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區40年】深港合作如何承前啟後 繼續「拍住上」?

博客文章

【特區40年】深港合作如何承前啟後 繼續「拍住上」?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區40年】深港合作如何承前啟後 繼續「拍住上」?

2020年10月13日 14:32 最後更新:10月17日 17:44

深圳改革試點方案出台,除了深圳成功的奇蹟,關於香港深圳之間的發展對比也再度在坊間熱議。

事實上,決定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並非在於GDP等被深圳反超的經濟指標,而是香港能否在這個大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坐標,與時俱進尋求新的發展。因此,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影響經濟復甦,中美博弈仍將持續的外部環境下,中央看重大灣區發展,容許深圳以先行先試的方式深化改革開放,推動更高水平的深港合作,增強在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功能,給了香港希望,就看我們自己能不能把握住機會。

1. 香港也曾敢闖敢試

深港合作不是什麼新名詞。越戰升級帶來軍需品訂單、二戰嬰兒潮導致70年代世界市場成衣需求量大增,香港工業應運而起。1979年,內地改革開放,低廉的土地、勞工、稅收優惠等吸引大量外資在內地設廠,又給了香港新的機遇,推動香港工業北移,形成「前店後廠」佈局,對於內地來講,依託香港發展出口型輕加工工業,成為了兩地經濟合作的主要模式。

隨著珠三角的迅速發展,財富開始湧進香港,香港產業也開始轉型,為深圳以至全國的發展,提供與國際接軌的專業服務,同時亦吸引全球資金以香港為基地,進入內地市場,香港成為了全球的金融中心之一。1997年香港回歸後,內地企業到香港股票市場上市集資,如雨後春筍,進一步鞏固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同時外資和內地資本的進入,令香港的房地產進一步擴張。深港兩地人流互動更加頻繁,隨着CEPA和2004年《深港兩地政府合作備忘錄》及相關協議的簽署,深港合作由單一經濟領域,延伸到人才培養、教育醫療等不同層面。

產業單一限制香港長遠發展。資料圖片

產業單一限制香港長遠發展。資料圖片

但是,就在深圳高新技術、物流、金融等支柱產業興起之時,香港日漸暴露以功利為圭臬進行轉型的短板,除了金融和地產,在其他產業的投入和發展遠遠落後於深圳。以創新科技為例,缺錢、缺地、缺工作機會,令本港創科慘淡經營,亦難以吸納人才,而深圳自2018年開始,全社會科研投入每年超過1000億元,投入強度4.2%,居全球前列,高速發展新興產業,狂搶高端人才。

習主席昨日在潮州考察當地企業,再度強調,「企業要發展,產業要升級,經濟要高質量發展,都要靠自主創新。現在我們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走更高水準的自力更生之路。」曾幾何時,總結深圳經驗時最常被提及的「敢闖敢試,開放包容」精神和創新思維,也是香港的特質,如今已被淡忘。

2. 聯結兩地創科優勢

不可否認的是,香港面臨的挑戰更加複雜。

受制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際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中國未來勢必面對更多風險和挑戰。香港和內地一樣,面對的是同樣的外部環境,更為嚴峻的是部分香港人,尤其年青人思想歪曲,以反中抗中為價值觀,人為製造兩地矛盾和區隔。

事實上,深圳和香港並非二元對立的競爭關係。和過去一樣,深圳的發展不會削弱香港地位,相反,中央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給予深圳更多自主權,正是讓香港和深圳的合作能夠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進行。香港要跑贏危機獲得發展,必須放下對抗心態,在融入內地發展的大趨勢下重拾拼勁,和深圳優勢互補、良性競爭,在加快大灣區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自己獨特角色。

深圳改革試點方案出台後,昨日深圳國資改革、數碼貨幣股份急升,創業板指數高收近3.9%,足見市場信心。在創科產業方面,「香港科研資源+內地產業資源」已成為深港科技合作的重要模式。近年來,深圳大力引入香港科研機構落戶,目前香港6大高校在深已設立了近百個科研機構,轉化成果和技術數百項。相信方案的實施,會激勵更多港高校及科研機構北上發展。

香港須把握機會聯結兩地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資料圖片

香港須把握機會聯結兩地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資料圖片

回到香港,未來的土地規劃必須考量深圳因素,著手建立競爭與互補並存的合作共贏模式。新界北區作為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應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心所在。這一方面是整個城市居住空間的拓展,另一方面是產業空間向北發展,加強與深圳在創新科技領域的合作。

河套地區發展終見曙光。資料圖片

河套地區發展終見曙光。資料圖片

經歷了多年的討論,早在2016年就交給香港開發使用的河套地區發展日前終見曙光,首幅地皮將在明年底交付創科園公司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屆時涵蓋領域將包括醫療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機械人、新材料、微電子及金融科技。依託這個平台,香港或能夠緊密聯結兩地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3. 金融合作有更大空間

除了創科,深港金融合作空間同樣廣闊。深圳改革試點方案涉及人民幣國際化、資本市場發展與擴大對外開放等金融領域,同樣為深港合作帶來更大空間和動力。

深港金融合作空間廣闊。網絡圖片

深港金融合作空間廣闊。網絡圖片

深圳改革試點方案涉及金融領域的措施,有頗大篇幅:

「支持在資本市場建設上先行先試。推進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試點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CDR)。建立新三板掛牌公司轉板上市機制。優化私募基金市場准入環境。探索優化創業投資企業市場准入和發展環境。依法依規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試點。在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深圳下屬機構的基礎上成立金融科技創新平台。支持開展數字人民幣內部封閉試點測試,推動數字人民幣的研發應用和國際合作。

擴大對外開放。支持符合條件的在深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融資。開展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支持深圳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先行先試,推動完善外匯管理體制。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在深圳依法發起設立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在深圳依法合規獲取支付業務許可證。推動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

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市場,助力國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數字人民幣,令到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加大對科技創新發展的支持,通通都是深港未來能夠聯手發展的重點方向。

總括而言,這份深圳改革試點方案明確了深港兩地合作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對兩地共同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及金融中心提供了相當大的政策支持,但如果我們自甘墮落,上不到馬,再多「大禮包」,都於事無補。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