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青島5日全民檢測外媒驚嘆

博客文章

青島5日全民檢測外媒驚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青島5日全民檢測外媒驚嘆

2020年10月15日 17:57 最後更新:19:23

最近山東省青島市爆發疫情,主要在一家胸肺科醫院爆發,懷疑是由輸入個案感染了醫院內的人員,病毒在院內散播,累計至少13人確診。事發之後,青島馬上啟動全民檢測機制,對全青島市905萬市民進行檢查。截至週三,已經採樣828萬份,當中有492萬份樣本已經出了結果,暫時未有發現呈陽性個案。青島計劃在5天內完成全民檢測。

歐美媒體對青島如此快速可以做完全民檢測十分讚嘆。美國CNN記者報道青島人非常有序進行檢測,也沒有什麼抱怨,主持人覺得青島的防疫方式十分有效,可惜美國很難做到。

比利時的《最新消息報》報道,中國和西方抗疫的差異是中國的行動非常迅速有力,當發現一個確診病例,政府就立即行動,不會等到出現200、300個病例之後才出手。《最新消息報》稱,歐洲人覺得只出現12、3個新增病例,就對900萬人進行檢測,有點不可思議。然而,這已經變成中國的抗疫的常規做法,是盡量從源頭下手,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內,動態清零,阻止一個地方的疫情,對全中國人的威脅。《最新消息報》的主播表示:「或許我們真的可以從中國的快速反應中學到點什麼。」

中國這套抗疫模式確實十分有效,6月在北京、7月烏魯木齊和最近的青島疫情,都可以見到這種快速防控和全民檢測的方式,實現到動態清零,很快便可以把病毒殲滅,社會生活在不足一個月內復常,群眾甚至可以除下口罩進行大型活動,不用像香港一樣,長期受限聚令的困擾,更不會像西方國家一樣出現疫情大爆發。
青島的全民檢測,暫時並無發現新的案例,其實這是成功,而不是失敗的結果。香港早前的全民檢測,用了5億多元(未計阿爺另外津貼的5億元檢測費用),驗出46個陽性個案,有媒體以簡單除數方式,「計算」出每個檢測出來的呈陽性個案,「成本」要1089萬元,認為不值得云云。

這個想法可以稱為「石頭腦袋計死數」,既無衛生綜合防控意識,也沒有維持城市如何有效運轉的理念。香港維持限聚令多一天,經濟不回復正常,估計一天損失GDP 7億元。如果香港進行強制全民檢測,像青島一樣沒有找出新的案例最好,找出新個案可以動態清零,切斷傳播鏈,經過一段短時間,政府就可以放寬限聚措施。

香港上次普及檢測由於不是強制性,只檢測了178萬人,找出了46個案例,最直接的效果是減少了46個案例在社會上播毒。按未檢測的數字比例去推斷,也顯示了社會上可能仍有過百個潛伏案例沒有找出來。假若香港750萬人都參與強制檢測,就可以將社會上帶病毒者全部找出來,香港就可以快速動態清零,政府就可以解除限聚令,全面與內地不同城市免隔離通關,增加地區之間的人口流動。

如果可以一下子找出社會中的所有潛在帶病毒者,5億元、甚至10億元的檢測成本不是很昂貴,而是很便宜,因為可以免除其後的疫情爆發和禁聚的代價。這就是基本經濟學所講的「機會成本」,不參與全民檢測的人得到微末的個人自由,但社會卻要付出疫情再爆發和長期限制的龐大機會成本。

不強制無法令全民參與。國內已不斷示範全民強制檢測的有效作用,香港其實很應該倣效。特區政府希望老人院舍內的所有人員進行檢測,但據聞檢測率已下降到只有六成多,即有三成多的人員不願意進行檢測。這樣高危的地方,政府依然不實行強制性檢測,容許自由選擇,就大大增加了爆疫的風險。

香港上周出現第三波尾浪爆疫,政府開放了4個地區檢測中心,讓市民自願檢測,總算是一個好的開始。不過,政府的做法仍是畏首畏尾,不敢大力宣傳,便減低了檢測中心能夠找出潛在帶病毒者的機率。

