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歐貿易出現重大突破 中國躍升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 歐美利益「結構性疏離」

博客文章

中歐貿易出現重大突破 中國躍升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 歐美利益「結構性疏離」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歐貿易出現重大突破 中國躍升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 歐美利益「結構性疏離」

2021年02月17日 11:17 最後更新:11:24

中國和歐盟的貿易出現重大突破。

歐盟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與歐盟商品貿易額約為5860億歐元(約55135億港元),成為歐盟第一大商品貿易夥伴。同期,美國與歐盟商品貿易額約為5550億歐元(約52218億港元),為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

2020年中國不僅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更是歐盟前十大貿易夥伴中唯一實現貿易雙向增長的經濟體。去年歐盟對中國出口貨物2025億歐元,同比增長2.2%;從中國進口貨物3835億歐元,同比增長5.6%。疫情下中國對歐盟出口逆市大升。

習近平在去年9月中旬參加中歐視訊峰會時發表講話,大力推動中歐達成投資協議。右上起順時針分別為德國總理梅克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新華社圖片

習近平在去年9月中旬參加中歐視訊峰會時發表講話,大力推動中歐達成投資協議。右上起順時針分別為德國總理梅克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新華社圖片

受新冠肺炎疫情、「脫歐」等因素影響,去年歐盟對英國出口貨物下降13.2%,從英國進口貨物下降13.9%,英國現為歐盟第三大貿易夥伴。

有專家對《大公報》指出,去年全球整體生產和供應能力因疫情衝擊而無法正常運轉,中國則在成功控制疫情後率先實現復工複產,加之中歐較強的產業互補性,中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並不令人意外,上述資料亦強化了中歐經貿與投資合作的重要性。

「中國具有全球唯一的全產業鏈體系,經過過去十多年打磨,中國的生產能力已變得異常強大。」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奐劼指出,去年二季度以來,中國在成功控制住疫情後,迅速實現了復工複產,但受全球疫情肆虐影響,歐盟、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生產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他認為,在全球製造業無法正常運轉背景下,中國產能釋放早已經恢復正常,並憑藉自身力量承擔起全球各類製造的有力支持者。

歐盟對美國和英國的貿易額去年下降。去年美國、英國成為歐盟第二和第三大貿易夥伴。具體看,2020年美國與歐盟商品貿易額約5550億元,其中,歐盟對美國出口商品3530億元,同比下降8.2%;自美國進口商品2020億元,同比下降13.2%。同期,歐盟與英國商品貿易額約4447億元,歐盟對英國出口貨物同比下降13.2%,自英國進口貨物同比下降13.9%。

交銀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分析,去年疫情在歐美地區不斷肆虐,美國與歐盟雙邊貿易亦受到明顯衝擊,這是歐盟與美國雙邊貿易同比增速下降的主因。從產業結構看,中國與歐盟的產業互補性也要明顯強於美國與歐盟。他續稱,近年來中國與歐盟在產業發展、經貿往來等領域的關係愈發密切,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亦帶動了中歐貿易的增長。

展望未來,浦發銀行總行戰略發展與執行部高級研究員宋豔偉對《大公報》指出,在歐美利益「結構性疏離」背景下,歐盟為維護其主權利益,料繼續尋求對美國的獨立性,預計中歐戰略層面的合作需求將會提升,雙方經貿合作亦會升溫,但摩擦也可能加劇。他建議,在中歐多層次交往日益頻密背景下,中國應繼續順應全球多極化加速發展趨勢,堅持開放合作、踐行多邊主義,最終實現互利共贏。

劉學智相信,隨著2021年全球經濟的逐步複甦,中國與歐盟的經貿往來料更趨緊密,且在「一帶一路」倡議得到持續推進背景下,中歐經貿關係亦會進一步增強,中歐經貿規模有望穩步擴張。他補充說,疫情對全球供需的衝擊並不對稱,鑒於全球疫苗推廣仍需一段時間,海外消費需求的恢復料先於供給,短期內海外對中國出口仍有依賴,今年中國出口結構有望從醫療用品向傢具、家電等耐用消費品轉向,2021年中國出口增速或約6%。

中歐雖有眾多政治分歧,但在經貿合作方面,未來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疫苗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