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鍾南山:不排除有「超級傳播者」 新冠肺炎病死率2.7%遠比SARS低

博客文章

鍾南山:不排除有「超級傳播者」  新冠肺炎病死率2.7%遠比SARS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鍾南山:不排除有「超級傳播者」 新冠肺炎病死率2.7%遠比SARS低

2020年02月10日 19:16 最後更新:19:46

2月9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研究,在medRxiv網站發佈,對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的中位潛伏期為3天,最長可達24天,但強調24天僭伏期是屬好個別例子。

同時,僅有1%左右的患者與野生動物有過直接接觸,而超過3/4的患者為武漢本地居民,或曾與來自武漢的人員接觸過,這為新冠肺炎人傳人提供了進一步證據。除了飛沫傳播和直接接觸兩種途徑,研究人員還在一些患者的糞便樣本,以及胃腸道、唾液或尿液、食道侵蝕出血部位中檢測到新冠病毒,因此衛生保護應考慮到通過排泄物的傳播。

論文由鍾南山攜手來自全國抗疫一線的37位作者共同完成。作者單位包括廣州市呼吸衛生研究所、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黃岡市中心醫院等,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所在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也在其中。論文提出,儘管新冠肺炎仍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蔓延,但關於新冠病毒引發的急性呼吸系統疾病(ARD)的臨床特徵仍不清楚。為此,鍾南山等人對中國已確診的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回顧性研究,這些病例來自全國31個省/市的552家醫院。這些患者均通過高通量測序,或實時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RT-PCR)對鼻拭子和咽拭子樣本的檢測得到確診。

最新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患者接觸史

在1099名新冠肺炎患者中,483人(43.95%)為武漢當地居民。在武漢以外地區,26%的患者未在近期前往武漢,或者未與來自武漢的人有過接觸史。

同時,僅1.18%的患者與野生動物有過直接接觸,31.3%的患者去過武漢,71.8%的患者與來自武漢的人員接觸過。這些結果印證了最近的一些報道,如家族聚集性發病、無症狀感染者傳播、3階段暴發模式等。同時,不排除「超級傳播者」的存在。

2.患者年齡

患者中位年齡為47歲,女性佔41.90%。新冠肺炎可發生在整個年齡段,其中0.9%的患者在15歲以下。 

3.症狀和潛伏期

發熱(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見的症狀,但就診時有發熱症狀的患者不足一半(43.8%)。腹瀉(3.7%)和嘔吐(5%)少見。25.2%的患者至少有一種基礎性疾病(如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新冠肺炎的中位潛伏期為3天(範圍從0至24天),最長可達24天。 

4. 臨床特徵

入院時接受肺部CT檢查的840名患者中,有76.4%表現為肺炎。典型特徵是毛玻璃樣陰影(佔50%)和和雙側斑片狀陰影(46%)。同時,82.1%的患者出現淋巴細胞減少,36.2%的患者血小板減少。總體而言,在33.7%的患者中觀察到白細胞減少症。嚴重病例會有突出實驗室異常,即白細胞減少症、淋巴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C反應性升高蛋白水平。 

5. 治療

總體而言,接受氧氣療法、機械通氣、靜脈內抗生素和奧司他韋療法的患者分別佔38%、6.1%、57.5%和35.8%。此外,有5例嚴重病例採用了體外膜氧合ECMO。

6.住院期間併發症

住院期間,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肺炎(79.1%),其次是急性呼吸系統疾病(3.37%)和休克(1.00%)。 

7. 臨床預後:

進入ICU、需要有創通氣和死亡的患者百分比分別為5、2.185和1.365。 

鍾南山等人在論文中表示,和之前在《柳葉刀》上發表的兩項研究相比,基於更大的樣本量和在全國各地招募的病例,最新研究得出的新冠肺炎病死率明顯變低(1.4%)。當計入廣東省的試點數據時,病死率更低(0.88%)。這是因為廣東採取了有效的預防措施,早隔離、早診斷和早治療可能共同促進了廣東省新冠肺炎病死率的顯著下降。

據南方日報報道,從2月1日開始,廣東新冠肺炎的累計治癒數顯著上升,目前共治癒128例(截至2月9日數據)。此外,確診病例的增加率趨緩。 

病死率遠比SARS為低

鍾南山表示,根據目前觀察的情況,新冠肺炎的病死率約為2.7%,且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病死率雖然比普通流感強,但遠比SARS冠狀病毒、伊波拉病毒或H7N9流感病毒低。「最關鍵的是什麼?是看我們疾病的增加率。」新增的病例若是再有下降,那就表明疫情形勢有好轉。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