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二戰港人入伍精銳口述 作戰空降敵機 想飛走極驚險

歷史長河

二戰港人入伍精銳口述 作戰空降敵機 想飛走極驚險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二戰港人入伍精銳口述 作戰空降敵機 想飛走極驚險

2019年04月01日 10:00 最後更新:12:00

李善樂憶述「雷霆傘兵」式戰鬥經歷,內容足以拍一套電視劇或電影。

一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抗戰時期到了內地,遇上美國全國招募精英,投身完成傘兵訓練,深入日軍腹地作戰,他叫李善樂。出生於1926年的他,在位於昆明西南聯大的傘兵學校,由美國軍官密集訓練後,成為了第一批畢業生,編入「陸軍突擊總隊」第一隊。

更多相片
李善樂(左)與戰友合影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憶述「雷霆傘兵」式戰鬥經歷,內容足以拍一套電視劇或電影。

這張於抗戰勝利後在廣東羅定的合影,李善樂戰後一直放在案頭直至去世,紅圈者為李善樂 (網上圖片)

李善樂戰後回到香港,再到加拿大定居。據他的後人Sam Lee向本專欄透露,李善樂的檯面,一直放著一張戰後八人紀念合照,直至三年前去世。2015年,即李善樂去世前的一年,適逢抗戰勝利70周年,操得一口流利港式廣東話的李善樂,接受他的侄女李婉華在溫哥華的加拿大中文電台專訪,大談他參軍的點滴。(為免篇幅過長,專欄分為三回敘述,現為第二回,前回為港人二戰投身國軍精銳 口述抗戰點滴:「大家預咗有去冇回」,請按此。)

傘兵訓練過程 (網上圖片)

李善樂投考前其實正在就讀桂林軍校,為何貿協「轉軚」?他解釋:「我打仗報國心切,軍校要讀四年,四年後都不知是個甚麼的世界。」於是他毅然投考傘兵學校。

降傘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畢竟美軍投放不少時間及資源,相當重視學員生命。他們裝備精良,訓練雖密集但充足,也很艱辛,畢竟這是未來執行任務及保命回歸的關鍵:「為何美軍要挑選精英來訓練?因為單靠愛國之心及勇武絕不能成事。作為傘兵的一份子,要有學識,要有克服任何困難,甚至要單獨作戰能力來完成任務。」

運輸機配合降傘演練 (網上圖片)

傘兵的作戰模式是深入敵陣,他們每次都在雲南昆明出發,空降廣東一帶敵後作戰:「敵後腹地是我軍步兵不能到的地方,我們多時夜晚跳傘,著陸地點未必是平地,可能是水域、叢林。解決降落問題後,如何集結分散的隊員?每次任務繁重,人生路不熟,如何快速隱蔽地找到目標?以炸橋為例,要用藥多少?炸哪部分?這些都要快速深思熟慮及鍛練。完成任務後,更加重要是如何自保,返回基地歸隊。」就要從敵後避開敵人耳目,由廣東回到昆明,漫漫長路,不難了解為何美軍專物色有識之年輕人。

1944年部署在成都的B-29轟炸機隊 (網上圖片)

李善樂在1945年接受第一次任務就是空降廣東開平:「主要協助美軍反攻。」整個過程李善樂並沒有憶述太多,反而第二次空降丹竹機場的任務,李善樂談起就轉為雀躍,因為這一次打擊任務,是要破壞日軍戰機,對中國及美國軍隊相當重要。

日本「二式單座戰鬥機」(網上圖片)

根據美國文獻記錄,再反複核實李善樂的說法,美軍遇到的應是日軍駐守廣東的「二式單座戰鬥機」或「三式戰鬥機」,克制美國超級堡壘轟炸機隊。美軍起初誤以為它們是德國的Bf-109。

傘兵空降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李善樂憶述,按照當時美軍的計劃,當偵察到日軍戰機隊降落機場加油時,傘兵部隊就要立即出動,火速完成任務:「當時我們有好幾隊傘兵,分更24小時當值,一遇到警報就即刻起飛。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毀掉這批戰機。」「第一次衡陽的軍隊收到線報,指有一隊不明飛機突然降落加油,幾百人立刻出動,佔領機場,可惜日軍戰機隊已起飛十分鐘。」

