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鄭永年:疫情帶給世界的3點影響 「逆全球化」已成世界性趨勢了

博客文章

鄭永年:疫情帶給世界的3點影響 「逆全球化」已成世界性趨勢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鄭永年:疫情帶給世界的3點影響 「逆全球化」已成世界性趨勢了

2020年04月09日 14:26 最後更新:15:29

這次新冠疫情,全球已有110萬人感染,帶給世界深遠影響。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接受鳳凰新聞訪問,談到新冠疫情,對全球造的3點影響,他認為「逆全球化」已成世界性趨勢了。

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鳳凰新聞圖片

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鳳凰新聞圖片

以下是鄭永年教授的觀點:

疫情帶給世界的3點影響
面對突發疫情,沒有哪個國家是準備好的,難免會有一定的滯後和恐慌。

但這次新冠疫情,我們看到了中國「舉國體制」的優勢,整個國家即刻都動起來了。如果換成其他一些國家,難以做到。

中國有一點做得非常明確,無論封城、封路,還是封小區,最終圍繞的都是「治病救人」、生命第一位,並非是為了穩定而穩定。這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使命型政黨,是把老百姓的生命放在最優先的。

目前疫情在中國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但卻在世界呈現出「大流行病」的態勢,許多國家仍處在上升期,仍有許多不確定性。

歷史上,瘟疫和戰爭幾乎是孿生兄弟,如果社會恐慌控制不住,民主政府和法西斯政府幾乎只有一牆之隔。必須看到,這次是「綜合性危機」,是經濟危機、社會恐慌、國家治理危機的「三合一」併發症,在西方尤其明顯,要非常警惕。

此次疫情對世界的影響,可以用「史無前例」來形容,主要有這3點:

1. 經濟:重新反思全球化
這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我認為會遠超2008年,可能會比1929-1933年大蕭條時還糟。

從經濟層面上來說,疫情使人們對全球化產生了懷疑。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這波全球化,毫無疑問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巨大財富。但也產生了許多問題,財富只是流到一些國家和極少數人手中,出現了收入差異加大、社會分化、政府稅收、就業流失等現象。

全球化原本是為促進資源和產業在世界範圍內的自由配置、梯次分工。但在疫情籠罩下,一些規則突然不靈了。許多國家發現,產業鏈一受影響,自己連普通的口罩和防護服都生產不了。國家、政府的經濟主權沒有了。

他們就重新反思,全球化到底帶來了什麼?有人就說,疫情可能敲響了全球化的喪鐘,是對全球化的最後一擊。

但我認為,疫情並不會完全終止全球化,而是會回到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狀態——傳統的投資與貿易的形式,是一種「有限的全球化」。
各個國家會重新去爭取對自己國家經濟主權的掌握,通過「產業回歸」的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將重要的、與安全民生相關的產業放回自己國家以及交通、溝通都相對方便的國家之中。

2. 政治:種族主義抬頭

在政治上,大家能看到這次疫情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麼?種族主義抬頭。

尤其是美國,此前一直揪著「新冠病毒到底是哪個國家的呢」這個問題作文章;《華爾街日報》還說中國是「亞洲病夫」。這段時間的中美關係,實際上就是圍繞著種族主義和反種族主義展開的。

再舉個例子,歐盟原本是作為歐洲區域人類共同體的典範的,但這次疫情一來,歐盟國家又都回到了主權國家的時代。意大利、塞爾維亞急需幫助,但沒有哪些歐洲國家可以幫他們。大家又走向了自私。

未來10年,將會是一個民粹主義高漲的時代,也是一個動蕩的時代。

資本可以在全球流動,知識可以在全球流動,但是老百姓不能自由流動,貧困也無法流動,政治權力更是無法流動,所以各國主權意識勢必日益強化,民粹主義日益高漲。

3. 國際關係:二戰後的國際體系搖搖欲墜。

而從國際關係來說,以往國際關係的基石正在慢慢消解,二戰以來建立的國際秩序已經是搖搖欲墜了。疫情大大加速了這個進程。

這不僅是對西方的挑戰,也是對中國的挑戰。該如何解決?目前為止整個世界都還沒有方案。

誰都不知道新的體系是什麼樣的,由誰來建立,而且也不是說美國主導的世界不行了,中國就可以主導。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再強大,也不可能提供足夠的國際公共品。

但不管怎麼說,「逆全球化」已經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了,中國再怎麼努力都很難逆轉。它的主要動力來自中美關係的惡化,從科技到意識形態,現在中美在科學技術上的人員交流幾乎處於停頓狀態,兩國意識形態對立。

此次中美貿易摩擦的核心,美國主要是想借機打壓中國高端製造,不希望中國在技術層面往上爬,期望通過一場「技術戰」拖延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促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對未來的中美關係不能那麼樂觀,中國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合作,另一條腿是鬥爭,後者不可避免。

未來的全球化,或許是「一個世界、兩個市場」「一個世界、兩個體制」,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市場,另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市場。一些國家跟美國多做些生意,另一些跟中國多做些生意,也有些國家兩邊的生意都做。
中美兩個市場之間也不會完全脫鈎,會有一定程度的交往,但兩個相對獨立的市場已是不可避免,接下來中美貿易依存度必然會有所下降。這未必是壞事。

中國政府和民間,都不想與美國交惡,但這已經不是以中國的意志為轉移的了。因為美國視中國為「眼中釘」,我們只能「以直報怨」。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