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理大研發快速病毒診斷機 一小時內檢測40種病原體

社會事

理大研發快速病毒診斷機 一小時內檢測40種病原體
社會事

社會事

理大研發快速病毒診斷機 一小時內檢測40種病原體

2020年12月28日 08:55 最後更新:10:26

尋找潛在病患者是防控工作的第一道防綫。

新冠肺炎疫情下,尋找潛在病患者是防控工作的第一道防綫,生物科技頓成全球戰勝疫情的關鍵利器。從事生物科研多年的理大暫任協理副校長(創新及技術發展)劉樂庭帶領團隊花約4年時間,研發出全球最全面、具高特異性及靈敏性的「全自動快速多重診斷系統」,能於1小時內同時檢測最多40種呼吸道病原體,涵蓋亞洲常見傳染病,包括沙士及今年來襲的新冠肺炎等,未來可應用在診所、機場及港口等。團隊更首度衝破「重圍」,為本港踏上轉化研究的成功一步,最快明年在大埔工業村設逾1萬呎廠房,冀過百部「港產」系統可隨之面世,預料每次測試收費約200多元。

理大。資料圖片

理大。資料圖片

「戰爭、核能、疫情可令社會停頓,防止疫情擴散是重要的一環。」診斷病人患有哪種呼吸道傳染病,多年來都是醫生的難題,劉樂庭指醫生難以根據患者表面的症狀如發燒及流涕等,準確診斷市民的病因,「究竟來自細菌同病毒都難以判斷,醫生或向患者處方抗生素藥嘗試控制病情,若市民患上病毒感染如流感,毋須食抗生素,亦導致抗生素濫用的情況,未來或引起超級細菌的出現,屆時無抗生素可醫治時,患者的死亡率很高」。

劉樂庭表示,當市民出現病症時,醫生可運用儀器,一小時便能得悉患者的病因。

劉樂庭表示,當市民出現病症時,醫生可運用儀器,一小時便能得悉患者的病因。

理大完成研發的「全自動快速多重診斷系統」,由全自動快速檢測儀及以理大專利技術製作的多重病原微流體檢測試劑盒組成,能於同一鼻咽樣本測試中,在1小時內同時檢測30至40種呼吸道病原體,包括季節性流感病毒、俗稱「沙士」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中東呼吸綜合症等,準確率逾百分之99.9,對於未來醫療界有莫大幫助,因患者或患上多項傳染病,如疫情至今,本港最年輕的38歲死者曾同時患上甲型流感及新冠肺炎。

當社會廣泛應用儀器時,可加強整個社會防控疫情能力,劉樂庭指當市民出現病症時,醫生可運用儀器,1小時便能得悉患者的病因,若感染新冠肺炎,便可立即送患者入院,並強調「捉得一個得一個」,防止傳染病在社會擴散。

劉樂庭指出,快速診斷系統近年逐漸普及。

劉樂庭指出,快速診斷系統近年逐漸普及。

劉樂庭指出,快速診斷系統近年逐漸普及,惟大多是外國研發產品,存在三大問題。外國研發產品方未能涵蓋亞洲區常見的病原體,如03年沙士,診斷病原體的數量最多只有20種,加上目前測試費用昂貴,劉曾於本港私家醫院進行一次病毒檢測,收費高達5000,相信普遍市民因而卻步,或令患者未能得到適切治療,令他早已訂下目標,未來研發的系統是普遍市民可以負擔,料每次檢測費用約200至300多元。

疫情下,香港科研成果「百家齊放」,惟將成果應用在社會惠及大眾,可謂「漫漫長路」,理大同樣遇上歷年研發者的困局,因本港缺乏轉化研究的設施,和投資者的資金等。劉樂庭團隊早年曾就項目向政府申請資助,惟最後未能成事,近期始獲政府資助。

作為多年科研者的劉樂庭亦慨歎,香港科研成果出色,但多年來本港缺乏高新科技的生產設施,而生物科技的範疇以往亦較少受到關注,在找尋投資者都相對困難。他提到:「香港過去都是發展金融貿易,始終同現實高科技行業領域有少少距離,未見在這方面漸趨活躍。」

