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演義》路人甲麴義 擊潰公孫瓚精騎名震天下

歷史長河

《演義》路人甲麴義 擊潰公孫瓚精騎名震天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演義》路人甲麴義 擊潰公孫瓚精騎名震天下

2020年02月21日 10:00 最後更新:02月22日 12:33

《演義》中幾乎沒有「對白」的路人甲,史實往往出乎意料。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趙雲首次亮相,「戰不數合」便將袁紹手下猛將麴義一鎗刺於馬下,顯趙雲身形瀟灑,速度奇快,令在場劉備一見傾心。羅貫中之筆為美化趙雲,將麴義塑化成幾乎是籍籍無名、沒有對白的路人甲。當然小說歸小說,這裡不是要說小說的不是,而是讓一眾了解,史實上麴義究竟如何,有多厲害。

麴義是東漢末年的涼州西平郡人,自幼善騎射戰鬥,長大後統領家族宗兵長期與羌、胡等族周旋,逐漸養成剽悍強勁風格。黃巾軍起義爆發,左中郎將皇甫嵩奉命到涼州募兵平亂,麴義聞訊率家族千多兵勇應募。此後,麴義隨皇甫嵩轉戰冀州、并州等地,屢次大破黃巾主力,深得皇甫嵩賞識。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黃巾之亂平定,皇甫嵩隨即遭宦官張讓、趙忠誣陷,被漢靈帝剝奪兵權並貶官。麴義失去靠山,等到韓馥出任冀州牧後,麴義因為欽慕他名聲,率軍投靠,隨即以參將的身份鎮守黎陽。

然而,韓馥名不副實、才能平庸,雖帶甲十萬、據地千里,卻沒匡扶漢室之志,又不懂得識人用人,使得麴義有本領卻沒機會施展。此時,渤海太守袁紹覬覦冀州,暗中跟麴義結盟並慫恿他反叛,約定事成後將給與他高官厚祿。麴義被袁紹引誘,於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起兵造反,屢次擊敗韓馥討伐軍。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袁紹之後遣使引誘公孫瓚,以共同分割冀州為條件,要求他率軍進攻韓馥,同時袁紹威脅及恐嚇韓馥,迫使後者將州牧之位讓給他。袁紹奪取冀州,麴義率領叛軍來投,被任命為高級將領,備受賞識。麴義歸附袁紹不久,便率軍討伐南匈奴單于於夫羅的叛軍,擊潰於鄴城南部。

大敗匈奴於夫羅只是麴義的「小試牛刀」,他真正的重大戰績是界橋之戰。事緣袁紹取代韓馥後,沒有履行與公孫瓚的約定,反而在與弟弟袁術爭奪陽城時,派大將周昂射殺援助袁術的公孫瓚從弟公孫越。因此同年冬天,公孫瓚親率大軍南下,並在界橋一帶跟袁紹大軍廝殺。

影視中的公孫瓚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公孫瓚 (網上圖片)

公孫瓚由抵抗鮮卑、平定黃巾軍起家,驍勇善戰聞,麾下擁有一支極為精銳的騎兵「白馬義從」,人數僅三千卻攻無不克,令人膽寒。公孫瓚此次進攻袁紹,便將「白馬義從」悉數帶在身邊。

戰事開打,據《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記載,三千「白馬義從」率先衝鋒,兩萬步兵和數千騎兵跟隨其後。袁紹見敵軍來勢洶洶,急忙派出麴義率領所部勁旅迎敵,並在兩翼佈置千張強弩掩護。熟悉「騎鬥」的麴義,命士兵伏於楯下不動,直到「白馬義從」衝到身邊時,才同時起身迎戰。麴義所部士兵雖然只有800人,面對「白馬義從」衝擊毫不畏懼,成功阻擊對方攻勢。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與此同時,「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餘級。」袁紹的弩兵向「白馬義從」施齊射,「白馬義從」損失慘重,陣前退卻,踐踏背後步兵隊伍,軍中一片混亂。麴義的軍隊乘勝窮追,接連斬殺千餘敵軍。奪取界橋後,部隊又一路猛攻到公孫瓚大營才罷休。此役公孫瓚四萬精銳盡喪,從此再沒有資本對抗,7年後便被袁紹攻滅。

界橋一戰使麴義名震天下,四方諸侯畏懼。不過據載,麴義此後開始驕傲放縱,自恃戰功卓著肆意凌辱同僚,甚至對袁紹不敬。對於麴義的惡行,袁紹甚為憂慮,最終,設計將他捕殺,吞併其部眾,逃亡餘部也被撲滅。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從鄉約書院到紅色遺址 粵桂山區上的菁莪書院

2024年05月10日 10:00

廣東省擁有豐富的中國近代史旅遊資源,如位於羅定的菁莪書院。該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是清末教育董事會性質的會所,俗稱羅定印金局,是廣東省為數不多的鄉約書院。菁莪書院的另一價值是紅色遺址。1926年,羅定縣農民協會在菁莪書院對收繳的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羅定位於廣東的西南部,是粵桂邊界上一個山區,歷來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李芳春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23日,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在隨後的5月1日,廣東省召開了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李芳春出席了大會。會後,按照會議精神,李芳春在羅定縣城召開了減租減息群眾大會,羅定縣農民協會收繳了大量地主的田契,在菁莪書院進行了公開銷毀。此舉,充分顯示了農民協會的力量,大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反封建鬥爭的信心。

在這裡不得不提及的是吹響羅定革命號角的第一人——革命先烈李芳春。他出生在羅定黎少鎮的一個偏僻小山村,當時羅定地區流傳著一首名為《窮到極》的血淚歌謠——「無可奈何少兩文,粥水清清照見人。筷子挑挑無粒米,眯埋雙眼囫圇吞。」這是羅定人常年只能吃稀粥度日的悲慘寫照。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然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李芳春也一樣。1923年在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求學的時候,李芳春就經常參加各種進步活動,幸運地結識了廣東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同志,並與其保持著密切交往,從中得到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暑假,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有利形勢的推動下,已是共產黨員的李芳春,懷著無限的熱情和鬥志回到家鄉羅定,深入各村農戶宣傳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種。

李芳春在《敬告羅定農民界同胞書》中號召:「要翻身求解放,廣大的貧苦農民必須聯合起來,建立自己的農民協會,才能推翻壓在我們頭上的三座大山!」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革命熱潮空前高漲,羅定革命第一把火就此點燃。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修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用於資助赴省、上京應試的考生,最初稱為羅定州印子金局,是教育董事會的會所。有別於書院式書院、合族式書院,菁莪書院是為了表彰地方德義鄉賢、培育地方優秀學子的鄉約書院,兼具祭祀場所及教育基金會的功能。「菁莪」一詞,是先秦詩歌總集《詩經》中《小雅•菁菁者莪》一篇的簡稱,「菁」和「莪」都是指生長茂盛的草木植物。《詩序》釋曰:「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菁莪」在古代有育才之義,「菁莪書院」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935平方米, 為三進合院式佈局,有門亭、門樓、香亭、後堂及廂房等,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門額由清代進士劉宗標書寫,書院原來還懸掛有清代狀元王仁堪、劉春霖等人親筆手書的牌匾,不過今已散佚。建國後,書院曾作糧倉和學生宿舍用。菁莪書院是廣東省僅存的鄉約書院之一。2015年,羅定市相關部門對書院採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對書院進行全面的修葺。現舊址整體結構保存完整,保存狀況好。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