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鴉片戰爭

博客文章

新鴉片戰爭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新鴉片戰爭

2023年10月03日 21:14 最後更新:21:32

中國芯片接連傳出突破消息之後,美國警告北京稱計劃更新芯片出口管制措施,修訂後的措施將涉及對華芯片製造設備出口和人工智能芯片出口。換言之,美國要加辣對付中國。

美國最高統帥米利2016年訪華。AP圖片

美國最高統帥米利2016年訪華。AP圖片

從種種跡象看來,今天的美國手上的芯片恍如200多年前的英國的鴉片,當年因為中國對歐洲貿易順差太大,於是招致鴉片貿易入侵而最後國為清朝禁煙,而給予「船堅砲利」的西方國家一個開戰的藉口,殖民主義者對華進行「合法」掠奪,還被西方敘事是中國「閉關鎖國,國弱招禍」的結果。芯片不能再當鴉片使,有需要一次過要跟西方講清楚就明白,以正世界觀、歷史觀和中國觀。

1987年,在廣東海域打撈出南宋初年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這是從泉州出發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西方貿易的遠洋商船,歷史意義重大,皆因船上主要為瓷器的幾萬件文物,折射出中國對外貿易的規模,從那時起,中國已經大做西方生意,可是直到工業革命到來之時,中國還是不太對西方有貿易需要,於是者,這幾百年便禍從中國的「順差」而來,據當年貿易描述的一句話︰「十船九空,一船實之白銀也」,意思是中國輸往西方有十隻船的貨,可是到了彼岸賣出之後,沒有合適中國市場的「舶來貨」帶回來,中國什麼都不要,就只要白銀抵貨,所以十船只有一船載滿白銀而回,長期下造成歐洲經濟金融的不平衡,因為歐洲不是產白銀之國。隨400年前的大航海時代,歐洲武裝探險船隊開拓了美洲、非洲殖民地,各自搜括當地白銀之餘,也出現因爭地盤的戰爭,怎麼辦?

西方好在找到賣鴉片到中國謀財的大生意,中國白銀因此大量流出,這回輸到中國不高興,1840年一場鴉片戰爭擺平了矛盾,勝利歸於西方,我們過了百年的陰暗日子。今天,中國全力復興,2022年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為全球140多國的主要貿易伙伴,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貿易國地位,與此同時,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近30%,製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

中國更是全球最齊全工業種類的製造,也是最大的實體經濟國家,不是美國虛擬金融的大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年3月公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近30%。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我國有超過40%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65家製造業企業入圍2022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7萬多家。按照國民經濟統計分類,我國製造業有31個大類179個中類609個小類,是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製造業。」

中國今天的成就令西方焦慮,除美國之外,歐盟也擺明姿態針對中國, 路透社引述一名不具名的歐盟官員報導指出,歐盟執委會將與成員國一起,對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進行風險評估,生物技術例如疫苗與基因組測序。評估工作截止日是今年底,下一步是在明年採取措施降低風險。歐盟可能採取的措施包括出口管制和與志同道合盟國合作。包括「與美國、澳州洲和其他擔心中國日益武斷的國家所採取類似措施相呼應」。

當年鴉片消耗大清的白銀,大清的精神和士氣,可是芯片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本,美西方不可能把芯片當鴉片使,反而擔心芯片流入中國使中國更強,不過,仗還是要打的,一場更複雜的、對華量身訂造的現代化複合戰爭正在準備中,再說一遍︰中美終須一戰!不得不察也。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勝利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靠AI大數據食糊,美國攔不住

2023年12月08日 14:41 最後更新:14:51

中國AI以「大數據」工程的成效而取得優勢,俄羅斯專家最新分析,美國在其他領域即使領先,也攔阻不了中國的科技超越。

AP圖片

AP圖片

2018年,微軟創辦人蓋茲向CNN表示︰「中國AI發展迅速,但中國不能在AI超越美國,中國始終是第二名。」曾任職微軟、蘋果、Google高層的AI專家李開復馬上反駁︰「中國AI 2020年可望超過美國。」到了2020年,有人出來見證——美國國防部前首席軟件官(Chief Software Officer)夏蘭(Nicolas Chaillan)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直指美國AI已輸給中國。——對中國AI優勢更加了解的是Google前主席施密特,2017年到中國考察,他率先提出︰「我預計,美國在2025年將再難以維持AI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被中國反超前。」他卸任Google職務出任國防務部顧問,馬上向政府提出「不能讓中國AI領先美國——U.S. must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beat China on AI——美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擊敗中國」的主張。

施密特找出中國最大的弱點是半導體技術,為了確保美國與中國在AI領域拉開至少兩代之外,他建議在芯片方面制裁中國,結果,施密特可能既失望又尷尬,中國不受芯片落後所束縛,AI發展關鍵原來在於大數據應用。

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大學最新分析報告《中國大數據戰略:治理改革、創新與全球競爭》,作者是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高級研究員杰尼索夫,他指出中國正在有序地走進「數據意識形態」的成熟方向,「也就是說,圍繞把數據用於經濟目的、公共管理目的,出現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實踐。」

外行人大概不明白「數據意識形態」是什麼,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始創人王堅在他的2018年出版《在綫》指出,「大數據」不是「數據」,世界最大的數據庫與互聯網應用一點關係都沒有,例如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每秒生產1PB(相等於2^50字節)的分析數據,全年要用4.5萬個儲存器儲存約35PB的數據,可是這麼「大」的數據,由於沒有通過「在綫」的應用,再「大」也沒有作用。

為什麼數據在綫才有價值,否則永遠是「樣本材料」?舉個例,學生到食堂吃飯買票,與刷餐卡就餐的意義完全不一樣,飯票只能知道學生用了多少錢的票,可是餐卡產生「數據」紀錄學吃過什麼,幾時就餐,於是食堂便知道學生們的最愛與不愛的選擇,食堂的高峰時間在哪,有那幾個「富二代」學生從不到食堂等等,如是者,便可供分析及建立模型以改進經營及校風管理。

中國有最多場景和應用,加上政府主導大數據戰略布局,在綫成為生活、工作、交易、服務的日常,社會對於數字化應用普及率冠於全球,用得多數據多,人工智能受惠這龐大的數據,於是變得更「聰明」更「精準」。大家平日北上消費消費購物交通,大概都感受到這份「數據意識型態」。

自2012年以來,國家相繼出合系列政策支援,企業也配合開展大數據在教育、健康、扶貧、旅遊,以及公共安全等民生領域,並取得很大成效,更重要凡是回饋到AI技術領域,推動科技進步。人工智能不是硬件、芯片說了算,最核心是能轉化成為人民的資產,矽谷的蓋茲、施密特,想必不能明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