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4名經驗豐富的地質人員何以在大山遇難?露出全部肚皮,臉上是笑容…

博客文章

4名經驗豐富的地質人員何以在大山遇難?露出全部肚皮,臉上是笑容…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4名經驗豐富的地質人員何以在大山遇難?露出全部肚皮,臉上是笑容…

2021年11月24日 11:40 最後更新:11:47

雲南哀牢山4位失聯8天的地質隊員,已經確認全部遇難,其中年齡最小的工作者才25歲。而且,四個人並沒有在同一處,所以,找到全部遺體的時間就相差了7個多小時的樣子。

哀牢山遇難的4位地質隊員到底遭遇了什麼,4位經驗豐富的地質人員何以迷失大山?

既然是有一定野外作業和野外生存能力的地質工作者,為什麼會因為一次原本只需要一天時間的任務而失去生命,是不是這次需要執行的任務難度太大?

雖然山道上有熊的腳印,但從四位隊員的遺體來看,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遭到猛獸襲擊,而四個人攜帶的定位器設備卻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是不是設備還不夠先進?

遇難的4位地質隊員遺下的背囊。

遇難的4位地質隊員遺下的背囊。

面對各種疑問,目前搜救人員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為什麼哀牢山地形複雜,但工作人員攜帶的設備看上去卻十分簡單,這主要是因為任務的計劃時間只有一天,而且,當時分派的任務也很簡單,工作內容就是4個人,需要走到山上的一個特定位置,然後打個點就下山。

出事的4人的機械羅盤發生故障,這就導致他們一直沒有抵達樣點位置。

出事的4人的機械羅盤發生故障,這就導致他們一直沒有抵達樣點位置。

不過,這個看似簡單的任務在執行時遇到了難題,那就是當時的天氣不僅在下雨,還有霧,最關鍵的事情是他們的機械羅盤發生故障,這就導致他們一直沒有抵達樣點位置。從4人的行動路徑來看,也的確基本上都是在圍著那個窩棚繞圈圈。

當地地形複雜,搜救十分困難。

當地地形複雜,搜救十分困難。

至於為什麼他們不和外界聯繫,這個問題不難理解:

首先,四位地質隊員是沒有攜帶衛星電話的,自然也就無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和外界溝通;其次,雲南哀牢山上也沒有手機信號,然後也就不可能實現和外界進行實時通信。雖然四個人就這麼沿著河邊一直走,但實際上他們和樣點的直線距離都有2.6公里那麼遠,倘若這個距離要走到目的地,那也需要兩三天時間才行!

也就是說,四人在遇難前,都沒有抵達需要打點的位置,並且需要的時間已經不止一天。

搜救隊員表示,有一具遺體可能解釋了四人遇難的直接原因,那就是失溫,原因就是有隊員的遺體表現出反常脫衣現象!說得更詳細一點,就是有一位隊員在離世前將自己的衣服基本都脫了,然後把自己的全部肚皮都裸露出來,而臉上也是笑著的,這特別符合失溫死亡的特徵。

可能不少人並不瞭解反常脫衣這種現象,因為,這是諸多凍死者的重要屍體表徵,他們會在去世前以為自己身處溫暖的氛圍中,然後脫掉自己的衣物,或者將衣服掀起來露出腹部,然後在微笑中死去,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反常熱感覺」。

所以,死者臉上露出笑容並不是什麼詭異的事情,而是他的身體讓自己產生了「幻覺」,這才讓死者的易容看上去不痛苦。

簡而言之,這次雲南哀牢山的4位地質隊員全部遇難,搜救隊目前的分析結果是這樣:哀牢山不僅地勢險要,行走起來都很困難,而且,在隊員一直繞路的時候又經歷了氣溫驟降,四個人都是輕裝前行,所以遭遇了物資不夠的現實問題,然後可能就因為失溫而死亡。

事情發生了,弄清真相的意義就是下一次能夠規避,雖然地質工作者的任務看上去並不難,但卻遭遇了始料未及的災難,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意外,還是要引起大家的警惕,尤其是天氣條件也十分複雜的時期,千萬不要貿然走到深山去!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