劉樂庭透露,香港科學園將在大埔工業村改建一棟建築,料明年底完成工程,團隊會在當中設過萬呎的廠房,目標可生產至少100部儀器。資料圖片

劉樂庭透露,香港科學園將在大埔工業村改建一棟建築,料明年底完成工程,團隊會在當中設過萬呎的廠房,目標可生產至少100部儀器。資料圖片

而科研團隊完成大學的基礎研究成果,只是轉化研究的首部曲。劉續稱,「(轉化研究之路是)我做第一步俾你無用,我要向前做多一百步、一千步,甚至要一萬步、才能達到量產的情況」,令市民可隨時購買研發的產品。他舉例,在量產系統前須為儀器做一個「金屬倒模」,每次需耗資20至30萬元,而研發產品需多次調整務求精準,「但改少少要20至30萬元,儀器可能要改20次,不是單單改1至2次」,令轉化研究的過程充滿挑戰及難題,亦有不少學者卻步。

劉樂庭今年打破「困局」,除了獲本地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資助,在深圳坪山設3萬方呎的廠房生產,他透露,香港科學園將在大埔工業村改建一棟建築,料明年底完成工程,團隊會在當中設過萬呎的廠房,目標可生產至少100部儀器。

往下看更多文章

理大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獎突破歷年成績 副校:冀升香港及國家創科競爭力

2024年04月29日 23:51 最後更新:04月30日 00:35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多項殊榮,突破歷年成績。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左五)與獲獎單位代表合照(巴士的報記者攝)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左五)與獲獎單位代表合照(巴士的報記者攝)

理大於43個參賽項目成功奪得45個獎項,包括兩個特別大獎、五個評審團嘉許金獎、18個金獎等,得獎的研發成果應用範疇涵蓋視力健康、先進製造、生物醫學工程、時裝及紡織等,包括「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K-Shape」、「RailSwinX:基於尖端人工智能技術增強鐵軌缺陷檢測」、「AR智能助視器(ObstAR)」以及「ProRuka — 通過無線聲肌圖控制的新型前臂義肢」等。

紀家樹教授帶領的「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K-Shape」榮獲沙特阿拉伯代表團特別大獎及金獎。

紀家樹教授帶領的「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K-Shape」榮獲沙特阿拉伯代表團特別大獎及金獎。

眼科視光學院學院主任及教授、眼視覺研究中心副總監紀家樹教授表示,散光影響着全球一半以上人口,新冠疫情期間,不正常的視覺習慣及學習環境加劇散光問題,導致視力模糊、眼晴疲勞、頭痛,甚至引發視力缺損。早期發現散光和積極治療可減輕有關影響。

紀家樹教授表示,直至現時,團隊已成功應用「K-Shape」在校本視力篩查中採集了逾千名香港兒童的角膜地型圖,其中年紀最小的不過四歲。有了這些本地數據,團隊便能訓練出一個更好適應香港兒童的AI模型,從而更準確地測量角膜地形圖,對包括散光和角膜疾病等視力問題作出早期診斷。

林健文教授帶領的「RailSwinX:基於尖端人工智能技術增強鐵軌缺陷檢測」項目獲得國際發明展國際發明家協會聯合會特別大獎及金獎。

林健文教授帶領的「RailSwinX:基於尖端人工智能技術增強鐵軌缺陷檢測」項目獲得國際發明展國際發明家協會聯合會特別大獎及金獎。

至於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林健文教授的發明「RailSwinX:基於尖端人工智能技術增強鐵軌缺陷檢測」,運用人工智能精確分類軌道缺陷,分辨真實/誤報影像,從而確保準確性和可靠性,增強鐵路安全,開創鐵路主動維護的新時代。

理工大學表示,當中19個獲獎項目為理大於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研究中心,與其他國際頂尖院校共同研發成果。充分肯定理大學者、學生及校友在探索、開創和追求科研突破的努力。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為是次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感到高興與自豪,稱獲獎者除了為理工大學爭光,更為香港爭光。理大日後亦會再接再厲,並配合香港政府政策,以創科支援工商企業,提升香港及國家的競爭力,希望積極改善香港的創科生態圈。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