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吳秋北:臆造「去國際化」風車,為誰帶風向!?

博客文章

吳秋北:臆造「去國際化」風車,為誰帶風向!?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吳秋北:臆造「去國際化」風車,為誰帶風向!?

2023年07月27日 23:17 最後更新:23:31

去年七月一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對香港治理提出「四個必須」和「四點希望」。「四個必須」,邏輯縝密、環環相扣,是香港長治久安的基石,一個不能少。「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是習主席指出的第四個必須,同時也強調了香港的顯著優勢是「背靠祖國、聯繫世界」,中央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及保持普通法制度。與之相呼應的,2022年政府施政報告,也將「四個必須」和「四點希望」逐一細化,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同年11月,金管局舉辦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匯聚了超過200位來自全球月120家金融機構的國家和地區負責人,盛況空前,特首在峰會開幕式致辭中向全世界宣佈香港重返國際舞台的中心!今年2月啟動「你好,香港!」,準備好迎接海內外人士及盛事來臨香港!隨後香港也與內地恢復通關,全面啟動疫後重建,進入「由治及興」快車道。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既是中央的要求,香港的優勢,也是特區政府一直在重點推進的工作,然而,近日出現個別文章,提及所謂「去國際化」,其觀點建立在把「國際化」與「國家安全」(以至國安法)置於對立面;另有建議香港應專注搞經濟,聲稱「安全概念」被濫用,這又是把發展經濟與國家安全放在對立面。姑且先不去猜測擔心「去國際化」的都是些甚麼人,有何代表性以及散播這種不攻自破的荒謬觀點,背後有何目的。就其臆斷、概念化、脫離實際便很令人不知所云。香港是經歷過顏色革命,吃過苦頭的,經此一役,對於國家安全是民生經濟發展的前提,有更深刻的教訓和認知。

2019年,香港黑暴肆虐,人人自危,普通市民也遭到恐嚇和攻擊,商店銀行、愛國團體,甚至政權機構都受到暴力衝擊,渣打和滙豐等外資機構,也於報章刊登全版廣告,呼籲社會反對暴力,維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種街頭暴力的背後推手是英美代理人,那種以搞亂香港、推翻一國兩制為目的,危害國家主權、安全和根本利益的「國際線」,就是國安法的「對症下藥」。《香港國安法》猶如定海神針,維護住香港安全、高效、開放、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這都是顯而易見且符合國際慣例的,為何會有「去國際化」的杞人憂天?真個陰陽怪氣,咄咄怪事!至於認為維護國家安全到七八成就夠,再做更多便要付出更大代價而效果卻更小,這就更為荒謬!維護國家安全只能是百分百,而不能只有七、八成。那不足夠的兩、三成國家安全,該議員能保障嗎?或者所缺的兩、三成就能成就「國際化」嗎?類似蠱惑人心的言論更應加強警惕!

香港國安法落地後,有些人仍死心不息,以「軟對抗」的方式潛伏,繼續試圖迷惑市民,散播「反中亂港」和「港獨」思想。一旦鬆懈,便很可能被有機可乘。我們絕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國家安全必須警鐘長鳴。至於散播要防「去國際化」的言論就更具迷惑性。「明者防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對於極端思想和恐怖主義,必須及早打擊,這是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應該做的。特別是在世界各地恐怖主義氾濫的今天,歐美各國極其重視國家安全和反恐工作,未敢鬆懈,又有誰會叫歐美做少一點國家安全和反恐相關工作,擔心會影響「國際化」程度?事實上,濫用「安全」概念最多的,應該是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屢屢以「安全理由」作為制裁和打擊異己的藉口。那些人不會說美國在「去國際化」,因為他們的腦袋,早已把美國等同於「國際化」。

說回香港,香港的「國際化」,必然是以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和維護國家安全為前提,不存在所謂「為了防止顏色革命而要減少對外開放」。香港的國家安全工作做得越牢固,市民的國家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越強,香港的對外開放空間才會越大。舉例說,假如某些界別經常暗地搞「港獨」活動,便很可能會被禁止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活動,甚至被取消資格。香港能以正式及單獨成員身分和「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和舉辦各種國際盛事和會議,前提就是以「一國」為先的「一國兩制」。

