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田北辰倡設電壓驟降罰款機制 劉國勳促中電或考慮地下鋪設電纜

政事

田北辰倡設電壓驟降罰款機制 劉國勳促中電或考慮地下鋪設電纜
政事

政事

田北辰倡設電壓驟降罰款機制 劉國勳促中電或考慮地下鋪設電纜

2024年04月08日 11:23 最後更新:11:51

田北辰認為,應設立罰款機制以給予壓力中電,不論天災或人禍,如因電力驟降引發困升降機,應按每宗個案及受影響的每個人計算罰款。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中電屯門龍鼓灘發電廠的高壓設備,日前在雷暴警告生效期間發生供電系統電壓驟降,導致過百宗困升降機事故。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說,未來北部都會區將有不同產業,規模發展大,需要提升基建,政府及電力公司可積極考慮可否在地下鋪設電纜或其他儲電方法,平衡電壓波動帶來的影響。

劉國勳在本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中電的表現一直不錯,但在過去4個月先後發生3次電力驟降事故,受影響範圍及人數越來越多,認為中電應以更積極態度處理問題。

他又說政府與電力公司亦可以考慮協助舊式樓宇安裝電力驟降緩解裝置,避免觸發困升降機。至於應否因而設罰則,劉國勳認為需政府與電力公司商討機制,要大家同意才行。

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 (資料圖片)

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 (資料圖片)

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在同一節目表示,應設立罰款機制以給予壓力中電,不論天災或人禍,如因電力驟降引發困升降機,應按每宗個案及受影響的每個人計算罰款。

至於應否考慮將電纜鋪於地底, 田北辰說雖然可以研究,但估計成本會非常昂貴,或最終引致加電費,如果是為解決困升降機問題,形容不宜「殺雞用牛刀」。

「當我一步一步攀上電塔,竟忘記自己站得有多高,那片景緻帶給我前所未有的震撼,也讓我感受到自己正在為這個城市的發展出一分力。」中電見習技術員計劃畢業生鍾曉瑩(Amy)回想她在訓練期間攀上輸電塔做維修時,俯瞰城市的一刻。從一位對未來感到迷惘的女生,到如今立志成為工程師,Amy一步步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中電見習技術員計劃不僅為年輕人提供工作機會,更是一個讓他們探索與發掘無限可能的起點。

迷惘中尋找方向

數年前,Amy與不少應屆畢業生一樣對未來事業發展方向仍然毫無頭緒。疫情陰霾下,她曾先後報讀酒店管理和運動教練學的相關課程,卻始終感到惘然若失。恰巧有中電見習技術員計劃出身的親友向她介紹這個計劃,才令她首次對電力工程工作產生興趣。深入了解後,她發現這個計劃不僅提供系統化的培訓,而且發展路向清晰,即使沒有相關工程背景也可以參加,非常適合自己,於是毅然報名。 

在為期三年的見習技術員生涯間,Amy印象最深刻的是豐富多元的訓練項目。學員須於首兩年在不同部門受訓,最後一年則在其中一個工程部門繼續累積實踐經驗。她提到培訓内容涵蓋「天地掣」——「天」即高空工作,如維修輸電塔、更換配電架空天線木棟等;「地」即地下電纜接駁及保養等;「掣」則指變電站設備相關維修檢查工序,學員在不同分區的電力控制中心受訓,學習檢測、維護和操作掣房儀器(包括俗稱「打掣」的電閘操作),確保電力系統的運作安全、穩定。

Amy自言為人好動且「坐不定」,計劃正好讓她接觸技術員各式各樣的工作,令她獲益匪淺。上圖為學員學習電纜相關知識。(中電提供圖片)

Amy自言為人好動且「坐不定」,計劃正好讓她接觸技術員各式各樣的工作,令她獲益匪淺。上圖為學員學習電纜相關知識。(中電提供圖片)

此外,學員需要在前線部門接受培訓,Amy認為其中緊急服務組的工作訓練非常有趣且富挑戰性,因為在最前線處理維修工作之餘,同時與客戶保持溝通,考驗應變能力。她回想道,在受訓時曾遇上一間護老院出現電力故障,需要在短時間内復電,並且立即安排臨時電力,減低對院舍運作的影響。期間有長者焦急地向她查詢情況。雖然她同樣有點措手不及,但她還是一邊專注維修工作,一邊安撫院友、向他們解釋維修進度。經過團隊專業協力搶修,最後成功在短時間內為院舍恢復電力,這段經歷讓她體會到技術員的責任與價值。

Amy提到在變電站工作能遇上不同前輩,自己會把握機會與他們交流,收穫甚豐。

Amy提到在變電站工作能遇上不同前輩,自己會把握機會與他們交流,收穫甚豐。

前線工作考驗體能  再進修向夢想邁進

Amy本身並不擅長數理,初期學習工程理論時無疑較為吃力,但她勤於溫習,不恥下問,逐步追上進度。對她而言,體力勞動更具挑戰。她提到,有時需要揹負重約四至五公斤的設備走數小時山路、安裝電線、日曬雨淋,對學徒的體力和意志力既是考驗,亦是鍛煉,但有賴同僚們互相勉勵,「一群志同道合的師兄弟妹一起上班、互相學習,感覺有彼此支持,一起進步。」

