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你以為我想做樓奴?

政事

你以為我想做樓奴?
政事

政事

你以為我想做樓奴?

2017年01月19日 20:45 最後更新:01月20日 00:20

曾俊華宣布參選,他和林鄭月娥的大戰拉開帷幕。


「鬍鬚曾」擅長搞宣傳,參選佈景雕琢,競選宣言感性,在淺層認知上可以加分。


不過選特首不能只靠淺層包裝,要講深層實料,例如他怎樣看樓價問題,甚受關注。「鬍鬚曾」致辭時引杜甫詩句講理念:「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說這是他真誠的心願。他又認同特首梁振英相關政策的大方向,但強調發展同時,必須顧及可貴的自然環境。他的理想很好,問題是如何實現呢?


「鬍鬚曾」早前在Facebook上分享他到港大馬禮遜堂宿堂宿舍與學生會面的照片時,也提到有同學提出置業問題,「鬍鬚曾」說樓價高企,不單是年青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都要承受,要解決就要整體從房屋供應下手。他又說,「置業是人生大事,若被一層樓綁死青春,實在不值。20多歲的這段時候,有更多珍貴的事情值得你們去經歷,希望你們珍惜大學,以及步出社會這段人生美好的時光。」圖片美麗、言辭漂亮,facebook上的「like」自然多。


大學生問到置業問題,並非虛無飄渺。不知道高官是否知道現時大學生置業有幾難。回想我在1987年畢業的時候,那時香港經濟正在起飛,一名大學生當記者的月薪4800元,在市區買一個600多方呎的新樓只要140萬元,大約等於當時的24年年薪。


30年過去,現時大學畢業生工資每月大約12000元,市區一個600多方呎的新樓要800萬元(如果不是1000萬元的話),要55年的年薪才買到一個單位。樓價比30年前升了5.7倍,而工資只漲了2.5倍。樓價急升,置業不是年青人的夢,是年青人的噩夢。


過去9年我對政府是否應該就樓價多做些事情的看法,也急速轉變。記得2008年金融海嘯剛剛過去,政府公佈《施政報告》時,社會上已經有市民埋怨「買不起樓」。我當時的看法與社會主流看法一樣,認為年青人不用急於買樓,大學畢業後儲幾年錢,慢慢買也未遲,一二十年前,大學生也不是剛畢業便賺到首期買樓。

但到2009年,我的態度已經改變,因為看著樓價開始急升,漸漸脫離市民的購買力。由於工作關係,我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政府高官,我曾直接向他們反映:年青人買樓很難,政府應該復建居屋。當然,意見並未獲得接受。

到2012年政府換屆後,才急急覓地起樓,但從找到地到起到樓,快則要4、5年;慢則1、20年。正好遇上環球大放水這個環境,香港土地、樓宇供應不足,樓價便狂升。

財政司司長直接管轄發展局等部門,對樓價急升有直接責任。「鬍鬚曾」任財爺9年,輕輕一句「被一間樓綁死青春,實在不值」,和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的評論,差可比擬。

大學畢業生工作幾年,便可能考慮結婚。「見家長」時,家長一定會提出是否有能力買樓的問題。沒有能力買樓的,可能連婚也結不成。買樓不成,想租也不易,市區一個600呎的單位,現時租金動輒也要17000元至18000元,試問才工作了三幾年的大學生,有多少人能夠賺到這個月薪?置業成為永不可及的夢想。即是兩夫婦每人月薪兩萬元月想去租樓建立小家庭,收入扣稅之後,也要用一半的收入交租,難道不用吃飯、不用搭車嗎?

政府沒有解決樓價的問題,便應該再努力、再想新方法去解決,不是告訴年輕人「不值得被層樓綁死青春」。試問,你想與女朋友結婚,未來外母問你何時買樓,你說不想「給層樓綁死青春」,你估未來外母有什麼反應?年青人不禁反問「你以為我想做樓奴?」

人在現實社會中生存,並非在虛無飄渺的雲端浮游。當個隱青,躲在父母的家裡什麼事都不做或者比較容易,但年青人要有所作為,創一番事業,組織自己家庭,如今是極度困難。現在不只買樓難,經濟發展也慢,年輕人沒有上進至上游的機會,對前途心灰。

政客在facebook上登兩張圖片呃like很容易,但不要將政府施政完全變成呃like工程。呃like無妨,但未來特首更重要的還是要做實事。

泛民表示在林鄭與曾俊華之間選一人做特首,會揀曾俊華,因他「無為而治」。我卻期望曾俊華表態參選以後,要提出積極政策,一改之前過去無為而治的作風。特首梁振英不受歡迎,提出在郊野公園上起樓,但他起碼敢於提出,嘗試找出新路。無為很容易,但香港再無為下去,只會沉淪。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英教導我們人權標準

