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廣州疫情結束了 為何Delta毒株能突破深圳防控關口?

博客文章

廣州疫情結束了 為何Delta毒株能突破深圳防控關口?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廣州疫情結束了 為何Delta毒株能突破深圳防控關口?

2021年06月25日 10:59 最後更新:06月28日 10:13

廣州疫情事實上結束了,只剩白鶴洞街道等待最終解封。

6月9日至18日,廣州疫情共新增40例陽性感染者。截至23日,廣州已經連續五日「零新增」,疫情結束了。

但是在深圳和東莞,仍面臨另一波境外感染的疫情衝擊,需要高度戒備。

因為CA868航班的疫情,往來深圳很多航班被取消。

因為CA868航班的疫情,往來深圳很多航班被取消。

深圳和東莞病例,均為Delta變異株的登陸衝擊所致。首位境內感染者是海關工作人員,負責接降落深圳的國航CA868航班時被感染。其後病毒在機場餐廳服務員、機場通勤者之間傳播,又通過用餐環節跳躍感染了大學生賈某,之後傳播開去。

深圳機場也大力加強檢疫。

深圳機場也大力加強檢疫。

深圳首位境內感染者海關工作人員姜某,根據病毒基因測序結果,他是在6月10日負責接降落深圳的國航CA868航班時,不慎被感染的。

所以,迄今為止,深莞疫情的本土傳染鏈還是比較清晰的:

1、海關工作人員姜某(男,30歲),10日接CA868航班時不慎感染。

2、機場餐廳服務員朱某(女,21歲),後海公司員工蕭某(男,35歲)11日週五傍晚下班,在機場轉乘公共交通時不慎被感染。

3、12日週六蕭某回東莞休息,傍晚在麥當勞餐廳就餐,同時大學生賈某某(男,19歲)、井某(男,20歲)在此就餐,被感染。居住在寶安機場福圍村的劉婆婆(女,64歲)也因就餐等問題被感染。

參考廣州疫情,Delta變異株確實很厲害。但在全民戴口罩的背景下,一般只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地方就餐等不戴口罩的場合,才能完成人際間的跳躍傳染。

如今十多天過去了,還需加緊查明其他隱秘的病毒感染者。

那麼,當日CA868航班入境深圳後發生了什麼?

至19日,10日從南非抵達深圳的CA868航班已陸續檢出38個陽性病例:

11日,1例確診和3例無症,均為中國籍。

14日,3例確診,均為中國籍。

15日,又有25人檢出核酸陽性,包括13例確診、12例無症;按國籍劃分,中國籍22人,南非籍2人,津巴布韋籍1人。

16日,新增1例確診、2例無症轉確診,均為中國籍。

17日,新增2例確診、1例無症,均為中國籍。

18日,新增1例確診;

19日,新增2例確診、5例無症轉確診,均為中國籍。

據此統計,該航班上累計發現38例陽性,包括30例確診(包括7例無症轉確診)和8例無症,其中中國籍35人、外籍3人。

這創造了自去年4月限航以來的新感染紀錄。

CA868航班的始發地,是南非約翰內斯堡。目前,正處於冬季的南非正在暴發第三輪疫情高峰。

在航班出發的10日,南非日檢出超9000例;而目前的最新日檢出已經超過13500例。

究竟飛機上的人是怎樣染疫的?現在海外公民想要回國,必須在起飛前48小時,在中國使領館指定的檢測機構,進行鼻拭子、咽拭子雙採樣核酸檢測,然後抽血做抗體雙蛋白(IgG、IgM)測試。在4項檢測全部通過之後,提交證明材料,經過中國大使館審核,發綠碼之後才能上飛機。

值得注意的是,在CA868航班上的確診病例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公民,下機後即被隔離,隔離之後反復測核酸。

航班到深圳後通過層層檢測,最後才發現累計38例確診,才觸發熔斷機制,而不是一下飛機就立刻檢出38例。正因為此,這38例絕大部分應該是在飛機上感染。

根據Delta變異株(B.1.617.2,印度發現)的強傳染力,應該是有乘客在完成檢測之後、登機之前的短暫時間,不慎感染,進而在飛機上傳播。

這也提醒,作為一座國際化口岸城市,疫情防控要堅持底線思維,用最周全的準備來應對最複雜的情況。

在外防輸入上,把握疫情嚴峻形勢和病毒的強傳播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要加強源頭防控和過程管控。特別是對一線工作人員,雖然很辛苦,但僅靠疫苗和防護服是不夠的。

像廣州疫情中,定點醫院市八醫院2名醫護人員也不慎被感染了。

一線工作人員,穿脫防護服,消殺都需要專業指導,脫卸防護用品時要求每一步都要執行手衛生。

穿脫一次防護服,有27個步驟,需洗手12次。穿防護服花10分鐘左右,脫防護服需要20分鐘以上。

因此有必要接受專業的感染防控指導培訓,加強感控督導,查堵風險點,全面落實感染防控制度。Delta變異株來勢洶洶,每一次不慎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