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揭新疆喀什發現百多宗無症狀者的來龍去脈 可見內地有效控制疫情背後:全民檢測科學追蹤

博客文章

揭新疆喀什發現百多宗無症狀者的來龍去脈  可見內地有效控制疫情背後:全民檢測科學追蹤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揭新疆喀什發現百多宗無症狀者的來龍去脈 可見內地有效控制疫情背後:全民檢測科學追蹤

2020年10月28日 11:34 最後更新:11:37

入秋之後,內地在短短兩周內第二次出現聚集性疫情。新疆喀什近幾天,突然新增過百宗無症狀感染病例。外界猜測,是否秋冬第二波疫情已經來襲?

 這次新疆的疫情由一個17歲在工廠上班的女孩開始。她在24日的「應檢盡檢」中被發現是無症狀感染者,當地迅速對密切接觸者進行檢測,再進一步對感染者所在的喀什地區疏附縣進行全民檢測,再到擴大到喀什全地區,結果迅速找出了百多宗無症狀者。

 專家同時展開病源追蹤的科學分析,發現17歲女子所在的制衣工廠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而25日公佈的137例陽性患者均與其父母所在工廠相關,感染者為首例發現對象的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這一點說明瞭他們在這位17歲女子之前,還有感染源。也不能排除其工友未被感染,也有可能有工友剛剛被感染,還未能測出陽性結果。

由這些數據,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認為,如果只是一代、二代病例,不會查出來這麼多的陽性病例,有可能已經出現了三代病例,而最早確診的17歲女子很可能是一個三代病例。

而最新的消息,截至10月27日下午5點,喀什需檢測的474.65萬人已全部完成核酸檢測,除已報告的疏附縣183人呈陽性外,其餘均為陰性。可以說,正是因為一次擴大範圍的「應檢盡檢」,才在疫情處於早期時,就發現了一大波無症狀感染者。隨後當地的應對和全民檢測,整個過程都相當高效,科學,令到疫情在短短幾日之內就好快控制住。

多名專家認為,只要把首先發現的可疑患者的密接者都找到,做好隔離,及時採取防控措施,基本上疫情都是可控的。目前內地的疫情防控重點仍然是管理輸入病例和阻斷進口冷凍食品鏈相關傳播,做好這兩個方面,秋冬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較微。

入秋以來,中國在短短兩周內第二次出現聚集性疫情。

 兩天內,新疆喀什共新增164例核酸陽性病例,全部都是無症狀感染者。

新冠病毒不愧為一百年來人類最為強大的敵人,它的狡猾之處在於,它總能找到縫隙,逃過嚴密的防控體系,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給人迎頭痛擊。

10月24日,新疆喀什檢出了一個看起來平平無奇、可能發生在任何城市的無症狀感染者。

10月25日,風雲突變,在對這位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以及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共422人的核酸檢測中發現,有137名呈核酸陽性,而且,他們全部是無症狀感染者。

10月26日,138位無症狀感染者所在的喀什地區疏附縣完成了24.52萬人的全民核酸檢測,新增了26例無症狀感染者(另有5個混檢瓶正在複檢中),其餘都是陰性結果。

為什麼164例都是無症狀感染者?

本次疫情最引人注意的一點是,目前檢出的164例全都是無症狀感染者。

首例被發現的感染者是一個17歲在工廠上班的女孩,生活軌跡簡單,多數時候在家和她所工作的制衣廠兩點一線間往返,偶爾逛商場,去過父母工作的本地工廠,無外地旅遊史,無發熱人員接觸史。

她是在一次「應檢盡檢」中被發現的,衛健委6月公佈了需要「應檢盡檢」的8類重點人群:密切接觸者,境外入境人員,發熱門診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口岸檢疫和邊防檢查人員,監所工作人員,社會福利養老機構工作人員。

按照這個界定,工廠員工似乎並不在例行的核酸檢測之列。但是新疆地區在經歷了8月份超過500例確診病例的疫情之後,「應檢盡檢」的範圍顯然擴大了不少。所以,這位在工廠工作的17歲女孩也被納入了「應盡應檢」的範圍。

正是因為一次擴大範圍的「應檢盡檢」,才在疫情處於早期時,就發現了一大波無症狀感染者。

「164例均為無症狀,說明疫情發展還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對八點健聞說,「幸好我們有應檢盡檢,要沒有這樣一個措施,那麼發現時疫情就可能已經擴散。」

盧洪洲教授更詳細地解釋了判斷此次疫情處於早期的理由。

「無症狀感染者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真正的無症狀感染者始終沒有症狀;另一種是處於病毒感染的早期潛伏期,幾天以後,到了發病期以後才會開始有症狀。」

「正是因為這次發現的早,所以有人還沒有表現出症狀,顯得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出奇的高,但幾天以後,目前的一部分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會轉為確診病例。」

雖然姜慶五教授判斷處於疫情早期階段,但從感染規模來看,姜慶五教授認為如果只是一代、二代病例,不會查出來這麼多的陽性病例,有可能已經出現了三代病例,而最早確診的17歲女子很可能是一個三代病例。

所謂的病例代際劃分,可以理解為,A傳染B,B傳染C,那麼ABC分別為一二三代病例。姜慶五分析稱,目前的17歲女子所在的制衣工廠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而25日公佈的137例陽性患者均與其父母所在工廠相關,感染者為首例發現對象的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這一點說明了他們在這位17歲女子之前,還有感染源。也不能排除其工友未被感染,也有可能有工友剛剛被感染,還未能測出陽性結果,所以需要幾天後再進行重複檢測。

和中亞東歐流行的毒株類似?

