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人二戰投身國軍精銳 口述抗戰點滴:「大家預咗有去冇回」

歷史長河

港人二戰投身國軍精銳 口述抗戰點滴:「大家預咗有去冇回」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港人二戰投身國軍精銳 口述抗戰點滴:「大家預咗有去冇回」

2019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04月01日 12:01

李善樂:「我想讓後生一輩了解,長埋黃土為家園犧牲的,他們才是英雄。」

本專欄早前寫了一篇故事,講述抗戰時期國軍首支傘兵部隊「鴻翔部隊」,如何在抗戰後期透過降傘深入敵後腹地,短時間取得不可磨滅的佳績。事後專欄收到一名網友Sam Lee的來信,表示內文其中一張相片,有著他伯父的身影。他是一名土生生長的香港人,叫李善樂。抗戰時期,這名「香港仔」成功投考國軍傘兵部隊,並且隨軍作戰。

更多相片
這張於抗戰勝利後在廣東羅定的合影,李善樂戰後一直放在案頭直至去世,紅圈者為李善樂 (網上圖片)

李善樂:「我想讓後生一輩了解,長埋黃土為家園犧牲的,他們才是英雄。」

李善樂 (右) 在2015年,即抗戰勝利70周年時,在溫哥華接受侄女李婉華的訪問, 分享戰時點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網友Sam Lee告訴專欄:「這張八人合照,我伯父幾十年來一直放在案頭,直至去世。」可見李善樂如何重視這班戰時肝膽相照的兄弟。面對無數的生離死別,李善樂生前也許與不少老兵想法一樣,能夠在戰場倖存,回到家人身邊,為了去世兄弟好好活著,大概就是他的使命。每當後人聽聽他們當年辛酸苦淚,稱他們為英雄時,他們都不會自詡。因為他們認為,為家園壯烈犧牲,長埋著黃土的,才是英雄。

日佔時期香港邊境日軍哨站 (網上圖片)

需知道,國軍首支傘兵部隊,武器、裝備以及訓練,完全倚賴美軍。李善樂憑著甚麼擠身精英中的精英?為何會促成他投考傘兵部隊,完全與他的出生背景以及在香港淪陷時的街頭經歷有關:「當時我還小,與媽媽經過高陞戲院日軍站崗時,我沒有鞠躬,當時有一名日兵在沙包中跳出來,用有刺刀的步槍作衝刺狀恐嚇我,當時我媽媽嚇倒了,而我內心已經有套想法,就是這個仇恨一定要報。」

穿著傘兵裝備的李善樂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於1926年出生在香港一個頗顯赫的大家庭,父親是太平紳士,與港督關係甚好。他一輩包括他在內,共有22位兄弟姊妹,他是排行第九的兒子。據李善樂指,包括他在內,大多數哥哥都在皇仁書院讀書。接受英式教育的他,卻了解英國人當時對華人的歧視心理,更在他的姐姐的親人以及新聞紙,了解到中國自晚清以來所受的劫難。

傘兵受訓過程 (網上圖片)

「香港淪陷了一段時間,全港停學,七家組就為了我們的學業及逃避『日本掌握』,帶我們到桂林繼續升學。我的七哥哥皇仁畢業,英文及體質都好,去投考空軍了。」李善樂在桂林中正中學畢業,便投考桂林軍校第六分校,成為第21期的學員。

李善樂接受定點降落訓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根據美國計劃,訓練這批華人精銳,未來將會深入沿岸腹地作戰,為中美聯軍的地面部隊鋪路。李善樂軍校未畢業,便快快投考位於昆明西南聯大的傘兵訓練學校。憑著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及流利英語,他在全國4、5000人中脫穎而出,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成為第一批傘兵部隊,被編入「陸軍突擊總隊」第一隊。

「陸軍突擊總隊」第一隊全體官兵,在抗戰勝利後合影 (網上圖片)

李善樂最終如願以償,以「中國首批傘兵精銳」的身份為祖國效力。據李善樂事後了解,投身傘兵隊的還有不少「香港仔」,都是名校出身:喇沙、皇仁、英皇,也有香港大學的學生。一班全國召集的精英,憑著學識,由美國富有戰場經驗的美國82空降師的軍官,短時間密集式學習使用降傘、軍備、炸藥,還有戰術運用、求生等技能,學有所成後,與82空降師組合小隊作戰,在抗戰後期發揮重要作用。

