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獨居長者家居維修有難題 社區醫療年齡友善最低分

社會事

獨居長者家居維修有難題 社區醫療年齡友善最低分
社會事

社會事

獨居長者家居維修有難題 社區醫療年齡友善最低分

2018年03月23日 17:43 最後更新:03月26日 08:43

「絆倒就大件事了!」住在荃灣的90歲獨居長者梁婆婆,家中三支光管壞掉,每晚都要摸黑而行、步步驚心。她的遭遇是不少獨居長者生活寫照,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調查發現,社區健康服務和家居問題,是本港長者和年齡友善程度評分最低的範疇。

梁婆婆受惠齡活城市地區項目獲免費更換全屋電燈。

梁婆婆受惠齡活城市地區項目獲免費更換全屋電燈。

梁婆婆說光管壞了,但她無法爬高爬低更換,半夜如廁時都提心吊膽,幸好她得到齡活城市地區項目「荃灣區長者友善家居改善支援計劃」幫助,獲得免費家居改善工程,除了更換光管,項目亦為長者提供安裝扶手架、加高式廁板服務,受惠人數達300戶。

更多相片
梁婆婆受惠齡活城市地區項目獲免費更換全屋電燈。

梁婆婆受惠齡活城市地區項目獲免費更換全屋電燈。

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委託本港四間大學了解各區長者和年齡友善程度。

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委託本港四間大學了解各區長者和年齡友善程度。

調查發現不少房屋設計缺乏無障礙設施,團隊建議要提供長者及年齡友善的家居環境。

調查發現不少房屋設計缺乏無障礙設施,團隊建議要提供長者及年齡友善的家居環境。

團隊希望研究結果為地區項目提供實證基礎。

團隊希望研究結果為地區項目提供實證基礎。

團隊建議為年長人士提供更多合適的就業機會。

團隊建議為年長人士提供更多合適的就業機會。

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委託本港四間大學了解各區長者和年齡友善程度。

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委託本港四間大學了解各區長者和年齡友善程度。

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去年委託本港四間大學,包括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及理工大學的老年學研究中心,在全港十八區完成超過9500份問卷,並舉行91個聚焦小組,訪問超過700人,了解各區長者和年齡友善程度。

研究針對世界衞生組織對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建設的八大範疇,以6分為最高分,發現長者在社區與健康服務的評分最低,只有3.67分,其次為房屋、公民參與和就業,分別只有3.71分及3.87分。

調查發現不少房屋設計缺乏無障礙設施,團隊建議要提供長者及年齡友善的家居環境。

調查發現不少房屋設計缺乏無障礙設施,團隊建議要提供長者及年齡友善的家居環境。

評分最低的「社區與健康服務」,反映部分長者未能取得切合需要的服務,例如服務提供者不理解長者需要、服務及資訊不足、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等。

第二最低分的房屋範疇,顯示房屋設計缺乏無障礙設施,不少長者反映在家居維修上遇到困難,例如欠缺可靠維修資訊,亦難以負擔費用。

至於「公民參與和就業」範疇,反映長者就業機會不足,研究顯示受訪者學歷愈高,對長者就業的評分愈低,分析相信職場年齡歧視,加上為長者僱員投保等因素,都窒礙長者投入勞動市場。

團隊希望研究結果為地區項目提供實證基礎。

團隊希望研究結果為地區項目提供實證基礎。

八大範疇中「社會參與」評分最高,有4.29分,其次為交通、尊重和社會包容,分別有4.27和4.1分。研究團隊之一、中大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胡令芬認為,雖然「社會參與」評分最高,但結果同時顯示非長者中心使用者在這方面評分較低,受訪者反映社區活動名額有限、活動場地不足等,影響長者參與社區活動的機會。

團隊建議為年長人士提供更多合適的就業機會。

團隊建議為年長人士提供更多合適的就業機會。

針對調查結果,研究團隊提出四大建議,包括提供長者及年齡友善的家居環境,提升生活質素;促進長者就業,為年長人士提供更多合適的就業機會;因應不同長者興趣和需要,提供多元化社區活動;與政商等合作,攜手推動長者及年齡友善風氣。

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長者、復康、醫療、環保及家庭)陳載英透露,已向區議會講解研究結果,希望為地區項目提供實證基礎,提升長者及年齡友善風氣。

世衞西太平洋區域主任Saia Ma'u Piukala 醫生早前官式訪問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了解兩地的基層醫療發展,行程包括於3月14日參觀位於大埔的「賽馬會流金匯」,認識馬會多年來在推動初老人士(50歲或以上)和長者(60歲或以上)基層醫療發展的貢獻。