當然,對一個新的病毒,我們的瞭解始終有限。對於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和傳播能力,科學界也沒有定論。

著名呼吸病專家、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第七屆主任委員劉又甯教授認為,這些病人之所以有很大比例無症狀,主要與病毒毒株有關,多數病人將來可能也不會有臨床表現。應當測定血清抗體,如有的病人lgm已消失只存lgG,則可能已感染較長時間。

據劉又寧介紹,俄羅斯,白俄羅斯以及中亞這些國家,他們感染的人當中,無症狀感染者都占到相當大的比例。據劉又寧介紹,俄羅斯患者有40%以上是無症狀感染者,白俄羅斯更高,前一段的資料接近80%。

他據此提出了一種推測, 這次的病毒毒株是不是跟中亞東歐等國的毒株類似。

「這是我懷疑的,尤其這次疫情的發生地喀什和中亞東歐又比較近,當然目前我還沒有證據。現在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溯源搞清楚是輸入的還是本土的。」

從地理位置上看,新疆喀什位於中國西部邊境,與中亞四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388公里。

盧洪洲教授認為,在國內已經沒有本土疫情的前提下,喀什的疫情可以判斷為輸入性病例導致的聚集性病例。疫情的「早期發現環節」可以打高分,但是如何嚴把輸入性病例這道關,做好閉環管理,防止聚集性病例的發生,這是今後的常態化工作。

「空港口岸的防控已經做得比較好了,陸路口岸是我一直比較擔心的,新疆、雲南都有很長的陸路口岸,現在歐美疫情還在蔓延,東南亞的疫情也在蔓延,這種情況下輸入性病例導致的聚集性病例很難避免。」

一個邊境小城的傳染病防控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被檢出的164名無症狀感染者,都集中在喀什地區的疏附縣。有資料顯示,疏附縣是一個傳染病的死亡率較高的地方。

在疏附縣疾控中心和廣州市疾控中心合寫的一篇論文中提到,疏附縣位於新疆南部,當地的氣候容易引起傳染病和地方病的發生。

在疏附縣,肺結核是一種較普遍的傳染病,且死亡率較高。2017 年疏附縣戶籍居民肺結核的標化死亡率為103.45/10萬,遠高於新疆、全國其他地方。

中國疾控中心南疆工作站第二任站長張彥平撰文寫到,每年的3月-5月,漫天風沙就會襲擊喀什。為了防沙,不少村民房子的窗戶都修得少而小,空氣流通不暢。惡劣的自然氣候條件等因素,加上居民傳染病防範意識不強,使得結核病防控較為艱難,結核病家庭聚集性和村莊聚集性現象明顯。

同樣的,以上種種不利條件也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難點。

汕頭大學的病毒學專家常榮山說,肺結核的流行,會讓新冠疫情的防控更加困難:

西部及西南部邊境地區傳染病高發,比如36種流行病在新疆就有32種,肺結核、愛滋病比內地感染率高,肺結核患者更容易被感染,因為肺結核時間長了,免疫力下降得厲害,就容易被呼吸道病原體感染。

在這樣一個肺結核嚴重的地區發生疫情,儘快完成全員檢測,讓疫情得到控制顯得更重要,因為如果感染到肺結核患者,不但可能加速疫情傳播,還會對肺結核患者造成更大傷害。

兩周兩起疫情,秋冬疫情第二波真的開始了嗎?

目前一種比較盛行的觀點是此次喀什疫情與秋冬氣溫下降有關。

不只是新冠,秋冬季一直都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尤其是最近兩周以來,青島和喀什兩地連續發生的兩起疫情,讓人們不禁擔心,難道不只是歐美,秋冬來臨,中國的第二波疫情要開始了嗎?

但多位元受訪專家認為,季節和溫度並不是疫情傳播的關鍵。新冠病毒並沒有明顯的季節依賴性,哪怕是流感,夏季也是有傳播高峰的。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傳染病專家盧洪洲教授解釋,冬天病毒更容易在外界低溫環境中存活更長時間,這個是次要因素,最關鍵因素還是由於溫度低,人們容易處於門窗緊閉的密閉環境中,由於人和人之間的近距離的接觸,而導致的感染。

換句話說,人的行為才是讓病毒在秋冬季變得更容易傳播的主要決定因素。

從這個角度看,哪怕在秋冬,疫情也是可以被有效防控的。

劉又甯教授認為,由於本土的病毒基本不太存在了,只要我們把這個輸入病人管理好了,並阻斷進口冷凍食品鏈相關傳播,就不會有什麼秋季的第二波大流行。

盧洪洲也持相同觀點——中國不可能出現第二波疫情,目前的疫情只是偶發性的,只要採取目前的常態化防控的情況下,有了疫情,我們第一時間發現,通過大資料追蹤隔離,以及全員核酸檢測,就可以把這個疫情完全控制完全消滅掉。

目前,除了疏附縣已經完成全員檢測外,喀什全地區474萬人日的全員檢測也已經完成了一半,其餘預計將在今天完成。

「所以在中國目前情況下,只要我們保持一個常態化的防控措施,依然還可以發現可能的聚集性病例,依然還可以把疫情在早期把它控制住,不會導致大家擔心的所謂的第二波疫情。」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