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成日覺「頭赤赤」 醫生提醒慎食止痛藥

生活事

成日覺「頭赤赤」 醫生提醒慎食止痛藥
生活事

生活事

成日覺「頭赤赤」 醫生提醒慎食止痛藥

2020年11月10日 08:47 最後更新:11月16日 09:48

止痛藥唔好亂食~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據早前最新調查指,港人頭痛個案日增,而且多達25%港人每次頭痛發作可長達四小時,其實不論年幼學子還是成人,或多或少也有頭痛經歷。每當頭痛一至,不但影響學習、降低工作效率,更令人坐立不安及精神萎靡。面對痛症,你會選擇了解病因來防治,還是服用止痛藥了事?

更多相片
GETTY圖片

止痛藥唔好亂食~

林永和醫生

據早前最新調查指,港人頭痛個案日增,而且多達25%港人每次頭痛發作可長達四小時,其實不論年幼學子還是成人,或多或少也有頭痛經歷。每當頭痛一至,不但影響學習、降低工作效率,更令人坐立不安及精神萎靡。面對痛症,你會選擇了解病因來防治,還是服用止痛藥了事?

GETTY圖片

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不論成人或小朋友頭痛,成因與表現方式大致相同,可分為原發性頭痛和繼發性兩類。前者指非器官病變而引起的頭痛,以壓力性頭痛和偏頭痛最為常見;後者指因為創傷或腦部病變而引發頭痛,如腦腫瘤和腦膜炎等。雖然都市人最常見的大多是原發性頭痛,但亦不能掉以輕心,若頭痛病情持續且止痛藥未能緩解,伴隨頭暈、惡心等徵狀,便需要求診檢查,以排除是繼發性頭痛的可能。

GETTY圖片

壓力屬常見源頭

GETTY圖片

小心慎食止痛藥

林永和醫生

林永和醫生

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不論成人或小朋友頭痛,成因與表現方式大致相同,可分為原發性頭痛和繼發性兩類。前者指非器官病變而引起的頭痛,以壓力性頭痛和偏頭痛最為常見;後者指因為創傷或腦部病變而引發頭痛,如腦腫瘤和腦膜炎等。雖然都市人最常見的大多是原發性頭痛,但亦不能掉以輕心,若頭痛病情持續且止痛藥未能緩解,伴隨頭暈、惡心等徵狀,便需要求診檢查,以排除是繼發性頭痛的可能。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壓力屬常見源頭

一般的壓力性頭痛未有明顯成因,但大多和壓力及不良作息、姿勢有關,痛楚會困擾整個頭部,但較少有惡心和嘔吐等症狀。另一常見的偏頭痛則屬容易反覆發作的痛症,疼痛大多集中在前額、頸部或頭的一側或左右兩側,大部分患者都會在病發前出現一些先兆,例如看到閃光、感到麻痹又或惡心等。偏頭痛成因和壓力性頭痛一樣,都和壓力有關,不過偏頭痛患者會在某些誘發物刺激下,令三叉神經附近的血管失調、膨脹而引起痛楚。每個偏頭痛患者誘發物也不盡相同,臨 上常見的誘發物有含咖啡因食物、發酵食物和橘子類食物等。

勿忽視兒童個案

跟和成人相比,小朋友頭痛,更須正視和關注,基於他們未必能清晰交代痛症症狀,而頭痛又是不少疾病的臨牀表現,例如鼻竇炎等,故小孩一旦出現頭痛,建議家長盡快帶他們求診,讓醫生仔細詢問病情,作出正確判斷。

臨牀統計上,年紀較小的孩子以偏頭痛居多,到了求學年齡,或因課業繁重,壓力性頭痛比率開始上升。林醫生指出,有些家長以為孩子年紀小不會頭痛,以為他們只是不想上學而「詐病」。這其實存有誤解,因頭痛大多由壓力所致,若孩子因上學而感到憂慮,出現頭痛等病徵亦在情理之中。有時身體受壓力影響而令體內血管失調,更有機會導致肚痛或腹瀉等徵狀,家長如發現孩子時常出現痛症,除早日求醫外,也宜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作適當開導。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小心慎食止痛藥

頭痛來襲,為免影響正常表現,不少成人都會選擇服食止痛藥,但同時又擔心止痛藥成分會在身體累積,有礙健康。林醫生認為服食分量最為重要,只要非長期持續地服用、沒有超於建議用量,腎臟和肝臟「解毒」功能正常,那即使不時服食止痛藥,藥物成分也會得到身體正常處理,不會積存和危及健康。但他提醒長期受頭痛困擾人士,應早日求醫找出主因,以減低或長期倚賴用藥來舒緩。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至於在孩童方面,坊間亦有一些標明適合十二歲以下孩子服食的止痛藥物,但由於十二歲以下的年齡跨度大,不同體重和年齡的孩子服藥量或不一致,故服食前應先諮詢藥劑師或醫生意見。家長如希望以天然方式為孩子紓緩頭痛,可嘗試為孩子營造安靜舒適及光 適中的環境,再配以頭部按摩,可望減輕痛楚。

林醫生認為,很多人都以為頭痛防不勝防,但其實不少頭痛成因也有 可尋,只是大家未曾小心留意和關注。都市人縱使再繁忙,也應好好管理生活、注意減壓、多休息和進行伸展運動,以踏出防治頭痛的第一步。

天熱潮濕令濕疹多發,台灣知名營養師籲患者應避免進食呢4類食物,並推介4招飲食策略幫助改善。

營養師指出適當的飲食調理可改善濕疹症狀

不少民眾在天氣濕熱時會出現皮膚搔癢或小水泡等「濕疹」症狀。台灣知名營養師李宜樺指出,除了通過就醫治療緩解外,還能透過飲食調理改善。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濕疹由多種因素引起並非單一疾病

李宜樺解釋,濕疹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皮膚發炎或過敏現象,包括生活壓力、遺傳體質及環境變化,並非單一疾病。在臨床上是無法被明確診斷的皮膚發炎症狀,都可以歸為「濕疹」,其中包括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然而,濕疹的定義非常廣泛,所以皮膚癢、脫皮、紅腫、起紅疹或水泡、皮膚增厚都是典型症狀。

Unsplash設計圖片

Unsplash設計圖片

濕疹患者應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和金屬物質

李宜樺進一步提及,濕疹在飲食方面也有所影響,因此患者應避免誘發自身過敏食物,諸如常見的牛奶、雞蛋等過敏原。此外,鎳、鈷、鉻等可能誘發症狀的金屬物質也需要盡量避免。倘若患者已經出現「濕疹」時,應避免攝取可能引發過敏的食物如朱古力、燕麥及罐頭食品等。

營養師推薦進食富含ω-3脂肪酸和鋅的食物

在飲食方面,李宜樺建議攝取富含ω-3脂肪酸、鋅、維生素C及維生素A的食物,以減少發炎反應,改善皮膚狀況。其中,她特別推薦三文魚、鯖魚、亞麻仁油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材,以及牡蠣和牛肉等富含鋅的食品,這些都有助於角質細胞化和皮膚修復。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含豐富維生素C及A的食物同樣能夠改善濕疹症狀

此外,維生素C和A也是維持皮膚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含豐富維生素C的食材包括芭樂(番石榴)、奇異果、甜椒及苦瓜等,這些都可以促進人類抗氧化以及促進人類皮膚角質形成細胞的分化,強化皮膚防禦。而維生素A則能幫助皮膚維持完整性,因此,可進食地瓜和南瓜等食材。此外,李宜樺提醒,濕疹症狀嚴重者應及時就醫,避免病情加劇。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