再者,香港的「國際化」,並不等同於「西化」。香港是國際橋樑,融和東西,貫通中外。有些人仍抱殘守缺,停留在殖民思想。把「西化」當做「國際化」,把「西方價值觀」當做「普世價值」,無視世界其他各國的想法。他們以為「西化」的相對比重降低了,就是「國際化」程度在下滑。事實上,香港現在不是「去西化」,更不是「去國際化」,而是要提高「非西方」的部分,讓香港不單只是為「西方」發達國家服務,而是真正為一個更大的「國際」服務。比如在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便討論到如何把香港建設成為「中外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基地」。「中外國際」所包含的法系,不只有英美法系的普通法,也有歐陸法系的大陸法,以及伊斯蘭法。香港不是要否定普通法和「去普通法」,而是要進一步認識其他法系,建立更擴闊的「國際」視野,讓我們可以服務更多的國家,提供更多的服務選擇。香港需要有更高水平、更恢弘的「對外開放」,不單是對「西方」開放,更要對「非西方」開放,這樣的「國際化」,是未來國際大局的必然走向,才能讓香港發展行穩致遠。

同樣地,以往因為部分官員的「殖民」思維,抗拒與內地合作和互動,導致香港在與內地聯通上程度不足,窒礙了香港作為聯繫中西的角色。當我們撥亂反正,加強這方面的工作,便有人覺得「只往內看」。事實上,長久以來,香港的經濟發展,與內地息息相關。很多跨國企業在港設立基地,就是為開拓內地的龐大市場。今年初特首「中東之行」,中東方面便提到,非常重視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和機遇,包括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與內地的合作,正是為香港創造國際機遇的前提。沒有「背靠祖國」的優勢,香港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便大大降低。

其實,由於西方近百多二百年的殖民侵略和統治,香港更多長期存留著西方思維定勢問題,而不是有太多的國家和國民意識,更不存在太多要「去國際化」的主張;而是唯西方馬首是瞻太多,國家觀念太少的問題!

以行政長官為首的特區政府,一直旗幟鮮明地推動香港的「國際化」,也從來沒有官員說過「國際化」會破壞國家安全,那些無的放矢、臆造出來的「去國際化」到底所從何來?有些人長年拉黑香港,詆毀香港,把本來正常不過的工作和政策,扭曲成他們幻想中「寧左勿右」的「極端」和「嚴重威脅」。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通過「做實事」讓世界認識香港,理解到香港的獨特優勢所在,無需浪費時間跟他們糾纏。

作者:吳秋北(立法會議員 工聯會會長)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想不到新聞自由可以這樣「被操控」

2024年05月13日 07:00

時事評論員/鄭憶路

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涉違國安法一案審理仍在進行,案情披露亦愈發深入。在黎智英擅長的眾多攬炒權術中,玩弄輿論可以說是他最「駕輕就熟」,也是影響最為廣泛的手段。黎智英通過其「獨裁統治」下的壹傳媒集團,「操控」新聞使其完全淪為政治工具;在恣意踐踏新聞真實性與客觀性原則的同時,他濫用社會賦予新聞行業的「第四權」顛倒是非,為「港獨」、「反中」等極端思潮鋪路,令香港新聞界一度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荒唐局面。

黎智英「操控」新聞的方式有三大特點。其一,他擅長「多管齊下」,同時啟用「本地線」和「國際線」兩條攬炒路線,並針對不同路線制定針對性的宣傳方案,實現新聞領域「無死角」的攻擊。

在鋪排「本地線」時,他重金籠絡了一批本地資深傳媒界人士,據從犯證人、前《蘋果日報》主筆楊清奇作供稱,黎智英將股票派給壹傳媒高層,造就出一批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而黎智英則對這些人「用到盡」。黎通過為眾多立場激進的民主派人士提供《蘋果日報》這一發聲渠道,成功將報章轉變為政治籌碼,並藉此逐漸建立起本地政治聯繫——民主黨前主席胡志偉曾在《蘋果日報》刊登評論公然支持抗爭、並要求制裁當時的特首;早前因於黑暴期間參與非法集結而被判罪成的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亦是其專欄作者之一。