攀爬輸電塔是每名見習技術員必須完成的訓練,Amy本身有點畏高,卻需要揹負沉重設備爬上半空;儘管眼前是僅高約六層的訓練用輸電塔,較一般輸電塔矮小得多,她還是不禁裹足不前。在同儕的鼓勵下,才鼓起勇氣慢慢攀上輸電塔,誰知走著走著,竟忘記了自己站得有多高。她在塔頂上放眼遠眺,盡收眼底的是她前所未有的視野與成就感,「在那裡俯瞰整個城市,讓我感受到自己正在為這個城市的發展出一分力。」

Amy稱在輸電塔工作,對體力是一大考驗。(中電提供圖片)

Amy稱在輸電塔工作,對體力是一大考驗。(中電提供圖片)

三年過去,Amy已從見習計劃畢業並正式成為技術員,主責變電站的日常維修保養工作。她享受與客戶交流,加上可接觸各式儀器和工具,即使面對不同的技術挑戰,她認為有助擴闊眼界及累積實戰經驗。

Amy的目光仍不止於此,「我的目標是成為工程師,希望可以在五至六年內實現。」為此,她選擇在工餘時間投入進修,修讀電機工程高級文憑,希望把握時間好好充實自己,邁向工程師之路。「堅持就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即使現在一邊工作、一邊進修有些吃力,但付出的努力並不會白費。」她説,特別感謝上司和同事的支持。

Amy提到,家人和朋友看見她對工程行業的熱誠後,均對她表示支持和鼓勵。

Amy提到,家人和朋友看見她對工程行業的熱誠後,均對她表示支持和鼓勵。

傳承經驗——從學員到友師

除了工作和進修外,Amy還擔任「友師計劃」(Buddy Programme)的導師,以過來人身份,協助新學員適應課程和工作節奏。中電見習技術員計劃導師、高級培訓工程師楊健文(Jason)表示,年青人之間年齡相近,更容易建立信任和溝通,友師計劃推出後,見習生表現和積極性皆有明顯提升。因此,他邀請Amy出任友師,希望她能嘗試以友師角度,帶領學員,協助他們解決疑難,與學員一同成長。Amy亦言以往從導師身上得到許多鼓勵,故此現在希望轉換角色,與新加入公司的學員並肩同行。

Amy(右二)榮獲本屆尤德爵士紀念基金優秀學徒獎,Jason(左一)讚賞她一直目標清晰,而且敢於實踐,面試時已表達明確的意向及抱負。(中電提供圖片)

Amy(右二)榮獲本屆尤德爵士紀念基金優秀學徒獎,Jason(左一)讚賞她一直目標清晰,而且敢於實踐,面試時已表達明確的意向及抱負。(中電提供圖片)

友師計劃的成效,Jason有切身感受,皆因他亦曾擔任中電見習技術員計劃的大師兄,當年畢業後在前線工作多年,及後獲邀重返中電學院執起教鞭,擔任培訓導師。熟知學員需要的他,建議進一步優化見習計劃,使學員除了學習基礎理論外,更能於不同部門輪流受訓和實習,將所學應用於實踐,累積工作經驗。Jason認為培養多元化技能對年輕人的發展有所裨益,因此在公司不同部門接受培訓,學員能學習多種知識,更好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迎接未來的不同挑戰。

Jason說,學員在首兩年在不同部門工作,第三年是按其表現及部門人手而編制指定部門繼續培訓。

Jason說,學員在首兩年在不同部門工作,第三年是按其表現及部門人手而編制指定部門繼續培訓。

寓年輕人勿作繭自縛

中電見習技術員計劃的畢業學員可獲取電業工程人員註冊資格的認可資歷,部分學員如Amy般會選擇持續進修,並於工程行業繼續發展。對於有意參加見習計劃的年輕人,Jason作為前輩,認為電力工程是十分專業的行業,需要不斷累積經驗、學習新知識,故訂立清晰目標攸關重要,才能驅使自己不斷進步。Jason笑言自己是文科生出身,但透過努力學習同樣勝任工作;他希望年輕人不要被既定觀念作繭自縛,無論成績、性別和學歷如何,都應該勇敢探索自己的道路。

Jason(左)自言注重學員是否熱衷學習,慶幸能與他們共同成長。

Jason(左)自言注重學員是否熱衷學習,慶幸能與他們共同成長。

在培訓計劃期間,學員除了在中電接受電力工程訓練以外,公司還會提供學費資助,讓他們修讀電機工程課程。Amy表示,計劃為她及其他學員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會,同時為經濟條件有限或職涯方向未明的年輕人,提供職業發展支援;而且電力行業對人才需求殷切,學員能依個人興趣及專長發掘適合的工作。

通過中電見習技術員計劃,學員可學習發電及輸配電力系統相關的知識,並接受理論和技術訓練。完成計劃後,成績與工作表現良好的學員,可獲聘為二級技術員;如繼續進修並表現出眾者將有機會晉升。中電見習技術員計劃每年第一季開始接受報名,有志於電力工程行業發展的年輕人以及應屆文憑試畢業生,可參考Amy和Jason的經歷或到計劃網頁了解更多。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