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羅斯西南邊境別爾哥羅德州遭到所謂「俄羅斯叛軍」大規模攻擊。在越境襲擊事件發生後不久,烏克蘭當局公開聲明,否認烏軍參與了這些軍事行動,並將越境軍事行動定性為「俄羅斯內戰」。
不過,多名波蘭僱傭兵其後在社交媒體上發佈影片,炫耀自己參加了對俄羅斯本土的襲擊行動,還展示了他們使用的武器和車輛,包括由烏軍情報總局提供的T-72B主戰坦克和米-8突擊直升機,以及由美國提供的悍馬越野車和全地形防雷車。
這一事件引起了外界的關注和議論,普遍認為波蘭僱傭兵的行為是對俄羅斯政府的直接挑釁,這絕非偶然事件。
分析人士指出,波蘭僱傭兵曝光參與對俄越境軍事行動,打破了自冷戰以來的歐洲地緣政治和一系列「戰略默契」,北約軍事人員首次踏上俄羅斯領土本身就是一件極為敏感的政治事件。如今波蘭軍事人員主動公開「炫耀、鼓噪」越境襲擾事件本身,絕非波蘭僱傭兵的個人行為這麼簡單。有分析認為,這是以波蘭為代表的北約東歐國家對俄羅斯人和俄羅斯國家的「集體挑釁」,甚至可以看作是波蘭極右翼勢力和烏克蘭境內極端反俄派之間一次有意識的勾連,以此將烏波兩國緊密團結在「反俄」這面大旗下。
波蘭僱傭兵展示的圖像。
眾所周知,基於領土面積和總人口數量,波蘭和烏克蘭均為歐洲大陸上舉足輕重的國家。波蘭作為烏克蘭的鄰國,一直是「挺烏急先鋒」。地緣學者和國際關係專家均認為,波蘭在烏克蘭危機中的「積極作為」反映了其對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個鄰國的歷史認知和現實判斷,體現了波蘭為追求絕對安全下的地緣政治思考。「沒有自由的烏克蘭就沒有自由的波蘭」成為波蘭對烏克蘭政策的主要基本信條。不過,這些政治口號卻掩蓋不住波蘭的地緣政治野心,波蘭希望通過俄烏衝突徹底削弱俄羅斯的目的幾乎路人皆知。
事實上,波蘭在俄烏衝突中扮演了極為危險的角色。一方面,作為最支持烏克蘭澤連斯基政府的北約國家,波蘭幾乎承擔了北約向烏克蘭輸送軍事物資的90%,正是因為波蘭至烏克蘭陸路邊境大門暢通無阻,羸弱的烏克蘭軍隊才能堅持到現在。另一方面,波蘭大量派遣以「僱傭兵」身份為掩護的北約軍事人員直接進入烏克蘭境內,深度參與俄烏戰事已經是一個公開秘密,俄軍在多個場合公開其擊斃和俘獲外國僱傭兵人員中,波蘭「僱傭兵」佔比超過60%。外界普遍認為,波蘭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與俄軍開戰,而且一打就是400多天。
值得注意的是,波蘭領導人莫拉維茨基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就直接叫囂,北約未來的唯一出路是「通過軍事手段擺平俄羅斯」。4月中旬,莫拉維茨基甚至公然在國際場合,直接呼籲烏軍對俄羅斯境內目標實施反擊。莫拉維茨基在公開講話中聲稱,鑒於當前國際法已經遭到俄羅斯方面「踐踏」,基輔當局顯然已經擁有將軍事行動延伸至俄羅斯境內的「正當性」。他甚至在一系列視像講話中認為,華沙當局並不會擔心北約與俄軍之間爆發大規模戰事,更不會懼怕俄軍越過加里寧格勒飛地和白俄邊境線向波蘭發動進攻。作為擁有12萬正規軍的北約國家,波蘭必然全力以赴應對來自俄羅斯的「挑戰」。
莫拉維茨基的言論引發俄波之間的軒然大波。
外界注意到,波蘭對澤連斯基當局的支持絕不是停留在口頭上,擁有12萬軍隊的波蘭,竟然能夠拿出2萬志願軍去烏克蘭與俄羅斯決一死戰。在巴赫穆特這樣殘酷而血腥的巷戰中,波蘭僱傭軍在個別戰場居然打上「主力」。現在比較敏感的問題是,俄羅斯方面打算怎麼應對如此複雜的局面。有分析認為,波蘭志願軍和僱傭兵群體發佈挑釁視頻圖像和公開聲明,就是為了激怒普京當局迫使俄方把戰爭升級。這樣就可以帶動美國、英國、法國等其他西方國家,進一步加大對俄烏衝突的軍事投入,甚至將俄烏衝突升級為北約與俄羅斯的直接衝突。
有分析認為,波蘭與俄羅斯有漫長的交惡史,波蘭從上至下對俄羅斯充滿敵意,「恐俄、厭俄」是波蘭的精神特質之一。面對波蘭右翼和極右翼政客的「狠話」,專門負責普京政府對外輿論戰和宣傳戰的俄安會領導人梅德韋傑夫立即予以回應,他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宣稱,「如果有人認為他們將從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中獲勝,那麼他們應該想想這片土地上厚重的歷史,考慮到波蘭是北約對俄鬥爭的最前沿,戰爭一旦爆發,波蘭將不可避免從地球上消失,消滅烏克蘭新納粹之後,我們不介意下一個就是波蘭」。
