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考古新發現 長江中下游發現野生稻米證據

歷史長河

考古新發現 長江中下游發現野生稻米證據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考古新發現 長江中下游發現野生稻米證據

2018年04月11日 10:00

稻米是中國人的重要糧食。距今一萬多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已有人類開始進食稻米的蹤跡。中國植物考古學家日前採用植矽體(phytolith)分析方法,在位於浙江省龍游縣的荷花山遺址中,找到了距今一萬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漸被馴化的證據。

浙江荷花山遺址。(網上圖片)

浙江荷花山遺址。(網上圖片)

長江中下游一帶濕度高,稻米很快便會腐朽,在特定條件下才能保存。不過,在不少植物當中遺留下了的植矽體(phytolith)就不然,它是存在於植物細胞或組織中的微形顆粒,能夠在地層中穩定地長期保存。今次科學家通過鑑定來自荷花山遺址的葉片和殼中的植夕體,鑑定出一萬年前的野生稻米。

更多相片
浙江荷花山遺址。(網上圖片)

浙江荷花山遺址。(網上圖片)

人類最初不懂得耕作,主要靠狩獵和採集為生。(網上圖片)

人類最初不懂得耕作,主要靠狩獵和採集為生。(網上圖片)

由於長江氣候潮濕,古代的稻米未必有幸能夠保存下來。圖為玉蟾岩遺址的炭化稻米。(網上圖片)

由於長江氣候潮濕,古代的稻米未必有幸能夠保存下來。圖為玉蟾岩遺址的炭化稻米。(網上圖片)

稻米至今仍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網上圖片)

稻米至今仍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網上圖片)

人類最初不懂得耕作,主要靠狩獵和採集為生。(網上圖片)

人類最初不懂得耕作,主要靠狩獵和採集為生。(網上圖片)

荷花山遺址的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表示,今次從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矽體,經分析後確認為野生稻葉片和稻殼。其中,在稻葉的扇形植矽體上,可以清晰地看見一種變化,那便是年代越近,它們的數量越多、尺寸越大、魚鱗狀紋飾越多。

這正好說明在該區生長的野生稻米,正在逐漸演變當中,而且是變得越來越像今天的水稻。她說,當時的古人已認識到野生稻可以食用充饑,並有意或無意地逐漸學會了採集、儲存它們,甚至開始耕種。這也標誌著人類社會開始由採集狩獵邁向農業社會。

由於長江氣候潮濕,古代的稻米未必有幸能夠保存下來。圖為玉蟾岩遺址的炭化稻米。(網上圖片)

由於長江氣候潮濕,古代的稻米未必有幸能夠保存下來。圖為玉蟾岩遺址的炭化稻米。(網上圖片)

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表示,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證實,稻米的馴化過程大約起源於距今1萬年的前後,地點就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他認為,古人最初耕種水稻可能只是為了提高植物的產量,以供給不斷增加的人口,而非為了改變植物的生物特性,但在不知不覺間開始了水稻的馴化過程。

在此之前,中國曾經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岩遺址、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遺址、浙江省浦江縣的上山遺址,都發現年代逾萬年的水稻遺存。但由於保存條件不好,僅在玉蟾岩和上山遺址發現過零星的炭化稻米。

稻米至今仍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網上圖片)

稻米至今仍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網上圖片)

水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要食物來源。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發展,是世界考古學界持續不衰的熱門課題。

往下看更多文章

吳謹言《延禧》原型葬在「地下佛堂」 央視節目揭密乾隆豪華陵墓

2024年09月16日 17:40 最後更新:18:23

內地女星吳謹言在成名作《延禧攻略》中飾演的魏瓔珞,其原型是乾隆皇帝的第3任皇后孝儀皇后魏佳氏,死後與乾隆同葬「地下佛堂」。

央視圖片

央視圖片

與乾隆同葬在裕陵

據內媒報道,內地女星吳謹言在成名作《延禧攻略》中,飾演有仇必報的「魏瓔珞」,其原型是乾隆皇帝的第3任皇后、嘉慶皇帝生母孝儀皇后魏佳氏。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魏佳氏死後與丈夫乾隆葬在裕陵,該陵地宮佈滿佛像、經文雕刻,猶如一座地下佛堂,和北魏景陵、明定陵、清崇陵,並列為內地目前少數開放的幾座皇帝陵地宮之一。

觀看影片

孝儀皇后形象常出現於現當代清宮劇中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1727年10月23日~1775年2月28日)是繼孝賢皇后富察氏、繼皇后那拉氏之後,乾隆皇帝的第3任皇后,不過她生前只被封為皇貴妃,直到她的兒子顒琰(嘉慶帝)1795年被封為皇太子後,她才被追封為皇后。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孝儀皇后死後與乾隆皇帝、孝賢皇后等人合葬裕陵,她的形象經常出現在當代清宮劇中,如內地女星吳謹言在《延禧宮略》中飾演的魏瓔珞、李純在《如懿傳》飾演的「衛嬿婉」等。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央視曾製片介紹乾隆豪華陵墓

央視2019年曾製播《開啟乾隆地宮》,介紹乾隆皇帝的裕陵,1975年時,由於該陵曾被盜掘過,具備開挖條件,相關單位決定清理發掘該陵。當時考古學家順著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掘時留下的盜洞進入地宮,隨即發現內部壁面佈滿大量梵、藏文經文、佛像,考古學家順利通過地宮3道石門,直到第4道門時發現打不開,經過檢查,發現是墓室積水,乾隆的棺槨浮起並擋住石門。之後歷經3年清理,陵墓於1978年對外開放。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地宮布滿逾3萬字經文猶如「地下佛堂」 

節目介紹,裕陵地宮為「九券四頂」,有4道石門,地宮中的壁面、頂部、石門上都有精美的經文、佛像雕刻,其中,經文以梵文和藏文刻寫,共有30111字。對於這些經文、圖案是如何雕刻,考古學家指出,在正式修建地宮前,工匠先修建1座倒置的地宮,按照尺寸堆砌磚塊並開始雕刻,等圖案都雕刻好,再寫上編號、拆除磚塊,並將它們帶進真地宮中安裝。

央視圖片

央視圖片

節目指出,裕陵修建於盛清時期,是清朝陵寢建築中登峰造極的工程,挖掘該陵無疑對清代陵寢規制、文化歷史、建築技藝的研究,開發出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