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英國使團不遠萬里到北京送禮 因何惹怒嘉慶帝遭趕走?

歷史長河

英國使團不遠萬里到北京送禮 因何惹怒嘉慶帝遭趕走?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英國使團不遠萬里到北京送禮 因何惹怒嘉慶帝遭趕走?

2022年01月06日 14:40 最後更新:14:57

清朝的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一支來自英國的外交使團不遠萬里到了北京,給嘉慶皇帝「送禮」。俗話有云「伸手不打送禮人」,嘉慶帝卻龍顏大怒將英國使者趕走。中英雙方不歡而散,英國使者連皇帝都沒見到就離開了,所為何事?

據清史學家梁廷枏撰《粵道貢國說》指,當年6月24日,嘉慶帝得到了署兩廣總督董教增的奏報,說英王太子攝政,「思念高宗純皇帝(指乾隆皇帝)恩德,仰慕大皇帝仁聖,遣使進獻,以抒誠敬,並鋪張征服佛蘭西功績」,還說英國人將在六七月抵達天津海口。

自乾隆至鴉片戰爭前,廣州成為唯一對外通商口岸 (網上圖片)

自乾隆至鴉片戰爭前,廣州成為唯一對外通商口岸 (網上圖片)

董教增同時也知悉英使規模以、貢品詳情及行程。有人來朝貢,本是好事,但嘉慶帝也高興不起來。事緣嘉慶在位期間,英國人經常在廣東沿海地區滋事,給他留下了很壞的印象。因此嘉慶皇帝一開始就訂下了迎接英國使者的基調,曾在批示中說「此事朕不以為喜」「實該國遣使遠涉重洋,以納貢為重,恐尚有干求事件。」還通知直隸總督,如果英國以朝貢為名,要求開放口岸,「如上次請於開放寧波互市等事」,那就先行駁斥,以天朝法度森嚴絕其妄悠,別留客氣。如果英使意在要求,又或者禮節不遵,就在天津筵宴後遣送回英。

嘉慶帝畫像 (網上圖片)

嘉慶帝畫像 (網上圖片)

從嘉慶帝的批示諭令可見,心水極清,英國為何要給清朝皇帝送禮,派遣使者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在華的經濟等權益。至於英國方面,直接原因則是為了消除清朝對英國不佳印象,英國人不是來「朝貢」,而是對中國進行正常外交訪問。

公元1816年7月29日,英國使者的船隊抵達天津海口。此次使團正使名叫阿美士德,出身英國貴族;副使斯當東是英國駐華大班,能說漢語,書寫漢字,是中國通。嘉慶帝在8月1日,任命工部尚書蘇楞額為欽差大臣,負責接待英國使團。

阿美士德 (網上圖片)

阿美士德 (網上圖片)

清朝甚至已經籌辦好了各項覲見事宜,但蘇楞額卻與英國使團展開了激烈的政論,其核心就是見到嘉慶皇帝後,使者們應該採用什麼禮節。清朝方面堅持,英國人必須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並且要預先演習。這遭到英國人堅決反對,持「正常外交訪問態度」的他們認為,「英吉利禮節與天朝不能相似,在國王前免冠,跪一膝,一俯首」,也就是單腿屈膝之禮。後來經過爭論,英國人決定採用「九跪一膝,九一俯首」,嘉慶帝聞訊後非常生氣,仍然下令督促英國人採用三跪九叩之禮,並增派和世泰等人負責開導。

關於禮節問題,中英雙方爭吵了將近一個月,依然沒有達成一致。此時出現了一項非常滑稽的一幕,清朝大臣和世泰想採取非常手段,蒙混過關。於是嘉慶帝在和世泰的誘導之下,決定8月29日接見英國使團。

英國「大使向中國皇帝」單膝下跪漫畫 (網上圖片)

英國「大使向中國皇帝」單膝下跪漫畫 (網上圖片)

原來,和世泰想採用疲勞戰術,28日晚就帶著英國使團從通州出發,經過數個小時的顛簸,於29日凌晨5點抵達圓明園。6點召見時,和世泰以為在十分疲勞的情況下,使者一定會言聽計從,希望阿美士德能夠三跪九叩,但他失望。

嘉慶帝還等著阿美士德,阿美士德堅決不下跪,與副手稱病不出;和世泰只得隨便地說說使者都病,無法進見。嘉慶帝怒不可遏:「中國既為天下共主,豈有如此侮慢倨傲,甘心忍受之理?」他下詔將使者「即日遣回,該國王表文亦不必呈覽,其貢物俱著發還。」趕走英國人同時,嘉慶皇帝還寫了一封上諭予英國國王,表示你們不遵守天朝的遊戲規則:「嗣後毋庸遣使遠來」。但有意思的是,幾十年後,英國外交部送給清朝駐英使館一個匣子,裡面就是這封上諭,包裹完好無損。事實上,人家沒看過。

