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人生不設限

博客文章

人生不設限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人生不設限

2023年06月19日 09:00

莘莘學子好不容易熬過中學文憑試的壓力,下周又要檢查自己獲分配的個人時段,好讓七月可以因應公開試放榜成績,修改原來在大學聯招的選科。考試固然不乏金榜題名的成功例子,但假若失敗,則影響到入大學和未來的路。

今次想分享一個在剛剛5月活動中聽到有關Mandy的真人故事,如何由公開考試滑鐵盧,一路走來到今天當上了人力資源總監。但在分享之前,得要交代一下為什麼會聽到她的故事,那是因為呂志和獎在上個月舉辦了一個名為「酒店魔法後花園」的活動,由教育無邊界及香港海景嘉福酒店協辦。希望讓一班正在修讀旅遊及酒店管理科目的同學們,走進酒店風光背後的核心運作,近距離瞭解酒店業的不同範疇工作,借此幫助年輕人擴闊視野,透過認識不同行業的實務作業,預早籌劃未來的事業發展方向。

筆者曾在酒店實習過,所以在活動的餐桌佈置擺放環節,能為同學們提供現場協助。

筆者曾在酒店實習過,所以在活動的餐桌佈置擺放環節,能為同學們提供現場協助。

Mandy是活動的其中一位講者嘉賓,在中大酒店及旅遊學系畢業的她,最開始其實沒有想過做酒店,一心希望選一些能幫助別人的科目,好像醫科、藥劑和心理學等,卻因為當年高考失手,重新考量自己的目標,改選了同樣是以人為本的酒店旅遊系。她畢業後從實習生做起,從最開始負責清潔房間、疊被子、整理客房,再到後來廚房幫廚、切菜配菜,甚至通廁所、管理雜物都做過。Mandy從沒抱怨工種有多瑣碎辛苦,因為她很清楚地意識到,每一步走來全都算數,亦正是這些經歷,開拓了她的眼界和豐富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今天在事業上的成就。印度有句諺語說:「有時搭錯車,才會去到對的地方。」

活動除了講者分享,同學們也在酒店管理和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嘗試了不同部門的工作,例如客房部的床單和被單更換、餐飲部的中西宴會桌擺設等,更全面地認識了酒店的運作模式。他們還參觀了酒店內的酒吧、泳池、健身室和貴賓室等設施等。

呂獎主席呂志和博士常常說做人一定要立志,我非常認同,亦覺得年青人對未來要有方向,也要勇於嘗試。今次的「酒店魔法後花園」活動,就是我們團隊努力讓年輕人在求學時期,已經可以對行業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可以思考和鋪墊未來發展方向。

年輕人在成長路上挑戰不斷,有時難免會覺得氣餒,但只要不放棄,一扇門關另一扇窗開,殊途其實可以同歸。像Mandy的例子,考試縱使失手,也要堅持尋找心中的目標,並對追尋的過程保持靈活,你並不一定需要成為醫生,才可以幫助別人。

正如另一位嘉賓講者、酒店餐飲部主管Lars鼓勵同學們要對世界保持好奇和開放的目光,敢於嘗試,發掘自己的興趣所在,笑指「若不親自入局去嘗試,又怎知道那條路才適合自己?」

追夢的路也許並不易走,但這些總監們的分享都在告訴年輕的考生們,你們絕不孤單,我們所有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願共勉之。

作者:呂志和獎總經理程珍




勵 ‧ 志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躬體力行之重要

2023年12月19日 10:56 最後更新:11:42

2023年快將來到尾聲,亦是不少人和機構進行年度回顧的日子。在這一年,困擾多年的新冠疫情暫告一段落,香港與內地及世界各國的亦重新連繫起來。雖然社會表面上看似逐步回復正常,正向著好的趨勢發展,但長時間的疫情對所遺留下的問題始乎仍未完全消散。

在社會不同範疇上,我們不難看到仍然存在著的問題。高息環境持續,市民和企業的開支和負擔持續上升;經濟活動亦未完全復甦,對基層市民的收入和就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受生活習慣、工作和學習環境轉變,不少人或會因為需要再次適應生活上轉變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

當看見這些不同類型的問題持續出現,亦讓我反思如何在這個時期更有效地支援社會上最有需要的人和群體,讓更多有需要的巿民受惠。自2020年起,呂志和獎在青年和教育兩大方向開展了一些項目。但對我們以言,慈善項目不是只停留於批出款項和贊助。每個項目都是一個樣我們更加了解社會需要和現況的過程,以讓我們思考,如何讓本地社區慈善工作,能夠把獎項所傳承的精神在香港社會深化和實踐。

呂志和博士多年來在商業世界穩中求進,循序漸進的策略,其實亦影響了我在慈善項目規劃上的想法。在推動社區項目的過程中,我和團隊少不免會出現一系列的考慮,例如透過調查和研究去確定關注的領域、尋找服務缺口、挑選理念相近的合作夥伴、贊助金額和方式等,以確保將有限的資源都是到有需要的領域,每一分的投入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研究資料和數據,當然有助我們認清方向和理解問題,但要進一步了解現況,始終需要身體力行了解社會的現況,以及需要支援的群體所面對的難處。每當想到親身體驗,我都會想起呂博士在慈善事業上的一段經歷。

早年他前往雲南進行商務考察期間,目睹了偏遠山區的艱苦生活狀況,親身體會到很多當地連基本三餐溫飽都未能完全滿足,更惶論下一代的教育。在那一次經歷後,他的內心就蘊釀了一個計劃:要為當地的教育事業盡一分力。及後他在全國8個省市新建和修建了122間希望小學和中學。

他多年來一直認為,貧富差距源於知識差異,而知識的差異,因此他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尤其關心。但對於如何和怎樣捐助,亦會持續審視度勢,因應社會實際情況作決定。而更重要的是,他對於身體力行,親自經歷和體驗實況的堅持,這種態度一直以來讓我深受觸動,並且在我們的推動慈善項目時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呂博士的經歷提醒著我,慈善不僅僅是捐助款項,更需要我們投入時間和心力去了解並解決問題。這樣的努力不僅能夠改善社會,也能夠豐富我們自己的人生,並連結社會更多有心的人和機構,共同為建立一個更宜居、和諧和充滿正能量的社會而共同努力。

作者:呂志和獎總經理程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