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病毒重症患者治療難度比沙士大 目前以不開喉治療為主 和當年香港沙士治法不同

博客文章

新病毒重症患者治療難度比沙士大 目前以不開喉治療為主 和當年香港沙士治法不同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新病毒重症患者治療難度比沙士大 目前以不開喉治療為主 和當年香港沙士治法不同

2020年01月30日 17:35 最後更新:19:13

1月26日晚10點50分,來自北京的童朝暉剛教授結束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的救治工作,回到臨時住所,他的聲音透露著疲憊。

童朝暉是在北京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呼吸危重症專家。2003年沙士(SARS)期間,他臨危受命成為北京朝陽區婦幼保健院SARS病房主任,患者平均21天治癒出院,收治的近百名病人無一人死亡,醫務人員無一人被感染,這一病區被國內外專家譽為「中國頂級SARS病房」。

醫護人員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左三為童朝暉。《中國新聞週刊》圖片

醫護人員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左三為童朝暉。《中國新聞週刊》圖片

1月18日,童朝暉與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症監護室主任杜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邱海波一同到達武漢,參與救治工作。「現在醫護人員短缺的情況有所好轉,武漢市定點醫院有全國各地的省市醫療隊專家,我們(三人)來這裡重點關注重症、危重症患者。」童朝暉接受《中國新聞週刊》訪問時說。

《中國新聞週刊》:武漢金銀潭醫院能否滿足治療需求?

童朝暉:我們三個人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這裡相當於北京地壇醫院,是(武漢市中心城區)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定點醫院,都是從各醫院確診陽性後轉來的,重症、危重症患者較多。醫院病房的五、六、七三個樓層收治這部分患者,七層是ICU,主要是危重症患者,五、六層收治重症患者,也有部分危重症。
我們到這裡後,發現醫務人員比較緊缺,不夠用,特別是做危重症醫生、護士,更不夠。後來從北京、上海、廣州的五家醫院調來幾位40歲左右的骨幹醫生,加強救援力量。這家醫院的七層由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支持,五層、六層分別包給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相當於一個醫院包一個重症病區。

其實這幾家醫院自己的醫生護士也很忙,自己也有病人,人手也不夠用。在這個基礎上,我和杜斌教授、邱海波教授每天過來一起看。五六七層是隔離病區,按照要求嚴格隔離,都是醫護人員在裡面管理,不存在家屬陪護。

左二為童朝暉。 《中國新聞週刊》圖片

左二為童朝暉。 《中國新聞週刊》圖片


《中國新聞週刊》:目前金銀潭有治癒的患者嗎,有從ICU轉出來的患者嗎?

童朝暉:七層ICU目前沒有,但五、六層有好轉的。

《中國新聞週刊》:您接觸的重症患者有哪些共性?
童朝暉:患者年紀普遍較大,基本在5、60歲以上,也有80多歲的,且有基礎病,比如說腦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

對於這些老人來說,就算沒有碰到冠狀病毒這個新病毒,他們即使患上普通肺炎也容易誘發多臟器衰竭,65歲以上老年人得肺炎的病死率有70、80%,這些人如果基礎疾病多,就更難治了。

重症患者確實是這次治療的一個難點,2003年沙士時期,患者很多是青壯年,插管率(即插喉比率)沒有這麼高,多臟器器官衰竭的也沒那麼多,我覺得此次重症患者的救治難度比沙士大。

《中國新聞週刊》:目前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療情況如何?治療的難點是什麼?

童朝暉:目前重症患者以無創通氣治療為主(即不開喉),就是呼吸機通過口或鼻面罩與患者相連進行的正壓通氣。有創通氣(即開喉)的患者也不少,就是插管、建立人工氣道,這樣的患者不到一半,具體資料沒統計過。重症患者比例也沒法計算,我在臨床,不清楚這個資料有多大。

到了重症或危重症這個階段,除了相應的藥物治療之外,主要還是靠呼吸支持,不缺氧,把臟器保護起來,這些最重要。

插管病人的呼吸道是迴圈密閉的,無創患者的呼吸道則與外界相通。當年SARS時,香港醫生提出無創風險高,怕有暴露風險、傳染風險,不做無創,而我們的觀點是,早期患者做無創,同時不要等到病人病情很重的時候再做插管,所以最終我們的成功率比他們高。

《中國新聞週刊》:目前物資是否夠用?

童朝暉:試劑盒的問題現在解決了,都能及時檢測。試劑盒、防護服、口罩這些,定點醫院都還能保障,ICU不缺物資,醫務人員狀態也比較穩定。非定點醫院也許有些問題,因為物資短缺、患者多,醫護人員壓力大,會出現崩潰的情況。

我今天早上9點多到金銀潭醫院開始工作,到中午大概12點到1點之間,有人把飯菜送到醫生辦公室。我們還好,能吃到熱乎飯,有葷有素,我也看到網上發的有醫護人員吃泡面的情況,確實很辛苦,可能是年三十晚上,大家都回家過年了,沒人去送飯。據我瞭解(物資)應該還不至於(如此短缺)。
今天上下午分別去了兩個病區,換了兩套防護服,進到病區就喝不了水了,也不能上廁所,所以要在進去之前把問題都解決好。有的一線醫護人員要守在病人旁邊觀察病情,工作時間比我們還長,非常辛苦,但這個季節還好,至少不是很熱,出汗不是很多,2003年SARS在北京持續到四、五月份,穿上防護服一進病區就是一身汗,全身濕透。

總的來說,現在條件比SARS改善多了。早期SARS時,我們就穿一件白大褂,一件布的隔離服,帶一個棉口罩,就進隔離區了。其實現在的防護服、手套、N95口罩等裝備,肯定比當年要強,畢竟17年過去了,社會都發展了,各項技術都在進步。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