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政治經濟關係密不可分

博客文章

政治經濟關係密不可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政治經濟關係密不可分

2018年01月15日 19:41 最後更新:19:50

有讀者問起早前我講到大馬糖王郭鶴年的自傳,還有沒有重要的經驗教訓,這又想起郭鶴年提到他二哥郭鶴齡的故事。

早前我去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公幹,到了當地華族歷史博物館參觀,當地人就介紹郭鶴齡是當地名人,曾經是馬來西亞共產黨前十名領袖之一,郭鶴齡雖在英年早逝,30歲時被英軍擊殺,但其名氣一點也不低於他的弟弟郭鶴年。

郭家出了一個共產黨員、馬共領袖郭鶴齡,同時了出一個大資本家、糖王郭鶴年,如此戲劇性的故事,後來被比利時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寫成小說《餐風沐雨》(And the Rain My Drink)的角色,書中講述一個相當富裕的中產家庭,兄弟中一人逃入深山森林,另一個就成為大資本家,故事就是以郭家的故事作藍本。

郭鶴年說他遺傳了爸爸的營商賺錢基因,而二哥鶴齡則遺傳了母親不計較金錢的完美人格,郭鶴齡希望世界變得更好,渴望人民受到尊重,關心弱勢群體。在日本佔領統治馬來西亞年代,郭鶴年和哥哥鶴齡都曾經在日資三菱公司打工,由於郭鶴年對下屬員工用嚴厲的管理方法,郭鶴齡跟他曾經就此發生激烈爭執。郭鶴齡認為如此對人是不人道的,但郭鶴年就說這是他的處事方式,他後來建立郭氏兄弟集團的整個過程中,亦都一直維持這種風格。或者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一個如此嚴謹的管理方式,郭鶴年的生意根本不可以做大,他也不能成為大資本家。

1948年郭鶴齡逃避英軍追捕,遁入深山的前夕,有一次跟郭鶴年促膝談心,郭鶴齡認為,郭鶴年只顧賺錢這個想法是錯的,總有一天郭鶴年會了解到他的忠告,會明白政治與商業之間是互相交織,密不可分,「當你的生意做得愈大,政治就會緊纒住你,因此愈早開始關心政治愈好。」

英年早逝的郭鶴齡(右)和他大哥的女兒。
  圖片來源:郭鶴年自傳

英年早逝的郭鶴齡(右)和他大哥的女兒。 圖片來源:郭鶴年自傳

二哥對郭鶴年的忠告,深深植入他的腦袋,或許因為這樣,在70年代初中國還是一窮二白時,叫郭鶴年在世界幫忙買糖,郭鶴年欣然答允,相信他除了因為愛國之外,也因為知道政治與經濟密不可分。真正的商業機會到來是1977年中國進入鄧小平時代之後,但他在中國初期多個嘗試開展的項目都不成功。

郭鶴年在中國成功開始的首個大項目,是北京的中國國際貿易中心,經過曠日持久談判,在1984年人民大會堂簽約,投資3億美元,郭鶴年佔50%股權。他的母親當日不贊成他到中國投資,但他堅持進行項目。

不過國貿項目也不是一帆風順,從開始時他們處處讓步,給中方做董事長及執行董事,但到項目進行間,慢慢有官員私下說,這個項目是將國家財產拱手讓給資本家。郭鶴年對此很憤怒,寫了6頁長的英文信給外經貿部部長鄭拓彬,說給人如此攻擊,他要賣出所有國貿股份,退出中國。在鄭拓彬大力挽留下,郭鶴年繼續投資,他很慶幸自己留下來,而那個項目光是地價現在已超過10億美元,是他們在中國的最好投資之一。

郭鶴年的遭遇告訴我們,中國有很多好好的機遇,但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西方的制度不同,外人與他打交道,會遇上各種類型困難。他認為,大多數的中國領導人都是好的,為了國家發展和利益奮鬥,要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跟中國開展關係,當中即使遇到挫折,亦要堅持下去,最後就會有好的結果。

或許這個94歲老人家的經驗,可以為我們這些香港人借鏡。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英教導我們人權標準

