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十種病毒株九輸入一土生 專家促擴大強制檢測清零

社會事

十種病毒株九輸入一土生 專家促擴大強制檢測清零
社會事

社會事

十種病毒株九輸入一土生 專家促擴大強制檢測清零

2021年01月23日 08:40 最後更新:11:44

新冠肺炎襲港一年,疫情至今仍未見曙光。回看四波疫情都由境外輸入,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團隊分析多個個案的基因排序,發現本港最少出現過十種病毒基因型,當中九種均為外來輸入。雖然港府陸續封關,外防似乎「守得住」,但專家指當局的內防爆發圍堵措施進退失據,促應果斷擴大強制檢測範圍,盡快「清零」。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本港經歷四波疫情,理大蕭傑恒團隊接受訪問時表示,他們用基因排序分析顯示,本港第一波的病毒株O型、L型及S型,均屬內地主流病毒株,當中L型「成功」於香港「落地生根」,從而衍生出打邊爐家族及佛堂群組等。其中佛堂群組後期慢慢演變成V型病毒株,為本港第一隻亦是唯一在香港演變出來的病毒株。隨着三月時,歐美留學生抵港帶入G型病毒株後,初型的內地輸入病毒株亦逐漸被取替。G型病毒株由於帶有D614G突變,故傳播力較原始內地的病毒株高。病毒流入了社區後,衍生出愉景灣婚禮群組及酒吧群組。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前排右一)與其團隊分析本港新冠病毒的基因排序,以追蹤病毒傳播鏈及尋找源頭。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前排右一)與其團隊分析本港新冠病毒的基因排序,以追蹤病毒傳播鏈及尋找源頭。

L型落地生根衍生邊爐佛堂組

第二波疫情在四月開始慢慢回落,並一度經歷長時間零確診,政府更因而放寬船員上岸,隨即成為防疫漏洞,將病毒流入社區。團隊分析後發現,第三波疫情由三款GR型病毒株主導,並確定至少兩款為豁免人士所致,分別為哈薩克機組人員及印度海員。前者將病毒傳播至禮頓山家庭,後者則傳播至新發茶餐廳收銀員,並將病毒帶到本港各區,包括慈雲山爆發及葵青貨櫃碼頭等。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第三波疫情看似緊接着第四波疫情,不過其實本港去年九月亦曾試過「清零」數天,直到九月底,本港外防再「漏招」。團隊發現中環食肆「無二」群組的病毒株與尼泊爾及印度輸入個案相似,變成GH型病毒株,相關傳播鏈到現在仍未能截斷,包括至今最多人的歌舞群組及現時正爆疫的油尖旺區,亦為同一種病毒株。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促政府外防不要再「失防」

第四波疫情與以往疫情有別,在本地傳播鏈未斷時又引起爆發,蕭傑恒指,GH型病毒株與GR病毒株一樣有更強傳播力,加上天氣影響,令病毒株在港廣泛流行。以往衞生防護中心圍堵政策強,但今波疫情似乎未夠快及果斷,圍堵能力亦隨着市民的抗疫疫倦大削成效,令到病毒株至現時仍在本港流傳,「好彩流行的不是英國變異的病毒株,否則可能個案會較高。」他認為,政府或應擴大檢測範圍以盡力「圍堵」病毒,「今次好像有好多考慮,決定下得不夠快。」他促請政府加大力度圍堵及不要再在外防「失守」,令英國及南非的變異病毒株流入社區。

往下看更多文章

理大團隊勇奪國際發明展大獎 科研落地防眼疾風險 助減社會醫療負擔

2024年04月30日 10:37 最後更新:21:26

理工大學其中一項研發項目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在國際發明展奪得特別大獎。負責研發的紀家樹教授期望,儀器能夠在社會普及,監測學童視力,提升香港醫療水平,長遠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香港理工大學於日前舉辦的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勇奪多項殊榮,當中,眼科視光學院學院主任兼眼視覺研究中心副總監紀家樹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的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更榮獲特別大獎和金獎。紀家樹教授接受專訪時坦言,多得創新科技署的計劃資助,研發項目才能得以發展至今。儀器試點計劃將在香港各大的眼科視光中心陸續「落地」推出,希望能夠在社會普及,監測學童視力發展之餘,提升香港整體醫療水平,長遠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對比傳統大型台式儀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體積重量相對減低。