針對波蘭的軍事行動和言語挑釁,俄羅斯不可能僅僅只是與波蘭「隔空叫罵」這麼簡單。實際上,面對隨時有可能進行軍事冒險的波蘭,俄羅斯一直在做長期戰爭準備,包括俄防長紹伊古在內的俄軍高層十分重視軍事動員潛能的提升,不久前,梅德韋傑夫和普京分別視察了生產主戰坦克和戰術導彈的軍工企業,俄方計劃在未來一年內生產10至12萬枚戰術導彈的消息已經公之於眾,而且俄軍第二個大規模動員兵徵召工作已經啟動。
種種跡象表明,俄羅斯將分批次動員至少120萬緊急情況部隊、內務部武裝、動員兵、國民警衛隊和邊防部隊,俄方系列軍事動員行動已經在為可能與北約軍隊爆發的正面交鋒積極備戰,波蘭僱傭兵曝光其行動已經踏入俄羅斯境內,正在成為俄羅斯再次進行軍事動員的借口。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國産戰鬥機殲-20搭載渦扇-15發動機,戰力大幅飈升,成為美國空軍參謀長布朗口中「讓我們失眠的東西。」
根據微信公眾號「航空網」,殲-20這款國産第五代隱身戰鬥機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一種裝備、一個名號、甚至是一個文化符號。從2011年一鳴驚人,到2017年裝備部隊,再到現在將近200架的産能,殲-20的發展已經有將近12個年頭了,就連發動機那道最難坎,也已經邁過。
殲20換裝渦扇15效果圖。據稱發動機尾噴管要比此前的渦扇10長一些。
美國軍事媒體《戰區》網站曾經透露,今年年中,一架殲-20戰鬥機搭載渦扇-15發動機完成了首次試飛,這也意味著殲-20的重大改進型已經到了試飛階段,標志著殲-20即將邁入完全體時代,戰力進一步大幅飈升。
對於殲-20B,美國人給予評價是「美國空軍面臨最具威脅的戰鬥機」,美國空軍參謀長布朗的說法更為直接了當「如果我們不進行空軍現代化,那麽殲-20將是讓我們失眠的東西」。
網友慶祝殲20換裝渦扇15的繪畫作品。
【渦扇15,對標F-22心臟】
渦扇-15是為殲-20戰機打造的配套發動機,已經被網友們念叨了很久,其實渦扇-15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確立了技術方案。當時它的指標就瞄準了美國為F-22研製的F119渦扇發動機。要對標,就選世界最强。
2005年,渦扇-15的核心機完成研製,2007年整機工程啓動,2011年技術驗證機交付,2019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發動機進入使用掃清了障礙。15年磨一劍,這時的渦扇-15已經基本成型。如今渦扇-15和殲-20已經完成了裝機試飛。相信接下來的1-2兩年,就有可能投入量産,全狀態的殲-20B也將在未來幾年裏投入量産。
中國航發技術此前十分薄弱,30年時間研成媲美F119的發動機,已經十分不易。
現在殲-20A大量使用的是渦扇-10C這個重大改進型,取代了此前試飛和試生産型階段使用的AL-31F發動機。渦扇-10改進型發動機也安裝在殲-10C上面,巴基斯坦空軍曾透露,他們進口的殲-10CE推力達到14.5噸,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數據。
使用兩台14.5噸推力的渦扇-10C,意味著殲-20A的推力指標距離F-22還有一定的差距,後者使用的F119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約為15.8噸,F-22的最大推力實際要比殲-20A高2.6噸,再考慮到殲-20A起飛重量也要大於F-22,推重比方面F-22明顯占優。
殲20用渦扇10C解决了産能問題,為後續提升爭取時間,是小步快跑,不求一口吃胖。
從國外同類型發動機發展來看,國産渦扇-10也有將推力提高到15噸以上的潜力,可以讓殲-20A的推重比接近F-22。渦扇-10系列的不斷挖掘潜力,也為渦扇-15研製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換裝渦扇15,比F-35優勢更大】
