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引述警方資料表示,多出多項打擊詐騙電話及訊息措施推出之後, 去年第四季電話騙案的平均數字較2022年同期下跌38.1%,反映有關措施有正面作用。
警察總部。資料圖片
警方去年亦根據電訊商舉報的懷疑個案,成功逮捕了涉嫌利用假身份證資料大量登記電話儲值卡的人士,當中涉及約6萬張電話儲值卡。
商經局向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提交文件,指截至今年2月底,約有1400萬張電話智能卡完成實名登記,並已啓動服務。截至今年1月底,電訊商已按法例及指引要求,合共取消了約118萬張登記紀錄未合規的電話儲值卡的實名登記,亦有約133萬張電話儲值卡因客戶未能提供合乎登記要求的資料而被拒登記。
當局指出,實名登記制是協助堵塞過去以電話儲值卡匿名性質進行不法行為的漏洞,是協助執法機關偵查罪案包括電話騙案的其中方法。
警方於16日以「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及「企圖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拘捕3男,年齡介乎19至24歲,涉及21宗「猜猜我是誰」及「假冒官員」的騙案,單一案件損失金額由3萬元至300萬元不等,總額高達港幣400萬元。
新界南總區刑事部署理警司周文軒表示,根據調查發現兩名本地男子涉及全港13宗「猜猜我是誰」騙案。案發在今年5月至6月期間,受害人都是長者,年齡介乎69至88歲,涉及金額超過150萬港元。案中騙徒犯案手法一如既往,假扮受害人的兒孫,致電訛稱捲入刑事案件而被警方扣留,急需提交「保釋金」,同時又用各種理由,要求受害人不要將事件告知家人,受害人因擔心家人安全只好準備「保釋金」。
新界南總區刑事部署理警司周文軒
至16日,1名88歲婆婆受到騙徒指示,準備將7萬元現金交予騙徒,警方及時阻止婆婆受騙並拘捕兩名男子,其中一名騙徒負責幫詐騙集團招募想搵快錢的人,另一人則負責向受害人收取騙款,並從中收取1000到2000元作為報酬。
另外,警方又發現一名本地男子涉及8宗發生於今年5月至6月期間的「假冒內地官員」騙案,涉及金額超過300萬港元。案中受害人接獲假冒內地公安電話,騙徒聲稱他們在內地洗黑錢及從事其他犯罪活動,之後指案件涉及香港執法人員及銀行職員,訛稱以案件保密為理由,警告受害人不可向其他人透露,否則將被即時拘捕及凍結財產。
騙徒又會要求受害人租用酒店房間,不可與外間聯絡,獲取受害人信任後會相約會面,並穿著西裝加強說服力,期間會出示偽造的警察委任證及法庭拘捕令,要求受害人簽署一份「保密協議」及繳交「保證金」,訛稱完成調查後便會歸還,但最終去如黃鶴。
警方16日採取行動拘捕一名本地男子,當時他身穿整齊西裝,向一名受害女子展示偽造的香港警察委任證及法庭拘捕令。警方後續於被捕人士手機內發現多個偽造法庭文件,並於被捕人家中搜出打印機以及相關物資,相信用來偽造文件。案中被捕人全程受詐騙集團操縱,根據指示偽造并印刷文件,然後到指定地點尋找受害人交收受害人個人資料。被捕人收取共1萬元作為報酬。警方正積極調查案件,追緝詐騙集團主腦及其他骨幹成員。
新界南總區防止罪案辦公室署理總督察李金鵬
新界南總區防止罪案辦公室署理總督察李金鵬表示,3名被捕人士均為無業年輕男子,當中更有人為微薄報酬而犯案,呼籲市民不要貪心想搵快錢而鋌而走險,甘願受到不法之徒操控,成為犯罪團伙的工具。至於案中的受害人主要為長者,因為擔心家人而被騙去畢生積蓄,對他們造成巨大財務及心理壓力,直斥詐騙集團的行為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