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加州州長訪華7天到中國5省市 「沒把自己當外人」

博客文章

加州州長訪華7天到中國5省市  「沒把自己當外人」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加州州長訪華7天到中國5省市 「沒把自己當外人」

2023年10月28日 10:00 最後更新:17:56

10月23日起,美國加州州長紐森正式從香港開啓自己的訪華行程。香港、深圳、廣州、江蘇、上海,這些是紐森給「中國行」選擇的目的地。

10月23日,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右一)在香港大學參加爐邊談話。AP圖片

10月23日,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右一)在香港大學參加爐邊談話。AP圖片

這是自2019年紐森當選美國加州州長以來首次訪華,他也成為4年來首位訪問中國的美國州長。

紐森爬長城。AP圖片

紐森爬長城。AP圖片

在華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副主席韓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都會見了紐森。

習近平指出,發展好中美關係,需要匯聚各方力量。中美關係基礎在民間,希望在人民,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

10月25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紐森。新華社圖片

10月25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紐森。新華社圖片

紐森對習主席的說法表示認同。他表示,地方交往是美中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華人為加州建設作出過重要貢獻,加州一直是美國對華合作的重要門戶。

據加州州長辦公室介紹,中國和加州是世界上第二大和「第五大」經濟體,在經濟上相互交織,人文關係源遠流長。加州是全美華裔群體規模最大的州,32%移民至美國的中國人居住在加州。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與加州進出口貿易額超過1650億美元。2022年加州對華出口總額為181.5億美元,同比增長9.12%。

「加州可謂是中美地方交往的典範,向來與中國關係友好,在紐森之前來中國訪問的美國州長正是前加州州長杰里·布朗。」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告訴《觀察網》,加州與中國的關係是跨太平洋關係的一個典範,體現了美國的真實需求,即在經濟上的合作、互補、相互促進。

呂祥說,這次紐森在中國非常輕鬆愉快。「能看得出,這種輕鬆感幷非是刻意裝出來的。感覺像回到家一樣,沒把自己當外人。」

的確,在深圳,這位加州州長玩嗨了,不僅去了深圳巴士集團安托山場站參觀,了解深圳公交電動化發展情况,還現場試乘了比亞迪電動汽車。

比亞迪汽車的「原地掉頭」讓紐森竪起大拇指,連連稱讚這是「跨越性技術」,他想買兩輛。

紐森此次訪華行程可謂是中國深度游,時間長、地點多、行程密集。

「紐森的行程包括香港和內地經濟實力最强的北上廣深四座城市,廣東和江蘇在全國各省市GDP排名中分別位列第一、第二。」呂祥說,他選擇的目的地都是中國最繁榮、發達的省市,很明顯是帶著非常明確的經濟合作目的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紐森行程的首站選的是香港,「終點站」是上海。

呂祥認為,他將上海作為此次訪華的「終點站」還是很有含義的。1980年,上海和舊金山結為姐妹城市,而紐森曾經擔任過舊金山市市長。

加州州長辦公室說,他此次「歷史性」的中國之行共包含三個目標:推進氣候行動和合作,促進經濟發展和旅游業以及加强文化聯繫,打擊針對亞裔的仇恨。

紐森。AP圖片

紐森。AP圖片

紐森此行的首要目的是推進氣候行動和合作,呂祥認為,這是一箭雙雕的:

一方面,氣候行動和合作是一個很容易得到支持的領域,既符合民主黨的主流民意,也是全球共識。

另一方面,氣候合作本質上是技術和産品的合作,比如說新能源技術、新動力電池技術、一系列低碳排放技術的應用等等,因此解决氣候問題歸根結底是解决技術和經濟合作的問題。

「作為州長,紐森可以通過氣候合作相關磋商,為加州和中國這些省市的企業合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從而順理成章地促進雙方的技術和經濟合作。在此基礎上,也能促進雙方旅游業發展同時加强文化聯繫。」

呂祥說,加州是美國華裔最多的一個州,也是民族多樣性非常豐富的一個州。如果華裔在加州處處感受到敵意,對當地不會有任何的正面影響,甚至會導致加州的對外合作難以為繼。因此,紐森營造友華氛圍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確的。

新冠疫情前,每年有超過160萬中國游客訪問加州,加州大學系統的中國留學生最高達2.5萬人。

「紐森的這三個訪華目標不僅全面,還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繫,顯然是一個政治上清醒理性的美國州長才能够提出來的。」呂祥認為,按照這三個目標走,中美省州之間的合作有望更好地向前推進。

儘管紐森訪華主要關注於氣候變化等議題的合作,但美國輿論,尤其是共和黨仍然對其施加了很大壓力。有人稱這是「在中國冒險」「在外交上走鋼絲」;還有人警告他「不要讓華盛頓看來是違反聯邦政府的對華政策」。

呂祥認為,這些輿論對紐森不會造成什麽影響。「加州不僅是全美經濟第一、人口最多的州,也是民主黨最大的基本盤。對於民主黨政府來說,加州是一個沒有任何政治負擔的州,他們不用擔心因為做出友華的表達導致共和黨的攻擊。共和黨頂多在少數幾個眾議員選區嚷嚷一下,甚至都形成不了輿論。」

另外,「紐森已經公開表達自己不競選總統,因此他不受競選政治的影響。作為加州州長,中國話題對紐森來說不是負面話題,他完全可以强調和中國的合作能够給加州帶來好處。」

在美國地方層面,加州長期保持著對華友好合作關係,可以說是中美「次國家政府外交」模範生。

《洛杉磯時報》稱,儘管中美關係仍然困難,但加州可以通過「次國家級外交」幫助彌合分歧。

呂祥認為,州長更能代表美國在務實領域的需求,在一些利益問題上可以看得更準確。「目前在美國,但凡經濟上發展得比較好的州,都沒有對華特別敵視的聲音,這說明他們在務實領域對發展中美關係是有天然需求的。」

