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大明為何在開國之初 就能完潰蒙古鐵騎?

歷史長河

大明為何在開國之初 就能完潰蒙古鐵騎?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大明為何在開國之初 就能完潰蒙古鐵騎?

2020年01月10日 10:00

明朝開國創造了很多奇蹟,後無來者。

前文提及當時還是紅巾軍領袖的明太祖朱元璋,靠改革軍隊最終提升戰力,並將當時陳友諒這個中國南方最強大的割據政權徹底擊敗。兩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打出了朱元璋領導的軍隊赫赫威名。次年朱元璋調轉槍口,開始進攻另一大割據勢力—張士誠的「吳」政權。

如果說打陳友諒是朱元璋軍隊經歷的是防禦戰,那打張士誠卻承受攻堅戰煎熬。元末各路群雄中,張士誠最擅長打防禦戰,最成功的戰例就是早年起兵時,以幾萬劣勢兵力死守高郵城,頂住元王朝由丞相脫脫統帥的百萬大軍,死守四十天後一舉反敗為勝。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這次,朱元璋也在張士誠的銅牆鐵壁面前頭破血流。朱元璋軍隊掃清張士誠外圍,包圍張士誠首府平江後,張士誠嚴防死守發揮效用,朱元璋在平江城外圍鑄起三層木塔樓重重圍困,以塔樓向內發射弓弩火槍,卻久攻不下。戰爭後期,朱元璋甚至動用新式武器,銅鑄重型「襄陽炮」。

按《明史》紀錄,襄陽炮殺傷力強大,射程驚人。平江之戰中,砲彈重創平江堅城,砲彈更落進張士誠的王宮。朱元璋八個月攻堅終克平江,戰勝當時中國最擅防禦的張士誠。

影視中的朱元璋及部隊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朱元璋及部隊 (網上圖片)

比起平定張士誠和陳友諒,朱元璋軍隊挑戰元王朝,看似容易其實難以完成的任務。自從北宋滅亡,沒有一支南方政權北伐成功;更甚的是在朱元璋前,中國歷史上還沒有一位開國皇帝,可以以南向北的方式統一中國,然而朱元璋卻成功了。

除了正確的戰術及政治策略,在軍事層面上,朱元璋充分準備充分。騎兵是明軍與元王朝相比差距最大的環節。在專業騎兵素質上,後天練習騎馬的明軍是有差距的,但是明軍士兵長期嚴格紀律、刻苦耐勞,以自己優勢縮窄與對手的距離。

《抗倭圖卷》(局部) 中的明朝軍隊 (網上圖片)

《抗倭圖卷》(局部) 中的明朝軍隊 (網上圖片)

明軍與元朝主力騎兵的經典決戰有兩場,太原之戰及定西沈兒谷之戰。太原之戰戰鬥,集結彼時明軍兩大名將-北伐元帥徐達與副元帥常遇春,本來明軍意圖直搗太原,誰知元朝名將王保保將計就計,反而搶在明軍增援部隊到來前提前馳援太原,以優勢兵力列陣太原城外,擋住徐達主力。兵力劣勢徐達立刻陷境。然而徐達以主力決死一搏,夜闖劫營,突襲元軍大營,殲滅元軍四萬,俘虜四萬。

接下來定西沈兒谷之戰,顯現出明軍強大一面。當時明軍進軍甘肅,元將以攻為守,反而主動攻擊蘭州,意圖引明軍救援,集結優勢兵力全殲。明軍由徐達統軍,率軍進抵定西沈兒谷與元軍對峙。

明軍力不佔優勢,後勤補給不暢,難以持久,徐達使疲敵計,命軍隊晝夜擂鼓吶喊,擺出大舉進攻架勢,卻遲遲不發動總攻,期間更多次擊退元軍反撲,數日對峙,元軍被拖得筋疲力盡。徐達及後下令夜襲突破元軍大營,俘虜八萬六千多人,繳獲五萬匹駝馬,全軍覆沒的王保保帶著一家老小倉皇逃離。這是自成吉思汗以來,蒙古騎兵遭受最慘痛毀滅性打擊。

元代壁畫的蒙古人 (網上圖片)

元代壁畫的蒙古人 (網上圖片)

明軍卓越的戰鬥素質及堅決執行力,在連年艱苦環境下培養出來。另一方面,明軍還創造另一項奇蹟-漢唐兩個以武力著稱的王朝,在早期建立政權後,也苦於連年戰亂經濟疲敝,及面對外敵侵擾。但明朝恰恰相反,開國後面對依然強大的北元,不求和不妥協,一邊對外戰爭,一邊恢復經濟,在朱元璋在位的三十年,明軍相繼在西北、漠南、遼東地區多次重創北元。特別是藍玉的捕魚兒海之戰,重創北元主力,繳獲元朝印信,令「元朝」政權實際不復存在。

原本以「北元」身份存在的蒙古草原地區,分裂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相繼接受明王朝冊封,令蒙古人在東亞再沒有崛起。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