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去年新生人口1200萬 斷崖式下跌 「丁克族」湧現

博客文章

中國去年新生人口1200萬  斷崖式下跌  「丁克族」湧現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去年新生人口1200萬 斷崖式下跌 「丁克族」湧現

2021年05月12日 13:58 最後更新:14:01

千呼萬喚始出來。

5月11日,國家統計局終於公佈了第7次人口普查數據。先看看最受關注的數據——現階段中國人口總數為:141178萬人,也就是14.12億人。

中國人口14.1億。

中國人口14.1億。

從總數上看,中國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佔全世界人口的18%,但增速確實放緩了,也可以說,人口增長乏力了。跟第6次人口普查(2010年)時的數據相比,這10年間,中國人口淨增長7206萬人,一共增長了5.38%,年均增長0.53%,略低於上一個十年0.57%的平均增長率。

生育率持續走低,人口走勢基本已定!

這次人口普查,順帶公佈了2020年的出生人口總數——1200萬。

與2019年的1465萬相比,去年的出生人口減少了265萬,降幅達到18.09%,這個下降幅度應該引起警惕。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對於中國的出生人口問題進行瞭解讀:「我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為1.3,已經處於較低生育水平。」

事實上,這個總和生育率已經不能用「較低」形容了,甚至在全世界都能排在倒數。下圖可見,我們一直認為的「低生育國家」日本,2018年的總和生育率是1.42,而我國此次公佈的數據其實已經低於日本,達到了烏克蘭的水平。

2018年全球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

2018年全球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

總和生育率的下降,是中國出生人口呈現「斷崖式」下跌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發佈會上提到了另一組數據——二孩的佔比。他說:「二孩的佔比從2013年的30%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後雖有下降,但還是高於40%」。

這話乍一聽,好像是內地群眾生育意願很強烈。但仔細分析你會發現,二孩佔比高於40%,但總出生人口卻在2018年以後不斷下跌,只能說明一個問題——
生一胎的人正在不斷減少,甚至有一部分人已經奔向了丁克,或者乾脆不婚了。(丁克族即DINK是「Dual Income, No Kids」的縮寫,意為“雙薪水、無子女”的夫妻)

這個問題,淋灕盡致地表現在了我國的家庭戶人口上。據第七次全國普查公報數據,全國共有家庭戶494157423戶,家庭戶人口為1292809300人。折算下來,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
2.62人。

什麼叫家庭戶呢?根據中國的規定,有戶口本都叫家庭戶。家庭戶人均2.62人,換句話說,就是現在一個家庭不到3個人,連三口之家的結構都撐不住了。

家庭戶的人均數不斷減少,跟中國的人口政策、社會發展存在著必然聯繫。首先是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家庭生育子女數量在不斷減少;同時,伴隨著人口的流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往外地工作生活,形成「單人戶」。

數據顯示,中國人戶分離人口為49276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為11694萬人,流動人口為37582萬人,其中,跨省流動人口為12484萬人。與2010年相比,人戶分離人口增長了88.52%,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增長了192.66%,流動人口增長了69.73%。

而單身人口家庭的增長,也會導致家庭戶的規模不斷下降。

現如今,年輕人的就業環境越來越不友好,壓力越來越大,也在迫使大眾不斷延遲自己的結婚、生育年齡,這儼然已經變成了一個大的趨勢。

男人比女人多了3490萬。

現階段,我國的人口總數為141178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佔總人口比例的51.24%;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佔總人口比例的48.76%——男性比女性多出了3490萬,總人口性別比為105.1,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105.2略有降低。

中國人口性別比的問題,得看具體的年齡段分布。目前,各年齡段男女結構的詳細數據尚未出爐,我們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數據進行分析,能夠看出,在70歲以前,我國的男性人口是多於女性的;只有在70歲後,男性的人口才開始逐漸低於女性。

換句話說,總人口中女性佔比本來就偏少,其中老太太還比老頭多,那就說明,適婚年齡段的男女性別失衡會比105.1這個比例更嚴重,配對難度更大。

此前,《中國統計年鑒2019》曾發佈中國各年齡段的性別比,從中能夠看到,性別比失衡最嚴重的年齡段是0歲至24歲。其中,10歲至14歲的性別比更是高達119.1。

2020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整體依舊偏高,但是比此前出現了降幅。

中國男女性別比的失衡,和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自然脫不開干系。此前,國務院辦公室曾發佈了《中國反對拐賣人口行動計劃(2021-2030年)》,內文提出,要「消除男尊女卑傳宗接代等落後思想」,引發了網絡上的熱議。(《女人,不夠用了……》)

另外,造成地區男女性別比失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口流動的趨勢。改革開放以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的人數日益增多,這其中又以男性為主。以廣東為例,珠三角一帶長期呈現人口淨流入的狀態,其中男同胞又是打工主力軍,性別比受到影響也難免。

從本質上來說,性別比失衡對於當地的影響是長期的,年輕男女之間出現的「人口窟窿」,會帶來結婚率持續疲軟,以及出生人口不斷下降。

出生人口持續走低,已是大勢所趨。

一般來說,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育率,明顯高於經濟發達地區。從下表的人口結構,我們或許能看出一二,北京在0歲至14歲年齡段的人數比重為11.84%,上海在這一年齡段的比重為9.80%,而貴州在這一年齡段的比重為23.97%。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育率,明顯高於經濟發達地區。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育率,明顯高於經濟發達地區。

即使有流動人口的加成,經濟發達地區的生育意願也普遍不高。小兒難養,難怪有網友戲稱:孩子未來將是行走的奢侈品,不再是普通人能隨便擁有的。

然而從人口流動的趨勢來看,農村地區向城鎮地區流動,經濟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目前我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佔總人口的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佔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了2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了1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了14.21個百分點。

另外還有一個數據引人關注,那就是大眾受教育的程度正在不斷提高。數據顯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有調查顯示,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的出生率就越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其家庭對教育的需求也就越高,撫養子女的教育成本也在直線上升。從本次普查結果來看,北京是接受教育人數最多的城市,而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北京剛剛創下了戶籍出生人口的新低。

伴隨著中國出生人口不斷減少的趨勢,城市未來勢必會繼續分化,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城市間的馬太效應越發明顯——

不用擔心大城市的樓市沒有接盤俠,因為最先沒人的,肯定是小城市!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