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過剩論是一個看得見說不出的世界不公平現象,中國衝擊則只有美國才感覺是深層刺激,對於大部分國家而言,是一個幫助世界恢復健康的正能量。

「美國創傷」由內至外。AP圖片

「美國創傷」由內至外。AP圖片

中國新能源先進技術被美國定性為生產過剩,招來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高達100%關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曼附和拜登、耶倫的說詞,最新文章題為〈做好準備,第二次「中國衝擊」來了〉,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今次在他個人專長的學術領域提出意見,眾所周知,在亞洲金融危機前大膽預言亞洲金融危機,被捧為明日之星,在他取得經濟界明星地位之前,主要搞國際貿易、國際分工的、貿易保護主義的理論,30年前憑擅長用「人話」的簡明易懂敘事方式談艱澀經濟學,贏得白宮經濟文膽的殊榮, 1983年的列根的總統經濟報告就是由克魯曼主筆的,這個時期是美國告別石油危機滯脹,迎來經濟增長高峰的日子。美國的國運正如時年26歲的克魯曼年輕有活力而且充滿希望。

不過,回望今天的美國80年代經濟神話,也不外是經濟+外交的綜合勝利,而不是完全由學院派刻意雕琢出的自由經濟貿易民主方略使然,自日本經濟科技汽車產業稍後如何被美國連推帶撞的修理,便知道美國秘笈實在是一本別人練不起學不來的《葵花寶典》——欲練神功,引刀自宮;煉丹服藥,內外齊通——現代版是要求不要真經濟「神功」,引刀割走「理性」還有「公平」,專門以軍事外交優勢為本身打通內外優勢,如是者,便可天下無敵。

原來如此,所以近年的克魯曼也看通了武林世情,悄然改行為意識型態服務。「自宮以後,真氣自生。匯入丹田,無有制礙。」這位經濟學名家也因為捨棄了自由主義的頭巾束縛,達到性靜境界,生出更強功力和影響力。

「在2013年戴維·奧托、戴維·多恩和戈登·漢森發表題為《中國綜合症》的研究報告後,經濟討論發生了變化,該報告後來被更廣泛地稱為「中國衝擊」。作者估計,從1990年到2007年,中國進口已經取代了大約150萬美國製造業工人。克魯曼新文章說明中國衝擊是直接令美國人失業,可是他沒有提及美國過去低通脹維持了一屆又一屆政府的和諧管治,是因為中國輸入價廉物美的貨品,美國工人的職業崗位是美國金融與產業資本利益集團拿去,換取虛擬經濟的結果。不要奇怪問︰「唔係咁都唔知吓哇?」

「這一新的(中國)衝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弱點,而不是優勢。中國經濟陷入困境。消費者支出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非常低,而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和技術進步的放緩,導致回報遞減,過去推動經濟增長的高水平投資支出已經變得不可持續。中國曾在一段時間內用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和膨脹的房地產行業掩蓋這些問題,但這個遊戲似乎已經結束了。」克魯曼還要這樣解釋中國的經濟成功,看來他真的「葵花寶典」了。

事實上,衝擊波治療對鎮痛和癒合有一定作用,也對傷口和骨癒合有助。中國再進一步在新科技努力作貢獻,你說是衝擊波的話,這是世界人民服務,專治過去的「美國創傷」。美國感不快,說明她是不願離開的百病根源,見到中國能無怨乎?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