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Saia Ma'u Piukala 醫生(右三),在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健康社區)陳載英(右一)和公益慈善研究院聯席秘書長辛保運(左三)陪同下參觀「賽馬會流金匯」,了解中心提供的日間護理服務和基層醫療服務,如營養烹飪班及中醫藥診所等。

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Saia Ma'u Piukala 醫生(右三),在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健康社區)陳載英(右一)和公益慈善研究院聯席秘書長辛保運(左三)陪同下參觀「賽馬會流金匯」,了解中心提供的日間護理服務和基層醫療服務,如營養烹飪班及中醫藥診所等。

參觀當日,Saia Ma'u Piukala 醫生在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健康社區)陳載英和公益慈善研究院聯席秘書長辛保運陪同下,獲中心代表接待,向他們介紹「賽馬會流金匯」的最新服務和設施,他們更與中心的服務使用者交流。

「賽馬會流金匯」於 2009年成立,提供一站式和多元化的基層醫療及日間護理服務,是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 2006年主導推行的「流金頌:賽馬會長者計劃新里程」下其中一項嶄新的社區服務,旨在加強長者護理服務和改善長者生活質素。

一眾嘉賓參觀「賽馬會流金匯」,了解中心提供的日間護理服務和基層醫療服務。

一眾嘉賓參觀「賽馬會流金匯」,了解中心提供的日間護理服務和基層醫療服務。

Saia Ma'u Piukala 醫生表示:「很高興有機會深入了解『賽馬會流金匯』在推動和實踐初老人士及長者基層醫療服務的工作,這些經驗和有關服務所收集的回饋,對世衞在提升環球健康水平,特別是長者基層醫療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健康社區)陳載英指出:「人口老化對香港乃至世界構成了重大挑戰,對公共醫療系統帶來了沉重的壓力。我們很榮幸能藉這次機會,向世衞代表分享馬會如何以創新模式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構建長者及年齡友善的社區環境。」

一眾嘉賓參觀「賽馬會流金匯」,了解中心提供的日間護理服務和基層醫療服務。

一眾嘉賓參觀「賽馬會流金匯」,了解中心提供的日間護理服務和基層醫療服務。

「賽馬會流金匯」採用醫社合作模式,提供多元化的長者服務,包括為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提供日間護理服務、如治療、基本護理和康復訓練等,以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延緩認知能力下降。中心還提供一系列基層醫療服務,如眼科檢查、聽力測試、中醫診症、健康飲食和營養建議,以及有關健康監測的工作坊和培訓等,向長者推廣健康的生活模式和防止過早退化。中心自成立以來已錄得超過 40 萬人次使用其基層醫療及日間護理服務。

近年「賽馬會流金匯」亦開始與多間大學和非政府組織合作,成為多個先導計劃的試點,為進一步擴展至全港作準備。這此計劃包括賽馬會脈脈關心慢性病預防及管理計劃,透過中醫篩查及治療,推廣慢性病的預防和管理;以世衞《老年人綜合照顧指南》為藍本,為50 至 64 歲女士推廣健康身生活的賽馬會「50展新晴」婦女健康計劃;及由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和捐助的賽馬會「e 健樂」電子健康管理計劃,應用電子健康科技,鼓勵長者建立健康管理習慣。

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Saia Ma'u Piukala 醫生(右四)參觀「賽馬會流金匯」, 並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健康社區)陳載英(左四)、 公益慈善研究院聯席秘書長辛保運(右三)、賽馬會藥健同心藥物支援網絡召集人陳肇始教授(左三)、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教授(右二)、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辦公室規劃管理司執行主任劉岳博士(左二)、賽馬會流金匯總經理何貴英(右一)及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臨床中醫藥)卞兆祥教授(左一)一同合照。

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Saia Ma'u Piukala 醫生(右四)參觀「賽馬會流金匯」, 並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健康社區)陳載英(左四)、 公益慈善研究院聯席秘書長辛保運(右三)、賽馬會藥健同心藥物支援網絡召集人陳肇始教授(左三)、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教授(右二)、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辦公室規劃管理司執行主任劉岳博士(左二)、賽馬會流金匯總經理何貴英(右一)及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臨床中醫藥)卞兆祥教授(左一)一同合照。

為香港積極構建健康社區外,馬會及其慈善信託基金於2023年成立公益慈善研究院,集「智、善、行」(智慧、善款、行動)於一身,致力推廣公益慈善的領先思維,亦為推動專業及效益爲本的公益慈善作出貢獻,包括支持世衞在應對環球衞生挑戰的工作。早前1月在2025瑪希敦王子獎大會上舉辦了一場特別環節,會上宣佈捐款190萬美元(折合約1,480萬港元),支持世衞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推展一項為期三年、在菲律賓、湯加和所羅門群島推動基層醫療層面控制和管理非傳染疾病的先導計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