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波蘭僱傭兵自曝攻擊俄本土 蠢蠢送俄再度軍事動員借口

博客文章

波蘭僱傭兵自曝攻擊俄本土 蠢蠢送俄再度軍事動員借口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波蘭僱傭兵自曝攻擊俄本土 蠢蠢送俄再度軍事動員借口

2023年06月10日 12:36 最後更新:12:46

最近,俄羅斯西南邊境別爾哥羅德州遭到所謂「俄羅斯叛軍」大規模攻擊。在越境襲擊事件發生後不久,烏克蘭當局公開聲明,否認烏軍參與了這些軍事行動,並將越境軍事行動定性為「俄羅斯內戰」。

不過,多名波蘭僱傭兵其後在社交媒體上發佈影片,炫耀自己參加了對俄羅斯本土的襲擊行動,還展示了他們使用的武器和車輛,包括由烏軍情報總局提供的T-72B主戰坦克和米-8突擊直升機,以及由美國提供的悍馬越野車和全地形防雷車。

這一事件引起了外界的關注和議論,普遍認為波蘭僱傭兵的行為是對俄羅斯政府的直接挑釁,這絕非偶然事件。

分析人士指出,波蘭僱傭兵曝光參與對俄越境軍事行動,打破了自冷戰以來的歐洲地緣政治和一系列「戰略默契」,北約軍事人員首次踏上俄羅斯領土本身就是一件極為敏感的政治事件。如今波蘭軍事人員主動公開「炫耀、鼓噪」越境襲擾事件本身,絕非波蘭僱傭兵的個人行為這麼簡單。有分析認為,這是以波蘭為代表的北約東歐國家對俄羅斯人和俄羅斯國家的「集體挑釁」,甚至可以看作是波蘭極右翼勢力和烏克蘭境內極端反俄派之間一次有意識的勾連,以此將烏波兩國緊密團結在「反俄」這面大旗下。

波蘭僱傭兵展示的圖像。

波蘭僱傭兵展示的圖像。

眾所周知,基於領土面積和總人口數量,波蘭和烏克蘭均為歐洲大陸上舉足輕重的國家。波蘭作為烏克蘭的鄰國,一直是「挺烏急先鋒」。地緣學者和國際關係專家均認為,波蘭在烏克蘭危機中的「積極作為」反映了其對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個鄰國的歷史認知和現實判斷,體現了波蘭為追求絕對安全下的地緣政治思考。「沒有自由的烏克蘭就沒有自由的波蘭」成為波蘭對烏克蘭政策的主要基本信條。不過,這些政治口號卻掩蓋不住波蘭的地緣政治野心,波蘭希望通過俄烏衝突徹底削弱俄羅斯的目的幾乎路人皆知。

事實上,波蘭在俄烏衝突中扮演了極為危險的角色。一方面,作為最支持烏克蘭澤連斯基政府的北約國家,波蘭幾乎承擔了北約向烏克蘭輸送軍事物資的90%,正是因為波蘭至烏克蘭陸路邊境大門暢通無阻,羸弱的烏克蘭軍隊才能堅持到現在。另一方面,波蘭大量派遣以「僱傭兵」身份為掩護的北約軍事人員直接進入烏克蘭境內,深度參與俄烏戰事已經是一個公開秘密,俄軍在多個場合公開其擊斃和俘獲外國僱傭兵人員中,波蘭「僱傭兵」佔比超過60%。外界普遍認為,波蘭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與俄軍開戰,而且一打就是400多天。

值得注意的是,波蘭領導人莫拉維茨基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就直接叫囂,北約未來的唯一出路是「通過軍事手段擺平俄羅斯」。4月中旬,莫拉維茨基甚至公然在國際場合,直接呼籲烏軍對俄羅斯境內目標實施反擊。莫拉維茨基在公開講話中聲稱,鑒於當前國際法已經遭到俄羅斯方面「踐踏」,基輔當局顯然已經擁有將軍事行動延伸至俄羅斯境內的「正當性」。他甚至在一系列視像講話中認為,華沙當局並不會擔心北約與俄軍之間爆發大規模戰事,更不會懼怕俄軍越過加里寧格勒飛地和白俄邊境線向波蘭發動進攻。作為擁有12萬正規軍的北約國家,波蘭必然全力以赴應對來自俄羅斯的「挑戰」。