對比傳統大型台式儀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體積重量相對減低。

儀器短時間了解學童視力 尋找改善良方

紀家樹指出,新冠疫情改變生活及上課模式,導致香港學童散光個案激增1.5倍,如果散光沒有得到適當的診斷和矯正,會令眼睛視變得力模糊,增加頭痛的機會,嚴重情況下更可能會引致弱視,大大影響生活質素。紀家樹獲獎的研發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能夠發現早期有問題的角膜,配合其他改善視力的工具,就能及早保護學童的視力。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表示,一般市面上使用的角膜地形圖儀體積較大,成本較高,相對普及度較低,而且對患者的依從性要求高,但他們團隊研發的「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體積重量減少了超過90%,配合自家研發的軟件下,測量數據多達11,520點,並能即時進行AI運算及校準,在小至4歲的幼童身上也能取得精確度極高的檢查結果。他補充:「只需要幾十秒,便可上傳圖片至雲端進行分析,從而清楚了解學童的角膜形態,推算其視力程度。」另外,他強調「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攜帶方便,可以令角膜檢查引進校園,對學童進行篩查,及早發現眼睛問題,做到病向淺中醫。

「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測量數據多達11,520點,並能即時進行AI運算及校準,在小至4歲的幼童身上也能取得精確度極高的檢查結果。

「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測量數據多達11,520點,並能即時進行AI運算及校準,在小至4歲的幼童身上也能取得精確度極高的檢查結果。

相比一般大型台式角膜地形圖儀(如圖),「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易於攜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相比一般大型台式角膜地形圖儀(如圖),「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易於攜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讓學童受惠 望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紀家樹進一步指出,由「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得出來的準確數據,有助於訂製「角膜矯形鏡」的矯視產品:「角膜矯形鏡是一種特殊的硬性隱形眼鏡,其原理類似牙齒矯正。由於兒童的眼球發育一般會到18至21歲才穩定,學童只需在眼睛發育期間於晚間睡覺時持續佩戴高清角膜矯形鏡,除了可以在日間完全不用佩戴眼鏡而達到清晰視力外,還能有效減緩學童近視加深速度,從而長遠減低日後可能出現的眼疾問題,如白內障、黃斑病變、青光眼、視網膜病變和視網膜脫落等。」他表示,角膜矯形鏡越趨普及,能夠減低市民患上嚴重眼疾的風險,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為香港經濟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研發團隊示範使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巴士的報記者攝)

研發團隊示範使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表示,設備操作簡單、體積細小,便於攜帶到不同地方,如偏遠地區進行視力篩查。此外,設備價錢相宜,相比一般大型台式角膜地形圖儀,價格更是低出一半,這能增加眼科護理人員加入角膜檢查作為恆常檢查的意欲,提高整體醫療水平。該設備由理大學者領導的初創企業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地」推出,長遠希望令角膜檢查普及化,提高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效率,及時根據眼睛問題作出多項應對方案。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以及所率領的研發團隊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以及所率領的研發團隊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感謝創新科技署協助 並放眼中國改善內地學童視力

團隊早期在創新科技署「創科生活基金」資助計劃下研發這項新設備。紀家樹表示獲得創新科技署的幫助,是項目成功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的團隊從2018年開始研發產品模板時,遇上新冠疫情,國內的整個生產線停工,幸得到創新科技署的支持,項目才能發展至今。」在未來日子,他表示,團隊除了在香港為智慧醫療科技發展作出貢獻,亦會放眼中國,冀望能在主要眼科診所推出產品:「終極目標是每所學校具備一台,成為學童度高、量體重以外的另一指標。」同時希望眼睛檢查也可普及至內地偏遠地區,為國家未來發展出一分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