設計圖)

但也有不少網友驚訝表示、「吃這麼快幹嘛,你一秒又沒有幾十萬上下」、「吃15分鐘以上對腸胃比較好」、「30分,吃太快腸胃不會不舒服嗎」、「好強,我吃飯慢,都覺得中午時間好少」、「大概30分鐘 ,吃太快真的不好,咬得少傷胃,咬得快傷顳顎關節」、「現在折磨你的腸胃,以後就換腸胃折磨你…還是細嚼慢嚥吧」。

其實早前就有專家指出,這種「快速」的飲食方式其實對身體有很多害處,不僅加重腸胃負擔,還會引起肥胖,大家都要注意啦!

一、對胃和腸道健康有害

圖文無關(設計圖)

圖文無關(設計圖)

若食物沒有嚼碎就直接吃到胃裡,會迫使胃加強蠕動力度,加重了腸胃的消化負擔,長期恐導致胃病。

二、引起肥胖

圖文無關(設計圖)

圖文無關(設計圖)

不少人因為工作忙碌,減肥方法都會以節食為主,但其實導致肥胖的原因不僅僅是攝取過多的熱量,吃飯速度太快也會導致肥胖,因為大腦意識到吃飽的時候,進食量已經明顯超過身體需求。此外,長期進食過快或過量也會引起血糖迅速升高,加重胰腺負擔,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三、燙傷食道

圖文無關(設計圖)

圖文無關(設計圖)

亞洲人通常喜歡吃熱的食物,但是食物的溫度往往偏高,吃飯太快容易燙傷食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長期吃溫度高於65°C的食物,恐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四、影響營養吸收

圖文無關(設計圖)

圖文無關(設計圖)

食物若透過牙齒完全咀嚼變得更細,可減輕胃負擔,提高消化力,食物營養更能有效被吸收利用 ; 還可增加腦部血液循環,激發腦神經活動,活化腦部 , 順便還幫助牙齦按摩、鍛煉頜骨和牙齒。

專家建議,早餐的進食時間建議為15~20分鐘,中、晚餐則是可食用半小時左右的時間。一口飯咀嚼20次,可以更容易產生飽腹感減少飯量,還可以幫助消化,提早發現飽腹感,減輕腸胃負擔。

往下看更多文章

常飲酒或減弱手術麻醉效果?台醫生揭2大可能性

2024年04月29日 07:00

坊間流傳,常飲酒會對手術麻醉效果造成影響,有醫生則解釋背後可能的原因。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過度飲酒會危害身體健康且影響手術麻醉效果?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飲酒傷身」,過度飲酒會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它不僅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在接受手術麻醉時也會帶來額外的風險。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常飲酒人士在手術時往往需要更大的麻醉劑藥量

有醫生特別指出,對於那些雖然器官功能尚保持正常,但習慣性飲酒的人來說,在麻醉過程中,往往需要更大劑量的麻醉藥量。這是因為這類人群的肝臟中分解麻醉藥物的酵素活性較高,並且他們的身體對這類中樞神經抑制藥物已經產生耐受性,導致藥量需加大。因此戒酒或在不傷身體的情況下適度飲酒尤為重要。

酗酒或器官衰退的患者在手術麻醉中需要特別注意藥物劑量的調整

台灣知名外科醫生鍾雲霓指出,飲酒量及頻率會影響施行麻醉的過程。對於酗酒者或因飲酒導致肝腎及心臟功能衰退的患者,在手術中使用麻醉時需謹慎考量,根據器官的實際情況調整適當的藥劑量,或可能需減少藥物劑量。

醫生揭示常飲酒人士需要更高麻醉藥劑量的兩大原因

鍾雲霓進一步說明,檢測器官功能並非患者自行判斷,而需進行抽血和超音波等檢查,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此外,對於器官功能正常但經常飲酒的人士而言,則需要更高的麻醉藥劑量。其主要原因包括,酒精作為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經常性使用會使肝臟分解此類物質的酵素逐漸增多。其次是身體對酒精或麻醉藥會產生耐受性,從而需要增加藥物劑量以達到相同的麻醉效果。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醫生提倡標準化酒精攝入量以減少健康風險

鍾雲霓表示,避免飲酒或控制酒量是最佳選擇,在2023年加拿大的研究亦顯示,飲酒無任何益處,但由於在社交場合飲酒似乎難以避免。因此,醫生建議將酒精攝入量標準化,例如將40%酒精濃度的威士忌或高粱設定為一個shot杯為一個單位,而酒精濃度大概10%至15%的葡萄酒、白酒或紅酒則可以用一個高腳玻璃杯計算,5%酒精濃度的氣泡酒或啤酒則以一樽為一單位。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醫生強調飲酒過量會增加癌症風險且導致器官功能衰退

鍾雲霓認為,每週攝入不超過兩個單位的酒精為低風險,相當於兩個shot的威士忌、兩杯紅酒或兩瓶啤酒。若每週飲酒量達三至六個單位,則會增加患乳癌、大腸癌的風險,超過七個單位以上,諸如每天睡前喝一杯紅酒,除了罹癌機率外,也會影響心臟、腎臟或肝臟功能、還有高血脂,骨密度下降,負面作用會開始顯著累積。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