政府應該積極考慮進行強制性的全民檢測,在大力講解全民檢測、動態清零和取消限聚令的好處的同時,還要大力回擊那些政治上的陰謀論,例如所謂盜取香港人的DNA資料的謬論。
要以嚴謹科學的態度抗疫,排除政治干擾,才有機會成功。政府要以清零作為政策目標。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總是看不慣人家的好…

2024年05月07日 20:06 最後更新:21:09

從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法國,就可以為最近一系列國際謎題找到答案。

習主席訪法先舉行中法歐盟領導人三方會議,接著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中法會談後習主席表示,與馬克龍會談有豐富成果,歡迎馬克龍再度訪華。雙方還發表中東局勢的10點聯合聲明。從習主席的公開宣示到身體語言,都看到中法關係有實質的進展,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時達成那種虛無飄渺的共識,有天壤之別。這也解釋了美國之前一系列操作,究竟所為何事。

近日美方無端向中國掟出兩個炸彈。第一,產能過剩論。美國財長耶倫訪華之前拋出這個觀點,認為中國的新能源產品產能過剩,威脅全世界。美國官員更加放風,表示會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考慮加徵關稅。奇就奇在美國現在已經對中國汽車徵收27.5%的高關稅,而中國電動車根本完全未打入美國市場,美國在這個領域,特別是電動車領域上面發功,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第二,中國協助俄羅斯論。在兩年多前俄烏戰爭開打之初,美國曾警告中國不能向俄羅斯提供武器,但是後來由於未見中國向俄售武,這種指控逐漸不了了之。近日美國又突然發難,指中國不能夠向俄羅斯輸出軍民兩用產品。布林肯甚至警告,北京向莫斯科運送可製造軍火的關鍵零部件,無疑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事火上澆油,要是中國不停手,美國將採取行動。所謂軍民兩用部件,定義廣闊無倫,即使中國向莫斯科輸出一粒螺絲,都可以說是輸出軍民兩用部件。美國突然間提出這種指控,並且煞有介事向媒體放風,考慮因此向中國的銀行實施制裁。

這樣問題就來了,美國為何突然將這兩個議題無限放大呢?表面來看,突出烏克蘭戰爭,可以轉移美國國內反對巴以戰爭的壓力,但看起來美國還有一箭雙鵰之意,這一著亦想破壞中國和歐洲的關係。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早前和歐洲開會的時候,亦都把話挑得很明,指中國是美國和歐洲的共同敵人,跟著又拿出那套美歐同屬民主體制,要對抗中國這種威權政府的陳腔濫調來說事。如今整個圖畫已經浮現出來,美國對中國無端指控,其實是劍指中歐關係,針對的是近來中國和歐洲,特別是歐盟兩大國法德兩國的關係,有快速改善的趨勢。

4月中德國總理朔爾茨帶了一個豪華的商貿代表團訪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早訂好要在5月初訪問法國,美國就在這兩個重要的中歐外事活動當中,硬生生加插財長耶倫和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借此掟出兩個炸彈,意圖破壞中歐關係。所謂產能過剩,就逼迫歐盟對比亞迪等中國三大電動車生產商加徵關稅。至於指控中國支援俄羅斯,就是想煽動德國和法國民眾的情緒,反對和中國改善關係。

不過,從這次習主席訪問法國的成果來看,美國只是枉作小人,總是看不慣人家的好,但這種「八婆式」講是講非的離間行為,並未得逞。習主席和馬克龍會面之後,一方面嚴詞駁斥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另一方面亦表示中歐雙方應該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照顧雙方合理關切。中國擺明會入更多法國農產品,看來中法雙方有互諒互讓的趨勢。更要命的是中法發表中東聯合聲明,法國成為首個聯合中國去譴責以色列的北約大國,美國的面子難下氣難平。

中國正在捉一盤大棋,在美國認定中國作主要競爭對手之時,全力改善與歐洲關係,倡導歐洲戰略自主,叫歐盟不要做美國的小兄弟來和中國對抗。從德國和法國的態度來看,中國的策略正逐步收獲成果。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