按照美國人說法,殲-20B安裝渦扇-15之後,發動機推力可以提高2000公斤以上,戰機作戰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尤其是具備超音速巡航、超級機動性能等性能。對於美國空軍來說這是一個讓他們感覺難堪的消息,F-35因設計原因很難維持超音速巡航,機動能力也是差强人意,在空戰之中面對殲-20A就已經處於劣勢地位,面對殲-20B恐怕就沒得打了。
F-35被發動機限制嚴重,性能提升困難,美國也在謀求為其換裝新一代發動機。
渦扇-15利用自己的後發優勢,還可以繼續提高推力,按照發動機發展規律判斷,第二階段的發展有望超過16噸,這個指標已經超過了F119。
【提升的不僅僅是推力】
渦扇-15為殲20帶來的不僅僅是更充沛的動力,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這就是熱管理能力。現代戰鬥機航電系統越來越複雜,設備越來越多,這些設備開機工作的時候會産生大量熱量,而溫度又是電子設備大敵,這樣新一代戰鬥機均要求優异的熱管理能力,為機載設備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F-35的綜合電力(IPP)綜合熱力(PTMS)為航電帶來了技術革新,F-22則沒有。
因此新一代戰鬥機熱管理 系統將發動機、燃油、冷却系統等綜合在一起,形成綜合熱管理系統,利用燃油作為冷却介質,機載設備産生的熱量又可以提高燃油溫度,讓它更好的燃燒,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F-22戰鬥機和F119發動機研製年代較早,在綜合熱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所以美國空軍一直沒有對它進行大規模升級。殲-20和渦扇-15利用後發優勢,實現了綜合熱管理,不但保證了飛機的性能,也為以後升級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儲備。
現代戰機不單單是追求更快更高,還追求更智能,航電的分量越發增大。
【中國發動機,進入快車道】
渦扇-15發動機的研製成功,是國産航空發動機一個重大技術突破,標志著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在先進航空發動機設計、製造、材料、工藝、試驗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大大縮小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從美國航發研製歷史上可以預見,有了這些核心技術作為基礎,中國航空發動機研製正式突破瓶頸期,未來將迎來百花齊放的爆發時代。
渦扇-15,絕不只是一台戰機發動機,其相關技術將在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更多擴展産品都將如雨後春笋一般出現。比如航發最常見的衍生産品燃氣輪機,可以服務從航空航天到艦艇動力、火力發點、天然氣輸送等領域,對我國整體動力領域的發展都有深遠影響。
渦扇-15的成功,意味著中國掌握了大量先進材料生産加工技術,可用于多個領域。
美國人也注意到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近年取得一系列突破,包括渦扇-20大涵道渦發動機、第四代先進渦扇中推發動機等等。這些先進發動機不但滿足了現有飛機配套,也為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於是美國開始加緊研製六代機,想借助代差再次獲得軍力優勢。隨著美國第六代戰鬥機進入發展階段,國外第五代航空發動機也進入了工程研製階段。
國外已經開始研發變循環動力,有了渦扇15的底子,這個領域中外差距不會再像之前那麽大。
「航空網」表示,對此,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也要乘勝追擊,不僅要把渦扇-15的可靠性和産能早日提升,也要對變循環發動機進行提前研發,不能被美國人甩下,為將來發展國産六代戰機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