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魯昭公聽信讒言失民心 「臨渴掘井」為時已晚

史空穿梭

魯昭公聽信讒言失民心   「臨渴掘井」為時已晚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魯昭公聽信讒言失民心 「臨渴掘井」為時已晚

2022年05月18日 20:00 最後更新:05月19日 05:03

相關典故最早出自戰國時期的中華醫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其中有曰:「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春秋時期,魯國第24代君主魯昭公由於聽信讒言,不聽規勸,結果激怒了三個為魯桓公後代的卿大夫家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大家族於是聯手攻擊他,昭公因此而出逃到齊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齊景公熱情地招待了他,並問他:「你還這麼年輕,為什麼會落到這樣的地步呢?」魯昭公似乎有所悔悟,嘆了一口氣說:「以前,有很多人擁護我,我卻沒有善待他們;也有很多人向我勸諫,我卻從來都不聽。以致到了今日,朝野上下都沒有人肯輔佐我了,我身邊全是只會阿諛奉承的小人。」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齊景公聽了他的話,覺得昭公已知道悔過,心想:要是能幫助魯昭公回國,他或許能成為一個賢良的國君吧。他於是請教齊國大夫晏子。晏子卻搖了搖頭說:「我覺得不會。只有愚蠢的人才總是後悔,認為只要再來一次,他就會變聰明。」

晏子進一步分析道,「一個人被水淹了,才去打聽鏜水的路線;迷失方向之後,才想起來問路怎麼走;這就好像敵軍已攻到城外,要打仗了,你才急忙去鑄造兵器一樣,臨渴才掘井,再快也來不及了。魯昭公已經失了人心,魯國又大亂,就算他想挽回,又能怎麼樣呢?」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臨渴掘井」原義指到口渴時才去挖井,後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無濟於事。

往下看更多文章

牧童談治國 只要去除「害群之馬」

2024年04月29日 20:00

「害群之馬」是很常見的成語,意思也簡單直接,但大家能說出它的出處嗎?「害群之馬」出自《莊子•雜篇•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有一次,黃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見賢人大隗。黃帝一行人來到襄城原野時,迷失了方向。這時,黃帝一行人遇到一個放馬的孩子,他們就問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嗎?」孩子說:「當然知道了。」黃帝說:「那麼你知道大隗住在哪裡嗎?」 孩子說:「知道。」

一群馬 (網上圖片)

一群馬 (網上圖片)

黃帝說:「你這孩子真讓人吃驚,你不但知道具茨山的位置,還知道大隗住在哪裡。那麼我問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說:「治理天下,就像你們在野外遊走一樣,只管前行,不要把政事搞得太複雜。我前幾年在塵世間遊歷,常患頭昏眼花的毛病。有一位長者教導我說:你要乘著陽光之車,在襄城的原野上遨遊,忘掉塵世上的一切。現在我的毛病已經好了,我又要開始在茫茫塵世之外暢遊。治理天下也應當像這樣,我想用不著我來說甚麼。」

牧童 (網上圖片)

牧童 (網上圖片)

黃帝說:「治理天下,確實不是你的事情,可是儘管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究竟怎樣能治理好天下?」牧童不肯回答,黃帝又問,牧童只好說:「治理天下,就像我放馬一樣,只要能祛除妨害馬兒自然成長、繁衍的東西就足夠了。」黃帝大受啟發,稱牧童為天師,再三拜謝牧童,方才離開。

牧童 (網上圖片)

牧童 (網上圖片)

害群之馬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群體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人群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管理者是否懂得害群之馬的危害,並且在日常中加以抑制,直接關係到群體的生死存亡。成語告訴人們,對於有損國家、集體、人民利益的團體或個人,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以免給國家、集體人民造成更大的損失。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