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鍾南山為何說病毒源頭不一定在中國?竟然和穿山甲有關

博客文章

鍾南山為何說病毒源頭不一定在中國?竟然和穿山甲有關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鍾南山為何說病毒源頭不一定在中國?竟然和穿山甲有關

2020年02月28日 13:52 最後更新:14:03

今天,鍾南山稱「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發源在中國」。讓李雷博士來解讀一下。

其實這個看法很早就有了,就是:病毒宿主很大可能是非中國擁有的馬來穿山甲,也就是鐘院士提到的發源問題。

順便一提,穿山甲是人類基因較接近的哺乳動物!

順便一提,穿山甲是人類基因較接近的哺乳動物!

基本上三個要點:

第一,純粹從生物學訊息分析,發現馬來穿山甲最有可能帶上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分別從廣東海關和廣西海關抓到的馬來穿山甲身上,檢測到了冠狀病毒,病毒核心區域和2019ncov非常相似,而中華穿山甲卻不感染這種病毒。

真是非我華夏產,其身可帶毒啊!

還是要聲明:這依然是一種可能性,除非我們真的找到了那種和人類新冠病毒基本一樣的動物身上的新冠病毒。

病毒可能來自馬來穿山甲的意念,來自這篇文章:
nCoV-2019 Spike Protein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Shares High Amino Acid Identity With a Coronavirus Recovered from a Pangolin Viral Metagenomic Dataset
—-virological.org

在文章中,作者比較石正麗研究員的文章時候發現,儘管這次新冠病毒和蝙蝠相似度極高,高達96% 。但是,這個關鍵的東西結構域(S1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卻明顯的不一樣,尤其是在第350-530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僅有91%。

作者決定去尋找一個更加接近的中間宿主。辦法當然是生物信息學了,他們把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序列丟到公共數據庫上進行尋找,結果意外發現,這段序列,竟然和穿山甲的病毒庫最像,高達97%的相似度,遠超過和蝙蝠91%的相似度。

因此,作者認為,馬來穿山甲很有可能是宿主。

當然,這篇文章被淹沒在了互聯網中,畢竟是專業分析,大部分人看不懂,像我這種看懂了又不敢發~

第二,華南農大發表文章,論證了廣東海關抓到的穿山甲身上有冠狀病毒。

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的沈永義團隊開了個發佈會,會議上介紹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鑒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前兩天,他們的文章也出現在預印本上了,研究使用了2019年3月-12月被廣東省海關和林業部門沒收的29隻死亡穿山甲的組織標本,其中4隻中國穿山甲和25隻馬來穿山甲。

結果是,馬來穿山甲全有冠狀病毒,但是中華穿山甲都沒有,而且關鍵是,核心區域相似度很高了。

第三,港大教授管軼發表文章,論證了廣西海關抓到的穿山甲身上有冠狀病毒。管軼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了,如今更是有了一絲神秘色彩。

2月18日,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表論文「中國南方馬來穿山甲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鑒定」

他們從走私的穿山甲中進行檢測,發現了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穿山甲身上攜帶的冠狀病毒屬於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兩個亞型,其中一個的受體結合域(RBD)與2019-nCoV非常接近,達 97.4%,比蝙蝠的RaTG13還高。


反正到目前為止, 沒發現比馬來穿山甲相似度更高的了。而馬來穿山甲,不是中國本土的!

黃色區域是馬來穿山甲的生活地方,他們被走私後進入了中國,最後到了武漢。

黃色區域是馬來穿山甲的生活地方,他們被走私後進入了中國,最後到了武漢。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難以解釋,就是,為什麼沿途沒有爆發,到了武漢爆發了呢?

而從馬來穿山甲病毒的序列和武漢病毒的一些差別來看,極有可能是,它們在武漢那個地方發生了變異。

初步結論是馬來穿山甲身上帶有冠狀病毒,輾轉傳入中國,去到武漢時,病毒基因出現變異,結果人傳人。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