莫拉維茨基的言論引發俄波之間的軒然大波。

莫拉維茨基的言論引發俄波之間的軒然大波。

外界注意到,波蘭對澤連斯基當局的支持絕不是停留在口頭上,擁有12萬軍隊的波蘭,竟然能夠拿出2萬志願軍去烏克蘭與俄羅斯決一死戰。在巴赫穆特這樣殘酷而血腥的巷戰中,波蘭僱傭軍在個別戰場居然打上「主力」。現在比較敏感的問題是,俄羅斯方面打算怎麼應對如此複雜的局面。有分析認為,波蘭志願軍和僱傭兵群體發佈挑釁視頻圖像和公開聲明,就是為了激怒普京當局迫使俄方把戰爭升級。這樣就可以帶動美國、英國、法國等其他西方國家,進一步加大對俄烏衝突的軍事投入,甚至將俄烏衝突升級為北約與俄羅斯的直接衝突。

有分析認為,波蘭與俄羅斯有漫長的交惡史,波蘭從上至下對俄羅斯充滿敵意,「恐俄、厭俄」是波蘭的精神特質之一。面對波蘭右翼和極右翼政客的「狠話」,專門負責普京政府對外輿論戰和宣傳戰的俄安會領導人梅德韋傑夫立即予以回應,他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宣稱,「如果有人認為他們將從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中獲勝,那麼他們應該想想這片土地上厚重的歷史,考慮到波蘭是北約對俄鬥爭的最前沿,戰爭一旦爆發,波蘭將不可避免從地球上消失,消滅烏克蘭新納粹之後,我們不介意下一個就是波蘭」。

針對波蘭的軍事行動和言語挑釁,俄羅斯不可能僅僅只是與波蘭「隔空叫罵」這麼簡單。實際上,面對隨時有可能進行軍事冒險的波蘭,俄羅斯一直在做長期戰爭準備,包括俄防長紹伊古在內的俄軍高層十分重視軍事動員潛能的提升,不久前,梅德韋傑夫和普京分別視察了生產主戰坦克和戰術導彈的軍工企業,俄方計劃在未來一年內生產10至12萬枚戰術導彈的消息已經公之於眾,而且俄軍第二個大規模動員兵徵召工作已經啟動。

種種跡象表明,俄羅斯將分批次動員至少120萬緊急情況部隊、內務部武裝、動員兵、國民警衛隊和邊防部隊,俄方系列軍事動員行動已經在為可能與北約軍隊爆發的正面交鋒積極備戰,波蘭僱傭兵曝光其行動已經踏入俄羅斯境內,正在成為俄羅斯再次進行軍事動員的借口。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國提出超級全能艦艇概念,裝備電磁軌道炮的核動力航母,這意味著什麼?

這種用新時代武器武裝起來的超級艦艇,具備強悍的防空、反潛、反艦、對陸、反導能力,而且還有相當可信的真實作戰能力。

網絡流傳的中國未來航母概念設計。

網絡流傳的中國未來航母概念設計。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偉明在業內專業期刊提出了一種未來戰艦概念設計,可以將海軍艦隊改造成星球大戰風格的超級艦艇。傳統超級航母可以搭載大量戰機,但自身防衛能力非常有限,而中國這種新概念艦艇依靠先進的綜合電力系統,可以有效地將艦上核反應堆提供的充沛能量轉化為高功率武器所需的電磁能,因此它可以裝備大量電磁武器,如電磁軌道炮、線圈炮、激光武器和高功率微波等,從而能夠準確地執行防空、反潛和反導攔截任務,並對海上和陸地目標進行精確打擊。例如艦載電磁軌道炮可以用高達7倍音速的制導彈藥打擊臨近空間目標。