2024年04月26日 23:33 最後更新:04月27日 00:30

正當美國和英國仍然就香港23條立法喋喋不休之際,他們國內就出現了一道又一道的美麗風景線。

第一,美國校園的反戰浪潮。拜登政府被巴以戰爭搞到焦頭爛額頭,亟欲將注意力轉到烏克蘭戰場,到處質疑中國支援俄羅斯。可惜這個轉移注意力的政治操作不太成功,美國國內特別是大學校園之內,燃起了暴烈的反戰之火。最近一個星期,美國的名校爆發大規模的示威浪潮,大量學生不滿以色列在加沙的戰爭,導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在校園內紮營抗議。由於美國國內猶太勢力強橫,策動政客連番向大學施壓,大學紛紛出招清場,結果就爆發一波又一波的衝突。這兩星期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開始,警方進入校園拘捕示威學生,導致數百個哥大的老師及教職員也出來抗議,要求釋放學生。

接著南加州大學都出現清場事件,洛杉磯警方在4月24日在南加校園逮捕了數十名示威者。據傳媒報道,數百個學生在校園抗議,其實相對和平,學生高舉寫著「自由巴勒斯坦」、「停火」和「沒有學費就沒有戰爭」等標語。到洛杉磯警方介入清場時,只有100多人留下,對抗場面亦不算激烈,沒有太多暴力發生,只有個別事件例如學生將一樽蒸餾水掟向警察防線,其餘抗議者基本上在示威過程保持和平。

當然,南加大的學生並沒有香港2019年校園示威那樣,示威者在大學製造數以千計的汽油彈,用汽油彈襲擊警方,並且用弓箭射擊警察。但美國的和平示威者照樣被警方拘捕。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曾經指香港的示威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現在這道美麗的風景線,就在美國全國大學校園遍地開花。美國警察火速清場,學校配合停止上實體課,全面改為上網課, 為何不見到美國有譴責「警暴」的聲音?如果套用美國同一標準,香港可以考慮制裁美國的高官,起碼要禁止洛杉磯警察首長入境香港。

第二,英國將難民轉送盧旺達。如果講侵犯人權程度,美國的緊密盟友英國就更加離譜了。英國在本周決定要將非法移民遣送到盧旺達,周一(4月22日)經過上下議院馬拉松式8小時辯論後,通過「盧旺達計劃」。這個拖延了兩年的遣送非法移民計劃,終於獲得通過。

「盧旺達計劃」最早是由英國前首相約翰遜提出,並在2022年4月和盧旺達政府達成協議,英國將部分非法入境的難民轉送到盧旺達,英國政府預付1.2億英鎊,由盧旺達處理這些難民。計劃之後得到兩任首相卓慧思和辛偉誠支持,但遭到國內外廣泛反對,指計劃嚴重侵犯人權。當時英國已經如箭在弦,在2022年6月要將難民押去機場,準備送往盧旺達,但最後一刻歐洲人權法庭叫停了盧旺逹計劃,阻止了飛機起飛。

之後英國政府一直在各級法院打官司,但最後被英國最高法院裁定計劃不合法,理由是盧旺達並非安全的第三國,而且難民很可能會被遣送回母國。不過,辛偉誠並沒有把英國最高法院的裁決放在眼裏,並表示政府會繼續推進這個計劃,由他擔任首相的一刻開始,就全力推進計劃,最後將法案提上國會。但在國會冗長的辯論當中,關心的主要不是人權問題,而是計劃太貴。

反對黨工黨攻擊盧旺達計劃,理由是費用太高,每遣送一名非法移民,當初預計要花17萬英鎊。而早在2022年,非法進入英國的移民人數已超過4.5萬人,考慮通脹等因素,英國政府在未來5年,要花費高達3.7億英鎊,才能夠將1%的非法移民送走,要全部送去盧旺達就需要370億英鎊,可以說是天文數字。英國人關心預算多於人權,相當現實。

想當年香港還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指令香港做「第一收容港」,全面收容越南船民。由歷史事例可見,叫人做事容易,自己做事艱難,雙重標準,莫此為甚。

觀乎美英的人權狀況,他們還好意思對香港的情況指手劃腳,既要制裁香港官員,又說要限制香港官員入境。看看他們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什麼是「面皮三尺厚」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