在李善樂的軍旅當中,最難忘的就是「空降機場突襲戰機」任務:「部分戰員都降在即將起飛的戰機上了,戰機急急起飛想擺脫。」「當時我們所有人,完全沒有想過『危險』,深入敵陣,我們都有『有去冇回』的準備。」李善樂作戰憶述驚險,下回再續。

這張於抗戰勝利後在廣東羅定的合影,李善樂戰後一直放在案頭直至去世,紅圈者為李善樂 (網上圖片)

這張於抗戰勝利後在廣東羅定的合影,李善樂戰後一直放在案頭直至去世,紅圈者為李善樂 (網上圖片)

網友Sam Lee告訴專欄:「這張八人合照,我伯父幾十年來一直放在案頭,直至去世。」可見李善樂如何重視這班戰時肝膽相照的兄弟。面對無數的生離死別,李善樂生前也許與不少老兵想法一樣,能夠在戰場倖存,回到家人身邊,為了去世兄弟好好活著,大概就是他的使命。每當後人聽聽他們當年辛酸苦淚,稱他們為英雄時,他們都不會自詡。因為他們認為,為家園壯烈犧牲,長埋著黃土的,才是英雄。

一班老兵掛念著的,必然是一班出生入死的兄弟。李善樂如何對待合照,所反映的心情必定是這樣。網友Sam Lee表示,李善樂三年前在溫哥華與世長辭,到天國與一班兄弟重聚了。幸好,他生前接受他的侄女、影星李婉華在加拿大中文電台的訪問,透過訪問內容,配合網友Sam Lee的憶述,了解更多李善樂在傘兵部隊訓練點滴以及與戰友感人至深的難忘回憶。專欄將會分開數篇,全面講述李善樂口述戰史。

李善樂 (右) 在2015年,即抗戰勝利70周年時,在溫哥華接受侄女李婉華的訪問, 分享戰時點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 (右) 在2015年,即抗戰勝利70周年時,在溫哥華接受侄女李婉華的訪問, 分享戰時點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需知道,國軍首支傘兵部隊,武器、裝備以及訓練,完全倚賴美軍。李善樂憑著甚麼擠身精英中的精英?為何會促成他投考傘兵部隊,完全與他的出生背景以及在香港淪陷時的街頭經歷有關:「當時我還小,與媽媽經過高陞戲院日軍站崗時,我沒有鞠躬,當時有一名日兵在沙包中跳出來,用有刺刀的步槍作衝刺狀恐嚇我,當時我媽媽嚇倒了,而我內心已經有套想法,就是這個仇恨一定要報。」

日佔時期香港邊境日軍哨站 (網上圖片)

日佔時期香港邊境日軍哨站 (網上圖片)

李善樂於1926年出生在香港一個頗顯赫的大家庭,父親是太平紳士,與港督關係甚好。他一輩包括他在內,共有22位兄弟姊妹,他是排行第九的兒子。據李善樂指,包括他在內,大多數哥哥都在皇仁書院讀書。接受英式教育的他,卻了解英國人當時對華人的歧視心理,更在他的姐姐的親人以及新聞紙,了解到中國自晚清以來所受的劫難。

及至日本於1930年代步步進逼中國東北,發動侵略,令李善樂成長期間有一套根深柢固的想法:「他朝有日學有所成,必然會報國,為祖國做一些事。」李善樂說,當時與他年紀相若的年輕一代,多數都有相似想法。李善樂亦憑著家庭背景及優秀教育,學懂操流利英語,配合較健康的體格,成功躋身國軍精銳傘兵行列。

穿著傘兵裝備的李善樂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穿著傘兵裝備的李善樂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香港淪陷了一段時間,全港停學,七家組就為了我們的學業及逃避『日本掌握』,帶我們到桂林繼續升學。我的七哥哥皇仁畢業,英文及體質都好,去投考空軍了。」李善樂在桂林中正中學畢業,便投考桂林軍校第六分校,成為第21期的學員。

「當時,美國已經向日本宣戰,在中國戰場上與中國同一戰線。」李善樂在軍校期間,遇上全國招募傘兵「鴻翔部隊」。當時普遍軍人多為農民,而招募條件甚高:不僅要懂英文,也要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可想,美國要招募訓練出來作戰的,一定是要高質:「當時,中國的裝備武器及訓練都很落後,他們美國想親自訓練一批傘兵,成為全國精銳中的精銳,在敵後作戰。」

傘兵受訓過程 (網上圖片)

傘兵受訓過程 (網上圖片)