《亞洲時報》認為,這種未來戰艦可以看成是對蘇聯時代航空巡洋艦概念的現代演繹。蘇聯海軍最初提出航空巡洋艦(載機巡洋艦)時,是希望它能結合航母和巡洋艦的特點,這類艦艇包括著名的「基輔」級航母和「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與傳統航母完全依靠艦上的艦載機聯隊來獲得攻擊力不同,蘇聯航空巡洋艦可以用強大的艦載武器應對水面、空中和水下的威脅。但受當時技術條件的影響,航空巡洋艦的實際表現並不理想——由於大量武器佔據了約一半的艦艇空間,導致飛行甲板和機庫很小,能搭載的飛機太少,而且適航能力很差,最終表現為艦載機和武器都想要,結果兩頭不討好。外界普遍認為,「基輔」級航母實際是一款相當不成功的設計。

然而,新技術的發展,讓中國設計的這款超級戰艦能夠克服之前蘇聯海軍面臨的困難。

電磁武器的體積很小,佔用的艦上空間非常有限,而且更為安全,因此不需要額外過多擠佔航母上艦載機的空間。例如電磁軌道炮發射炮彈時的速度遠高於傳統火炮,而且它不需要危險的發射藥,因此它不但發射的炮彈速度更快、威力更大,而且佔用的艦上空間更少,這也意味著未來可以不對核動力航母進行大規模改進,就可以使其具備相當可觀的攻擊能力。

不過,雖然馬偉明院士提出的這種全能型戰艦聽上去很理想,但它的研製難度非常大。可以說,只有中國在電磁技術領域實現創新性突破之後,這種充滿科幻色彩的未來戰艦才有實現的可能。

首先,就是中國在綜合電力系統方面的獨步天下。儘管英美率先在該領域實現突破,但無論是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還是美國的「福特」級航母,它們使用的綜合電力系統技術並不成熟,存在設備體積和重量大、系統效率低、供電連續性差等問題。外界認為,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採用的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技術先進程度比英美最新航母領先一代。這也是為何常規動力的福建艦能夠與核動力的「福特」級同樣採用高耗能的電磁彈射系統的關鍵因素。

其次,中國在電磁武器領域也已經全球領先。

不同於美國研製電磁軌道炮時的半途而廢,中國研究人員正在努力解決軌道炮的開發問題。美國認為,電磁軌道炮在炮管設計、使用壽命和能承受發射炮彈時的功率脈衝、熱量和壓力的材料方面存在不可逾越的難題。而中國科學家卻已經突破這些技術障礙。

《亞洲時報》稱,「中國正在加強電磁軌道炮的武器試驗,並試驗創新的解決方案,例如在導軌上塗抹液態金屬以減少射擊磨損,以及使用特殊塗層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復射擊造成的傷害。」同時,中國還在開發其他類型的電磁武器,包括高能微波武器以及發射重量全球第一的線圈炮等。

此外,採用常規動力的福建艦雖然能夠使用電磁彈射裝置,但可能還無法同時滿足電磁彈射與電磁武器的龐大能源需求。而中國第四艘航母很可能是核動力設計,這將為電磁軌道炮和電磁彈射裝置等能源密集型裝備提供充沛的動力來源。

報道猜測,中國這種全能戰艦未來還將部署到南海,與陸基飛機、導彈、海軍艦隊和島嶼守軍共同保護中國戰略核潛艇在該海域的活動自由。再加上中國在先進反潛技術方面的突破,如極低頻和太赫茲信號檢測,結合衛星圖像、合成孔徑雷達等技術,可能會導致美國的戰略核潛艇比以前更容易受到攻擊,「將對美國的核威懾和美國向其盟友提供的核保護傘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