「我相信,對於紐森來說,不管是加州企業在華投資、還是中國企業去加州投資,他都會持非常開放的態度。」

目前有分析認為,紐森此行可能對那些想要訪華的其他州的州長産生示範效應。

對此,呂祥表示,紐森訪華之後,以加州為代表的美國一些州和中國的關係會繼續向前推進,同時會對那些對華態度搖擺的州形成壓力,比較典型是得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

「這兩個都是共和黨掌控的州,經濟水平還不錯,但由於在政治上被個別政客操縱,頻繁發出反華聲音。」

「我相信,一旦加州通過中美合作獲得利益的話,得克薩斯和佛羅里達會面臨一定的壓力。選民們會發現,一些政客受個別利益集團操縱,不惜以犧牲當地經濟利益為代價發出反華噪音,實際上對當地沒有任何好處。至於像紐約州等經濟發展相對更好的州,和中國加强合作更是順理成章。」呂祥說。

紐森訪華正值11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舉辦前夕,此次會議將在加州舊金山市舉行,外界都期待中美元首在此次會議上會晤。很多分析認為,紐森此行也是在為APEC峰會做前期準備。

「我相信,紐森此時訪華一定是帶著使命來的。」呂祥說,作為民主黨內有較大影響力的州長,紐森和總統拜登之間一定有暢通的渠道進行密切溝通。

「紐森是加州領導人,APEC峰會又是在舊金山舉行,他一定希望會議能够成功,幷且能够給加州、給舊金山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提升本地的形象和經濟。儘管兩國元首是否舉行會晤幷不完全取决於一個州長的態度,但紐森的態度極大地有助於形成一種英文所說的ambience(氛圍)。」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大鬥法 中國搞「供應鏈促進博覽會」 美國急急搞「供應鏈韌性委員會」

2023年11月28日 18:21 最後更新:18:31

美國搞脫鈎斷鏈,中國就積極建鏈,中美就供應鏈大鬥法。

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國在北京舉辦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這也是首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

中國在北京舉辦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

中國在北京舉辦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

中國以「供應鏈」為主題搞博覽會,原因是什麼,你懂的。

本次博覽會以「連結世界 共創未來」為主題,有515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根據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資料,在此次展會上註冊的境外參展商中,美國參展商佔到了25%。美國鼓吹脫鈎斷鏈,但美國公司有生意照做,大力參加中國打造的全球供應鏈中。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少剛。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少剛。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少剛介紹說,首屆鏈博會作為開放型國際合作平臺,在美國企業中引起熱烈反響,美國參展商數量遠超預期。5鏈1展區都有美國企業參展,亞馬遜、埃克森美孚、蘋果、特斯拉、英特爾、惠普、高通等一批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將派高級代表參會。

近年來,美國政府和部分西方國家頻頻鼓吹對華「脫鉤」,但越來越多的商界人士意識到,不可能在供應鏈中排除中國。

美國政府看在眼裏,不是味兒,就另搞一套。

就在中國28日舉辦首屆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前數小時,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宣佈成立了白宮版本的「供應鏈韌性委員會」。

拜登同時宣佈了30項新措施,「以加強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供應鏈」。新措施旨在刺激美國國內基本藥物的生產,減少醫療產品對所謂「高風險外國供應」的依賴。除此以外,華盛頓還建立了一個針對半導體供應鏈中斷的預警系統。

拜登宣稱,美國「永不放棄」,他甚至預測稱50年後歷史學家將把「這一刻」視為「美國贏得21世紀競爭的開始」。

拜登宣稱,美國「永不放棄」。

拜登宣稱,美國「永不放棄」。

報導指出,這些措施將需要新的投資,然後通過促進聯邦機構之間更有效地共用資料和評估可再生能源供應的風險,來達到監管供應鏈的目的。相應地,白宮一直在尋求盟友和合作夥伴,試圖通過「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倡議,減少中國在關鍵礦產等關鍵領域的主導地位帶來的影響。

然而,「印太經濟框架」最近一次上頭條,是因為沒能達成貿易協定。11月16日,美國、日本、韓國等14國領導人在三藩市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舉行「印太經濟框架」首腦會議。經過會議前長達兩個月的三輪談判,各成員國仍舊沒有就貿易問題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美媒指「對拜登政府來說是一個挫折」。

而《南華早報》的評論提到,拜登本周宣佈成立「供應鏈韌性委員會」時,正面臨著艱難的2024年連任競選,並且可能遭遇到特朗普作對手。拜登在一再宣稱要加強美國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是逼切希望取得進展,借此獲得政治加分。在擔任總統期間,特朗普曾多次呼籲將更多製造業轉移到美國本土,明年選舉供應鏈肯定是一個重要話題。

另一方面,自2021年入主白宮以來,拜登還維持著特朗普時期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的關稅。但幾項研究表明,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最終承擔了這些成本。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11月14日文章寫道,西方國家主張的「多元化」政策確實改變了全球供應鏈,但遠沒有達到西方國家想像中「排除中國」的效果。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分析,供應鏈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複雜,其源自中國的源頭卻基本沒有改變。

文章稱,美國企業「供應鏈多元化」的舉措並沒有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只是讓更多亞洲貿易商成為美國和中國之間的「中間人」。例如在資訊技術行業,儘管中國供應商的美國客戶份額有所下降,但印度、越南等其他亞洲地區的公司正從中國採購更多產品,然後向美國出售更多產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