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為鞏固政權趙匡胤捕風捉影 武將扮啞侍奉兩朝得善終

歷史長河

為鞏固政權趙匡胤捕風捉影 武將扮啞侍奉兩朝得善終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為鞏固政權趙匡胤捕風捉影 武將扮啞侍奉兩朝得善終

2021年05月03日 10:00 最後更新:11:53

宋朝實行中央集權統治,武將似乎一直受歧視,基於「唐亡於藩鎮」的基調,無論是北宋南宋,當武將手握重兵、地位開始鞏固時,皇帝及文官集團都會攻擊他們,諸多刁難。比如北宋名將狄青、南宋名將岳飛,他們都死在皇帝及文官集團的手中。不過,宋朝歷史上,有一位將領絕對堪稱最聰明,為了自保,裝病十多年,直到臨死前才揭露這個秘密。

影視中的趙匡胤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趙匡胤 (網上圖片)

事情要從趙匡胤稱帝說起,因為趙匡胤本來是後周的禁軍殿前司都點檢,後周的禁軍分為兩部分:殿前司、侍衛親軍司。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發動陳橋兵變,在於他是殿前司的最高長官,而侍衛親軍司的主要將領也是他的黨羽。趙匡胤手握重兵,才能兵不血刃地奪位。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趙匡胤 (網上圖片)

宋朝實行中央集權統治,武將似乎一直受歧視,基於「唐亡於藩鎮」的基調,無論是北宋南宋,當武將手握重兵、地位開始鞏固時,皇帝及文官集團都會攻擊他們,諸多刁難。比如北宋名將狄青、南宋名將岳飛,他們都死在皇帝及文官集團的手中。不過,宋朝歷史上,有一位將領絕對堪稱最聰明,為了自保,裝病十多年,直到臨死前才揭露這個秘密。

影視中的趙匡胤 (網上圖片)

事情要從趙匡胤稱帝說起,因為趙匡胤本來是後周的禁軍殿前司都點檢,後周的禁軍分為兩部分:殿前司、侍衛親軍司。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發動陳橋兵變,在於他是殿前司的最高長官,而侍衛親軍司的主要將領也是他的黨羽。趙匡胤手握重兵,才能兵不血刃地奪位。

影視中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網上圖片)

趙匡胤登基後,獎勵陳橋兵變的功臣,將自己的親信任命為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的軍官,比如趙匡胤的「老大哥」慕容延釗升任殿前司都點檢,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一職先是由韓令坤擔任,後由結拜兄弟石守信接任。即使是這樣,趙匡胤還是不放心,最後搞個後世稱為「杯酒釋兵權」,實際上是連串削弱禁軍軍權的行動。

《宋史·楊信傳》局部,可看出楊信稱啞後如何獨善其身 (網上圖片)

趙匡胤先將殿前司、侍衛司的最高職務廢掉,任命資歷較低的將領來掌握禁軍,其中就包括今次要講的這位聰明將領-楊信。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低級將領楊信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備受趙匡胤的信任。據《宋史·楊信傳》記載,到了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楊信突然患病,口不能言,趙匡胤很關心屬下:「幸其第,賜錢二百萬」。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網上圖片)

楊信手底下有個小孩名叫田玉,「能揣度其意」,每當楊信向皇帝匯報工作,或者指揮部下時,都通過田玉來做「翻譯」,「書掌為字,玉因直達其意無失」,十多年如一日,到了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死,趙光義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當時太宗依然任用楊信統領禁軍,沒有絲毫的懷疑:「改鎮寧軍,並領殿前都指揮使」。

宋太宗趙光義 (網上圖片)

到了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春,楊信歷經兩朝,掌管禁軍十幾年,病倒了:「以瘍疾在告」。就在楊信死前一天,趙光義得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已經失語十幾年楊信居然能開口說話:「上聞而駭之,遽幸其第」,楊信哭著對皇帝說:「遭遇兩朝,恩寵隆厚,敘謝感慨」。趙光義好言慰勉,賞賜了不少東西。

影視中的趙光義 (網上圖片)

直到此時,不少人都明白,楊信根本沒有得過「喑疾」,他是扮了十幾年啞巴。原因就是楊信為了保命。當年,趙匡胤對禁軍將領最不放心,擔心他們培植自己勢力,甚至捕風捉影。比如楊信的前任張瓊,雖是趙匡胤的救命恩人,卻被人誣陷,無辜慘死。小心謹慎的楊信,最終裝了十幾年啞巴,直至死的一刻,當其他人都明白時,他也能夠善終。

影視中的趙匡胤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趙匡胤 (網上圖片)

趙匡胤登基後,獎勵陳橋兵變的功臣,將自己的親信任命為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的軍官,比如趙匡胤的「老大哥」慕容延釗升任殿前司都點檢,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一職先是由韓令坤擔任,後由結拜兄弟石守信接任。即使是這樣,趙匡胤還是不放心,最後搞個後世稱為「杯酒釋兵權」,實際上是連串削弱禁軍軍權的行動。

影視中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網上圖片)

影視中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網上圖片)

