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南京45歲媽媽確診新冠,行踪軌跡曝光後,看到人都哭了……

博客文章

南京45歲媽媽確診新冠,行踪軌跡曝光後,看到人都哭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南京45歲媽媽確診新冠,行踪軌跡曝光後,看到人都哭了……

2021年07月28日 13:48 最後更新:13:50

南京疫情,比想象中更嚴峻。

從20日到24日,5天的時間,南京市的確診病例就達到了37+20例,且出現疫情外溢。

更多相片
機場保潔工。

南京疫情,比想象中更嚴峻。

江蘇省衛健委7月23日通告。

根據官方公佈的行蹤詳情:

網友看完新聞的總結。

哪怕前一天深夜11點才下班,第二天依舊雷打不動地在7點50,準時送兒子出門。

26歲妻子的行踪。

新聞下面,一位網友做了個心酸的總結:

25歲丈夫的行踪。

先後兩次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天氣,獨自帶著兒子看病。一個人掛號、排隊、照料。

江蘇宿遷、遼寧瀋陽、安徽和縣、廣東中山、四川綿陽,接連出現了有南京旅行史的本地新冠感染者。

全省戒嚴,江蘇省衛健委也接連通報了所有確診病例的活動軌跡。

一位45歲的機場清潔媽媽,流調軌跡曝光後,讓人紅了眼。

她住在祿口街道的一個自然村裡,在祿口機場從事客艙保潔工作。

機場保潔工。

機場保潔工。

根據官方公佈的行蹤詳情:

7月10號7:20,開車送兒子到培訓班,後前往祿口機場上班。

7月11號15:00,騎電動車送兒子去xx武道館,17:10接兒子下課後回家。

7月12號7:20開車送兒子到xx教育培訓班,後前往祿口機場工作,23:00下班回家。

7月13號7:50騎電動車送兒子到xx教育培訓班,16:00騎電動車接兒子回家。

傳媒統計了一下:

在7月10號到20號的這11天里,這位45歲的媽媽,除了熬夜工作、通宵工作,剩下的日常,就只有一件事:

送兒子上xx培訓班,接兒子下課;

送兒子去xx舞蹈學校,接兒子下課;

送兒子去xx武道館,接兒子下課......

11天17次接送,日復一日,馬不停蹄。

江蘇省衛健委7月23日通告。

江蘇省衛健委7月23日通告。

哪怕前一天深夜11點才下班,第二天依舊雷打不動地在7點50,準時送兒子出門。

甚至前一天熬了個大夜班, 凌晨4點才下班,當天下午1點20 ,她又接著送兒子去了兩個培訓班上課。

11天內唯一屬於她自己的時間,只有「7月17號18:30-19:00去周邊廣場」,這輕描淡寫的30分鐘。

網友看完新聞的總結。

網友看完新聞的總結。

新聞下面,一位網友做了個心酸的總結: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瀋陽流調:雞架(食雞骨架),雞架,雞架。廣州流調:飲茶,飲茶,飲茶。東莞流調:散步,散步,散步。

而江蘇省南京市涉農區某自然村村民,一位打工人,母親,她的日常軌跡,除了工作,就是帶娃:培訓,培訓,培訓。

10天11場,文、武、藝多科兼修,風雨無阻。」

多少女人就跟這位南京媽媽一樣,過著過著,就把自己過成了「守寡式婚姻」。

她為所有人活著,唯獨不為自己。

這位媽媽的流調,讓我想起去年石家莊那對確診的26歲夫妻。

先說這位妻子。

根據瀟湘晨報的報道,從2020年12月19號,到2021年1月10日確診,這21天內,她不曾休息過一天。

26歲妻子的行踪。

26歲妻子的行踪。

先後兩次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天氣,獨自帶著兒子看病。一個人掛號、排隊、照料。

生活日常,不是去孕嬰館給兒子添置生活用品,就是去買菜,買文具,修手機,買綠豆糕,買水果......永遠奔波在路上,為家裡的衣食住行操心。

似乎是為了省錢,她還買過7次饅頭和包子,充當午飯和晚飯。

二十多天內,這位媽媽只有一天因為社區封閉沒有外出,卻也不得不隔著護欄補給生活用品。

這個時候,她的丈夫在幹什麼呢?

從12月27號到31號,連續5天,每天一早準時騎電動車到小區附近的網咖上網,下午5點再回家。

消停了兩天之後,1月3號上午8點,繼續准點到網咖報道。

其餘的時間,全部宅在家裡。

25歲丈夫的行踪。

25歲丈夫的行踪。

兩點一線,沒有絲毫新手父親的手忙腳亂,反而過得如單身漢般瀟灑又舒坦。

一家三口的電影,偏偏演成了一個人的獨角戲。

45歲的南京保潔媽媽,一個人扛起了生活的鞭打;26歲的石家莊新手媽媽,獨自衝鋒在育兒的前陣。

如果不是疫情,如果不是因為確診流調,沒有人會在意她們每天做些什麼。

因為被公佈出來的每一天,都是她們生命中再尋常不過的,瑣碎的一天。但其實,生活中很多很多媽媽都是這樣過著「喪偶式+連軸轉」的生活。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無聲無息地犧牲著自我,然後得到配偶的一句:「你不就是帶個孩子。」

中國媽媽,的確很偉大。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