根據美國計劃,訓練這批華人精銳,未來將會深入沿岸腹地作戰,為中美聯軍的地面部隊鋪路。李善樂軍校未畢業,便快快投考位於昆明西南聯大的傘兵訓練學校。憑著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及流利英語,他在全國4、5000人中脫穎而出,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成為第一批傘兵部隊,被編入「陸軍突擊總隊」第一隊。

李善樂接受定點降落訓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接受定點降落訓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最終如願以償,以「中國首批傘兵精銳」的身份為祖國效力。據李善樂事後了解,投身傘兵隊的還有不少「香港仔」,都是名校出身:喇沙、皇仁、英皇,也有香港大學的學生。一班全國召集的精英,憑著學識,由美國富有戰場經驗的美國82空降師的軍官,短時間密集式學習使用降傘、軍備、炸藥,還有戰術運用、求生等技能,學有所成後,與82空降師組合小隊作戰,在抗戰後期發揮重要作用。

「陸軍突擊總隊」第一隊全體官兵,在抗戰勝利後合影 (網上圖片)

「陸軍突擊總隊」第一隊全體官兵,在抗戰勝利後合影 (網上圖片)

在李善樂的軍旅當中,最難忘的就是「空降機場突襲戰機」任務:「部分戰員都降在即將起飛的戰機上了,戰機急急起飛想擺脫。」「當時我們所有人,完全沒有想過『危險』,深入敵陣,我們都有『有去冇回』的準備。」李善樂作戰憶述驚險,下回再續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從鄉約書院到紅色遺址 粵桂山區上的菁莪書院

2024年05月10日 10:00

廣東省擁有豐富的中國近代史旅遊資源,如位於羅定的菁莪書院。該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是清末教育董事會性質的會所,俗稱羅定印金局,是廣東省為數不多的鄉約書院。菁莪書院的另一價值是紅色遺址。1926年,羅定縣農民協會在菁莪書院對收繳的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羅定位於廣東的西南部,是粵桂邊界上一個山區,歷來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李芳春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23日,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在隨後的5月1日,廣東省召開了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李芳春出席了大會。會後,按照會議精神,李芳春在羅定縣城召開了減租減息群眾大會,羅定縣農民協會收繳了大量地主的田契,在菁莪書院進行了公開銷毀。此舉,充分顯示了農民協會的力量,大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反封建鬥爭的信心。

在這裡不得不提及的是吹響羅定革命號角的第一人——革命先烈李芳春。他出生在羅定黎少鎮的一個偏僻小山村,當時羅定地區流傳著一首名為《窮到極》的血淚歌謠——「無可奈何少兩文,粥水清清照見人。筷子挑挑無粒米,眯埋雙眼囫圇吞。」這是羅定人常年只能吃稀粥度日的悲慘寫照。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然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李芳春也一樣。1923年在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求學的時候,李芳春就經常參加各種進步活動,幸運地結識了廣東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同志,並與其保持著密切交往,從中得到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暑假,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有利形勢的推動下,已是共產黨員的李芳春,懷著無限的熱情和鬥志回到家鄉羅定,深入各村農戶宣傳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種。

李芳春在《敬告羅定農民界同胞書》中號召:「要翻身求解放,廣大的貧苦農民必須聯合起來,建立自己的農民協會,才能推翻壓在我們頭上的三座大山!」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革命熱潮空前高漲,羅定革命第一把火就此點燃。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修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用於資助赴省、上京應試的考生,最初稱為羅定州印子金局,是教育董事會的會所。有別於書院式書院、合族式書院,菁莪書院是為了表彰地方德義鄉賢、培育地方優秀學子的鄉約書院,兼具祭祀場所及教育基金會的功能。「菁莪」一詞,是先秦詩歌總集《詩經》中《小雅•菁菁者莪》一篇的簡稱,「菁」和「莪」都是指生長茂盛的草木植物。《詩序》釋曰:「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菁莪」在古代有育才之義,「菁莪書院」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935平方米, 為三進合院式佈局,有門亭、門樓、香亭、後堂及廂房等,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門額由清代進士劉宗標書寫,書院原來還懸掛有清代狀元王仁堪、劉春霖等人親筆手書的牌匾,不過今已散佚。建國後,書院曾作糧倉和學生宿舍用。菁莪書院是廣東省僅存的鄉約書院之一。2015年,羅定市相關部門對書院採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對書院進行全面的修葺。現舊址整體結構保存完整,保存狀況好。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