趙匡胤先將殿前司、侍衛司的最高職務廢掉,任命資歷較低的將領來掌握禁軍,其中就包括今次要講的這位聰明將領-楊信。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低級將領楊信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備受趙匡胤的信任。據《宋史·楊信傳》記載,到了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楊信突然患病,口不能言,趙匡胤很關心屬下:「幸其第,賜錢二百萬」。

楊信雖然啞了,但他依然在禁軍中擔任領導職務,反而越來越高,「乾德四年,改靜江軍節度」、「六年,遷殿前都指揮使,改領建武軍節度」。《楊信傳》稱:「信雖喑疾而質實自將,善部分士卒,指顧申儆,動有紀律,故見信任,而終始無疑焉」。

《宋史·楊信傳》局部,可看出楊信稱啞後如何獨善其身 (網上圖片)

《宋史·楊信傳》局部,可看出楊信稱啞後如何獨善其身 (網上圖片)

楊信手底下有個小孩名叫田玉,「能揣度其意」,每當楊信向皇帝匯報工作,或者指揮部下時,都通過田玉來做「翻譯」,「書掌為字,玉因直達其意無失」,十多年如一日,到了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死,趙光義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當時太宗依然任用楊信統領禁軍,沒有絲毫的懷疑:「改鎮寧軍,並領殿前都指揮使」。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網上圖片)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網上圖片)

到了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春,楊信歷經兩朝,掌管禁軍十幾年,病倒了:「以瘍疾在告」。就在楊信死前一天,趙光義得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已經失語十幾年楊信居然能開口說話:「上聞而駭之,遽幸其第」,楊信哭著對皇帝說:「遭遇兩朝,恩寵隆厚,敘謝感慨」。趙光義好言慰勉,賞賜了不少東西。

宋太宗趙光義 (網上圖片)

宋太宗趙光義 (網上圖片)

直到此時,不少人都明白,楊信根本沒有得過「喑疾」,他是扮了十幾年啞巴。原因就是楊信為了保命。當年,趙匡胤對禁軍將領最不放心,擔心他們培植自己勢力,甚至捕風捉影。比如楊信的前任張瓊,雖是趙匡胤的救命恩人,卻被人誣陷,無辜慘死。小心謹慎的楊信,最終裝了十幾年啞巴,直至死的一刻,當其他人都明白時,他也能夠善終。

影視中的趙光義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趙光義 (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從鄉約書院到紅色遺址 粵桂山區上的菁莪書院

2024年05月10日 10:00

廣東省擁有豐富的中國近代史旅遊資源,如位於羅定的菁莪書院。該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是清末教育董事會性質的會所,俗稱羅定印金局,是廣東省為數不多的鄉約書院。菁莪書院的另一價值是紅色遺址。1926年,羅定縣農民協會在菁莪書院對收繳的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羅定位於廣東的西南部,是粵桂邊界上一個山區,歷來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李芳春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23日,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在隨後的5月1日,廣東省召開了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李芳春出席了大會。會後,按照會議精神,李芳春在羅定縣城召開了減租減息群眾大會,羅定縣農民協會收繳了大量地主的田契,在菁莪書院進行了公開銷毀。此舉,充分顯示了農民協會的力量,大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反封建鬥爭的信心。

在這裡不得不提及的是吹響羅定革命號角的第一人——革命先烈李芳春。他出生在羅定黎少鎮的一個偏僻小山村,當時羅定地區流傳著一首名為《窮到極》的血淚歌謠——「無可奈何少兩文,粥水清清照見人。筷子挑挑無粒米,眯埋雙眼囫圇吞。」這是羅定人常年只能吃稀粥度日的悲慘寫照。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然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李芳春也一樣。1923年在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求學的時候,李芳春就經常參加各種進步活動,幸運地結識了廣東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同志,並與其保持著密切交往,從中得到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暑假,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有利形勢的推動下,已是共產黨員的李芳春,懷著無限的熱情和鬥志回到家鄉羅定,深入各村農戶宣傳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種。

李芳春在《敬告羅定農民界同胞書》中號召:「要翻身求解放,廣大的貧苦農民必須聯合起來,建立自己的農民協會,才能推翻壓在我們頭上的三座大山!」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革命熱潮空前高漲,羅定革命第一把火就此點燃。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修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用於資助赴省、上京應試的考生,最初稱為羅定州印子金局,是教育董事會的會所。有別於書院式書院、合族式書院,菁莪書院是為了表彰地方德義鄉賢、培育地方優秀學子的鄉約書院,兼具祭祀場所及教育基金會的功能。「菁莪」一詞,是先秦詩歌總集《詩經》中《小雅•菁菁者莪》一篇的簡稱,「菁」和「莪」都是指生長茂盛的草木植物。《詩序》釋曰:「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菁莪」在古代有育才之義,「菁莪書院」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935平方米, 為三進合院式佈局,有門亭、門樓、香亭、後堂及廂房等,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門額由清代進士劉宗標書寫,書院原來還懸掛有清代狀元王仁堪、劉春霖等人親筆手書的牌匾,不過今已散佚。建國後,書院曾作糧倉和學生宿舍用。菁莪書院是廣東省僅存的鄉約書院之一。2015年,羅定市相關部門對書院採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對書院進行全面的修葺。現舊址整體結構保存完整,保存狀況好。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