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假如香港像躺平的美國……

博客文章

假如香港像躺平的美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假如香港像躺平的美國……

2022年02月18日 21:01 最後更新:02月20日 21:29

香港走入疫情困局,多多少少也受Omicron病毒就是大號流感和鼓吹香港要考慮躺平的思想影響。

美國就是一套躺平式電影,讓大家率先看到結局。即使美國還未算是躺得最平的西方國家,只是半躺平狀態,已經造成大量國民的死亡。香港想學習美國躺平,請先想想能否接受美國這樣的後果。

美國東岸因為疫情稍稍平復,多個州份宣布取消在室外和公共場所必須佩戴口罩的規定。而美國南部和西部,疫情仍處於高水平。德國媒體《德國之聲》報道,當大家以為Omicron症狀輕微,不用擔心的時候,美國因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數高得令人咋舌,全國每日有2500人死於新冠病毒。兩年以來,美國因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累計達到95.5萬人,不用一個月,死亡人數就會超過100萬。

《德國之聲》指出,很多人以為Omicron變種病毒相對溫和,所以死亡病例不會隨著感染數字激增而激增。但事實上,美國死於Omicron的人數已經多過Delta變種病毒所帶來的,還未計美國現在比Delta流行時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

我插入和香港的比較。美國一個月因新冠病毒死亡約75000人,等於總人口的0.023%,若香港學足美國,同樣爆疫,同樣躺平,按人口比例,香港一個月會死1680人。這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相信沒有香港人夠膽出來說可以接受。

順帶一提,有評論說每年的流感也會死人,但我翻查了過去幾年香港的因流感死亡的人數,一年只是100至300多人不等,即每月約10人至20多人。Omicron在美國帶來的死亡率,絕對遠高於一般的流感。

《德國之聲》為美國Omicron流行,造成很多人死亡,提出兩個原因。第一是疫苗接種率偏低。美國只有64%的人完成接種兩劑新冠疫苗,接種了第3劑加強劑的,只有27%。而德國有75%的人已完成兩劑接種、50%的人接種了第3劑加強劑。而美國屬於高危群組的人,即65歲以上的人,還有11%的人未完成兩劑接種,有42%的人未接種第三劑加強劑。《德國之聲》認為疫苗接種率不夠高是美國死亡率高的主因。

我又插入和香港的比較。香港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人佔總人口68.8%,略高於美國的64%,但完成第3劑接種的,只有18.5%,遠低於美國的27%,而香港60歲以上的高危群組的接種率未完成接種兩劑疫苗高達41.5%,比美國65歲以上的人只有11%的人未完成兩劑接種多很多。如果香港出現像美國的大流行,恐怕會比美國死得人多,特別是接種率低的老年人!

第二是低收入人群的基礎病。《德國之聲》指出,美國人有超高的肥胖率和糖尿病,是導致很多人因新冠病毒死亡的另一原因。美國有3700萬人患有糖尿病,佔全國人口十分一以上,在西方發達國家居首。美國越低收入的人群,患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比例越高,新冠病毒對美國草根階層的殺傷力很大。

香港有70多萬糖尿病患者,和美國一樣人口的十分一。加上香港此前有很多反對打疫苗的言論,令到很多有基礎病的病人,都不敢接種新冠疫苗。香港這方面的情況一點也不比美國好。

看完《德國之聲》的報道,知道Omicron病毒不是大號流感,而美國死亡率高和打疫苗人數不夠多及糖尿病等基礎病者較多有關。但比對香港接種疫苗數字,比美國更差。若有同樣的大流行,恐怕會死得人多。

美國的疫情高峰期,單日有超過100萬人染疫,等如每日有約0.3%的人口確診。香港如果也去這種瘋狂爆疫的狀況,每日就會有22400個確診個案,若有9%是6歲以下的幼童,即每日有2017個幼童確診,香港爸媽即使輕症也想送仔女入院,醫院每日預備要收超過2000個病童,香港的醫療體系不崩潰才怪。

香港那些躺平論者,不從數據出發,只憑感覺推論,會誤導很多市民。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今日主持「萬眾一心 合力抗疫」會議,他在會上強調,抗擊疫情最寶貴的是信心,最重要的是團結,最逼切的是行動。

我有信心香港社會團結在快速清零的目標下,馬上行動,最終必可成功。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真正幫到市民的政策

2024年04月29日 18:57 最後更新:19:50

莫以善小而不為。有些政策看起來並不石破天驚,但細看真正幫到市民。

第一,公屋提前上樓計劃。特首李家超在參選的時候提出這個計劃,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落實。政府房屋政策其中一個基本思路是,要從各個方面提高公屋的供應,減低市民輪候的時間,除了加快覓地建屋外,如何提前讓已經建好的公屋上樓,亦是另一個務實的思考方向。以前政府建公屋是要等整個屋邨建好,所有配套設施齊全,才讓居民入伙。但按「公屋提前上樓計劃」,可以以分階段建屋的方式,即使配套設施未百分百齊備,在可接受的居住環境下,讓獲分配公屋的居民提早上樓。按計劃在2023年開始的5年,有12000個公屋單位可以提前3至18個月入伙,提早上樓,即每年平均有2400個公屋輪候家庭受惠。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近日指出,房屋署抓緊落實工作,首批2147個「公屋提前上樓計劃」的單位,在第一季完工,將可以配樓給居民入伙。首批完工單位座落於青衣長青邨及屯門業旺邨,例如長青邨5月就可以入伙,較預期提早了9個月。公屋提前入伙就可以讓輪候的居民直接受惠,何永賢對比輪候居民住劏房,每月租金可節省3000元,這2147個單位提早落成,可以讓受惠居民合共節省4900多萬租金。這些錢能放回基層市民的口袋,讓他們自己使用,有很大的意義。

這的確是政府改變一個政策,就讓市民直接受惠的好例子。由於市區的劏房租金可以貴至8000到1萬元,何永賢估計的公屋輪候戶每月可節省3000元的租金,已經是比較保守的估算,實際上居民可能節省更多。

回想舊日,香港大玩政治,議會經常拉布,拖遲批出工程撥款,就曾經令公屋落成延遲一年有多,其實就令輪候公屋的居民多付租金,直接受損,輪候公屋的市民因政治捱苦而不自知。如今香港的政治重回正軌,就令市民直接受惠。

第二,加快回收公屋。多年來香港經濟不斷改善,不少公屋戶已經搬到私樓,但是他們就沒有交回公屋單位,任由單位用來擺放雜物,這是對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如何回收濫用的公屋,亦成為本屆政府一個頭號關切的房屋問題。當局早前向88000個公屋住戶發出物業申報表,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近日指出,有450戶自動交回單位。政府會將申報表交予土地登記處,核對租戶有無擁有物業。

何永賢預計,今年度將會回收超過2300個濫用的公屋單位,較過去年均回收1300個更高,讓市民看到政府的決心。

香港公屋單位的建築成本平均92萬元,這個成本並未計入地價,粗略計入2000元一方呎地價,每個公屋單位的成本約150萬,回收2300個單位,政府就能節省34.5億元,今年較過去回收多1000個單位,就等於政府額外較過去節省15億元。政府要找地興建2300個單位相當困難,但只要努力回收,就可以提高公屋供應。

整體而言,香港土地缺乏、規劃時長,除了加快興建公屋單位之外,提早上樓、加大回收都是可以增加公屋供應的額外方法。

公務員作出努力,真正幫到市民,值得點讚。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