除了這些政界「名流」,黎智英還建立起一支反中亂港的評論團隊,成員多為黎智英親自物色。曾捲入《立場新聞》案而被警方國安處拘捕的資深傳媒人區家麟就是因為曾發表題為《摧毀即貫徹攬炒即繁榮》的網誌而被黎智英「看中」,繼而透過楊清奇邀請區家麟為《蘋果日報》供稿。

在經營「國際線」時,黎智英則改換思路,將主要業務定調為煽動中美矛盾、為美國提供政治輿論「服務」以及呼籲「制裁」香港甚至中央。黎智英曾授意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借新冠肺炎煽動美國的反中情緒;他還曾因陳沛敏沒有放大西方國家向中央和香港施壓的新聞表達明確不滿。

根據供詞,為了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黎智英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將籌碼壓在了當時對華政策更為激進的特朗普身上,他要求編輯部著重報道特朗普競選對手拜登的負面新聞,同時淡化特朗普的醜聞,以此向特朗普「獻媚」換取更多支持。而在「國際線」上投入巨大精力與財力的黎智英,其最終目的是為推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香港與中央實行所謂「制裁」,從而讓「港獨」等分裂主義成為現實。

第二大特點,是黎智英熱衷於將自己塑造成新聞的焦點,通過其自身炒熱攬炒話題。陳沛敏指出,「佔中」期間黎智英曾經「試過一段時間成日去金鐘嗰度坐,親自下場成為新聞的一部分」。而事實上黎智英也正是藉此在2014年後逐漸成為「公眾人物」。2019年黎智英在接受美國Fox News採訪後,即刻發信息要求陳沛敏刊登相關報道為其受外媒採訪一事造勢,在這一採訪中,黎智英主動要求美國為香港「抗爭」提供幫助。

在煽動本地輿論的過程中,黎智英處處顯示出「親力親為」,他不僅在黑暴期間頻密為境外媒體撰寫詆毀特區政府及香港法治的文章,還曾在Twitter(現稱X)開設Live形式的訪談節目邀請外國人士對香港內部事務評頭論足。黎智英不僅將攬炒作為一項「事業」,其本人更是深深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第三大特點,是黎智英在壹傳媒集團中實行絕對「獨裁」、享有絕對話語權,徹底架空「採編自主」這一新聞機構的底線。楊清奇供認,黎智英的話在《蘋果日報》如同「聖旨」,無人敢違抗,否則隨時飯碗不保。這種「獨裁」體現在報社人事安排、專欄作者選擇、新聞內容選取、專欄選題等多個方面。這意味著,黎智英首肯的評論必須要發,即使編輯部認為措辭不當、立場偏頗;黎智英要體現的新聞立場必須無限放大,即使違背新聞操守甚至不符合客觀事實。

楊清奇以「鳥籠自主」形容黎智英「統治」下的《蘋果日報》。陳沛敏亦承認,雖然黎智英曾設立所謂「飯盒會」允許員工各抒己見,但最終仍是由黎智英本人「一錘定音」。黎智英將《蘋果日報》這份新聞刊物視為私產和為其博取政治資源的輿論工具,全然枉顧中立、客觀、真實這些新聞行業最基本的操守。而《蘋果日報》也在黎智英的「獨裁」操縱下,炮製出一系列煽惑本地市民對立情緒、抹黑香港國際形象的文宣產品,對香港輿論環境的專業與公正造成嚴重打擊。

《蘋果日報》這份曾經在香港銷量可觀的本地報刊背後錯綜複雜的政治利益鏈條隨著審訊深入逐一被揭露,而這根鏈條的源頭——黎智英,對新聞行業毫無底線的操弄、對專業原則的踐踏令人觸目驚心。香港不能再出現下一個黎智英,以政治目的凌駕客觀真實的新聞也不能再度發生,而這不僅是新聞從業者的責任,所有的香港市民都應擦亮眼睛,自覺抵制以攬炒為目的的輿論傳播。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