往下看更多文章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徵兵歌《送郎當紅軍》

2024年04月29日 10:00

從唐代杜甫詩《兵車行》的「耶孃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到近來解放軍徵兵的宣傳大片來看,歷來徵兵都不是易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江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紅軍為了招兵,流出《送郎當紅軍》一曲,「切莫想家庭,妹妹會小心」。

《送郎當紅軍》曲譜 (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曲譜 (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誕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江西,在紅軍開始長征時迅速由江西傳播到相鄰的革命根據地,後又隨著紅軍長征流傳到了各地。這首歌謠是江西女性支持革命無私心聲的真實流露,表現了江西女性,尤其是紅軍妻子深明大義、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情懷和珍愛親人、關心親人、期盼團圓的革命柔情。

在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中,除了重利的商人,考科舉的學子,中國人很少有別離他鄉的。商人離妻別子,為的是賺錢養家;學子離鄉,為的是高中做官;平民百姓偶然別離,為的是人生的義務與責任。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蠟像《擴大紅軍》(網上圖片)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蠟像《擴大紅軍》(網上圖片)

分離在中國文化中是冷清與淒慘的,有無奈與不舍。文學作品中描寫分離的詩文,可以說是一字一淚,包含著離別人的無限情愫。其中的意蘊,只有別離人自知。民間諺語「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裡包含著別離的多少辛酸。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大地上,誕生了一支與眾不同的軍隊,人稱它為紅軍,在紅軍離別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與所有分離不同的分離,那就是妻子唱歌送郎當紅軍。

夫唱婦隨,革命道路上的農民夫妻。(網上圖片)

夫唱婦隨,革命道路上的農民夫妻。(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的隊伍中,有新婚燕爾的年輕妻子,有相濡以沫的中年妻子。難道她們不懂得分別的意味,不知曉分別的後果,不懂得夫妻一別就可能是永別?她們的丈夫是去參軍打仗,「要戰鬥,就會有犧牲」。

懂得,她們都懂得,而且她們懂得的比我們要多,但她們比我們要高尚。她們懂得只有割捨自己的小家才會有人民的大家,她們懂得只有獻身革命,才有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於是,她們以自己的毅力、膽識、決心、柔情,用純真的情懷唱起了《送郎當紅軍》,情感真熾,聽者為之動容。

江西瑞金有位名為陳發姑的老人,當年便是唱著《送郎當紅軍》送別紅軍丈夫朱吉梯。(網上圖片)

江西瑞金有位名為陳發姑的老人,當年便是唱著《送郎當紅軍》送別紅軍丈夫朱吉梯。(網上圖片)

江西瑞金有位名為陳發姑的老人,生於1894年,2008年去世。當時,她唱著《送郎當紅軍》送別紅軍丈夫朱吉梯。在其後的70多年中,她每天唱著這首歌,期盼著有一天她的丈夫朱吉梯能夠凱旋而歸。「革命呐成功啊,親郎回家庭」,這是一種期盼,一種希望,更是一種寄託。儘管青絲唱成了白髮,儘管明眸唱成了濁眼,但她依然在遙望、唱著這首歌、等待著她當年送走的丈夫能夠凱旋而歸。正是有了這些舍小家顧大家的她們,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現在解放軍的宣傳片有時用上明星 (網上圖片)

現在解放軍的宣傳片有時用上明星 (網上圖片)

不只是留在家中照顧老幼的女子們會唱《送郎當紅軍》,紅軍戰士也會唱。黃加棟老人是1933年參加紅軍的,當年的很多事情他已經淡忘了,可是那首《送郎當紅軍》卻準確無誤地留在了他的記憶裡。但無論誰唱,唱《送郎當紅軍》,就是唱紅軍與親人們的故事,唱《送郎當紅軍》,就會激起一種慷慨坦蕩的氣魄。

另一款解放軍宣傳片,主打「參軍報國,準備出發」。(網上圖片)

另一款解放軍宣傳片,主打「參軍報國,準備出發」。(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的民歌原型是《懷胎調》,這是一首真正原生態的江西民歌,沒有經過整理改編,基本上保持了原來風貌。當年,這首歌受到了各個進步劇團的青睞,在「擴大百萬紅軍」的宣傳中,每次演出都會唱它,每次演唱後人們都會深受感召,掀起一片參軍熱潮。其實,只要是紅軍生活或經過的地方,都有這種歌謠在流傳。現在流行的版本只是諸多版本中的一種。歌名相同,歌詞大同小異,曲調各不相同,附著在歌詞上的故事也不相同。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