2024年04月26日 23:33 最後更新:04月27日 00:30

正當美國和英國仍然就香港23條立法喋喋不休之際,他們國內就出現了一道又一道的美麗風景線。

第一,美國校園的反戰浪潮。拜登政府被巴以戰爭搞到焦頭爛額頭,亟欲將注意力轉到烏克蘭戰場,到處質疑中國支援俄羅斯。可惜這個轉移注意力的政治操作不太成功,美國國內特別是大學校園之內,燃起了暴烈的反戰之火。最近一個星期,美國的名校爆發大規模的示威浪潮,大量學生不滿以色列在加沙的戰爭,導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在校園內紮營抗議。由於美國國內猶太勢力強橫,策動政客連番向大學施壓,大學紛紛出招清場,結果就爆發一波又一波的衝突。這兩星期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開始,警方進入校園拘捕示威學生,導致數百個哥大的老師及教職員也出來抗議,要求釋放學生。

接著南加州大學都出現清場事件,洛杉磯警方在4月24日在南加校園逮捕了數十名示威者。據傳媒報道,數百個學生在校園抗議,其實相對和平,學生高舉寫著「自由巴勒斯坦」、「停火」和「沒有學費就沒有戰爭」等標語。到洛杉磯警方介入清場時,只有100多人留下,對抗場面亦不算激烈,沒有太多暴力發生,只有個別事件例如學生將一樽蒸餾水掟向警察防線,其餘抗議者基本上在示威過程保持和平。

當然,南加大的學生並沒有香港2019年校園示威那樣,示威者在大學製造數以千計的汽油彈,用汽油彈襲擊警方,並且用弓箭射擊警察。但美國的和平示威者照樣被警方拘捕。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曾經指香港的示威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現在這道美麗的風景線,就在美國全國大學校園遍地開花。美國警察火速清場,學校配合停止上實體課,全面改為上網課, 為何不見到美國有譴責「警暴」的聲音?如果套用美國同一標準,香港可以考慮制裁美國的高官,起碼要禁止洛杉磯警察首長入境香港。

第二,英國將難民轉送盧旺達。如果講侵犯人權程度,美國的緊密盟友英國就更加離譜了。英國在本周決定要將非法移民遣送到盧旺達,周一(4月22日)經過上下議院馬拉松式8小時辯論後,通過「盧旺達計劃」。這個拖延了兩年的遣送非法移民計劃,終於獲得通過。

「盧旺達計劃」最早是由英國前首相約翰遜提出,並在2022年4月和盧旺達政府達成協議,英國將部分非法入境的難民轉送到盧旺達,英國政府預付1.2億英鎊,由盧旺達處理這些難民。計劃之後得到兩任首相卓慧思和辛偉誠支持,但遭到國內外廣泛反對,指計劃嚴重侵犯人權。當時英國已經如箭在弦,在2022年6月要將難民押去機場,準備送往盧旺達,但最後一刻歐洲人權法庭叫停了盧旺逹計劃,阻止了飛機起飛。

之後英國政府一直在各級法院打官司,但最後被英國最高法院裁定計劃不合法,理由是盧旺達並非安全的第三國,而且難民很可能會被遣送回母國。不過,辛偉誠並沒有把英國最高法院的裁決放在眼裏,並表示政府會繼續推進這個計劃,由他擔任首相的一刻開始,就全力推進計劃,最後將法案提上國會。但在國會冗長的辯論當中,關心的主要不是人權問題,而是計劃太貴。

反對黨工黨攻擊盧旺達計劃,理由是費用太高,每遣送一名非法移民,當初預計要花17萬英鎊。而早在2022年,非法進入英國的移民人數已超過4.5萬人,考慮通脹等因素,英國政府在未來5年,要花費高達3.7億英鎊,才能夠將1%的非法移民送走,要全部送去盧旺達就需要370億英鎊,可以說是天文數字。英國人關心預算多於人權,相當現實。

想當年香港還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指令香港做「第一收容港」,全面收容越南船民。由歷史事例可見,叫人做事容易,自己做事艱難,雙重標準,莫此為甚。

觀乎美英的人權狀況,他們還好意思對香港的情況指手劃腳,既要制裁香港官員,又說要限制香港官員入境。看看他們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什麼是「面皮三尺厚」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