李善樂 (右) 在2015年,即抗戰70周年時,在溫哥華接受侄女李婉華的訪問,分享戰時點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這樣會不會覺得危險?」李婉華在節目中問李善樂,李善樂卻回應得淡淡然:「我們都一定沒有這樣想,因為我們沒有想太多,都預了『有去冇回』。」李善樂在節目中,並沒有交代這次殲滅日機任務成功與否,但這批傘兵部隊一直執行針對日軍的艱鉅任務,直至他們投降。據李善樂指出,當時全球公認,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傘兵部隊,死亡率達七成,包括國軍傘兵:「所以每逢作戰之前,美國佬都會要我們簽『自願表』。」他們一班兄弟已有一套不明文的規定,就是要和平後,為陣亡的兄弟找回家人,告訴家人其英勇表現。

此外,還有一項不明文的規定,李善樂欲言又止,有點支支吾吾。就是執行任務期間,當有隊員受重傷,為了不拖團隊後腿,通常兄弟都要勇敢地「操刀」,以免落入敵軍手中成為俘虜。面對戰死兄弟,怎樣與他們的家人說呢?「有不少兄弟戰死沙場,戰爭始束後,面對他們的家人,都相當難受。」更有一些陣亡兄弟,李善樂找不到他們的家人,成為了他一生遺憾。下回再續。

李善樂(左)與戰友合影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左)與戰友合影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戰後回到香港,再到加拿大定居。據他的後人Sam Lee向本專欄透露,李善樂的檯面,一直放著一張戰後八人紀念合照,直至三年前去世。2015年,即李善樂去世前的一年,適逢抗戰勝利70周年,操得一口流利港式廣東話的李善樂,接受他的侄女李婉華在溫哥華的加拿大中文電台專訪,大談他參軍的點滴。(為免篇幅過長,專欄分為三回敘述,現為第二回,前回為港人二戰投身國軍精銳 口述抗戰點滴:「大家預咗有去冇回」,請按此。

訪問期間,李婉華形容李善樂面色紅潤、中氣十足。而聽者也覺得他聲如洪鐘,對答如流,思路清晰,也不時糾正李婉華,可想而知他年輕時的身體質素必然厲害,配合他大家族出身及接受英式教育的優秀條件,讓他能夠在全國眾多精英中突圍而出,成功投考美軍位於昆明西南聯大的傘兵學校,更在4-5000名學員的成績中,躋身第二名畢業。

這張於抗戰勝利後在廣東羅定的合影,李善樂戰後一直放在案頭直至去世,紅圈者為李善樂 (網上圖片)

這張於抗戰勝利後在廣東羅定的合影,李善樂戰後一直放在案頭直至去世,紅圈者為李善樂 (網上圖片)

李善樂投考前其實正在就讀桂林軍校,為何貿協「轉軚」?他解釋:「我打仗報國心切,軍校要讀四年,四年後都不知是個甚麼的世界。」於是他毅然投考傘兵學校。

李善樂獲編入第一隊,接受第一次任務在1945年6月至7月,當年他才19歲。此前,他接受連串密集訓練:「美國佬原本想我們出國訓練,但因為人數太多,資源有限負擔不了,就在昆明北郊崗頭村成立傘兵學校。」

李善樂說,傘兵訓練程序主要分三部分:武器學校、戰術學校及跳傘學校。坦言當時中國資源相當缺乏,訓練全程由美國軍官操刀:「連降傘是甚麼,如何操作也不知道,當時一把降傘製作成本都要一千美金!」這是為什麼成功投考的人,大多數都要懂英文。

傘兵訓練過程 (網上圖片)

傘兵訓練過程 (網上圖片)

畢竟美軍投放不少時間及資源,相當重視學員生命。他們裝備精良,訓練雖密集但充足,也很艱辛,畢竟這是未來執行任務及保命回歸的關鍵:「為何美軍要挑選精英來訓練?因為單靠愛國之心及勇武絕不能成事。作為傘兵的一份子,要有學識,要有克服任何困難,甚至要單獨作戰能力來完成任務。」

降傘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降傘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傘兵的作戰模式是深入敵陣,他們每次都在雲南昆明出發,空降廣東一帶敵後作戰:「敵後腹地是我軍步兵不能到的地方,我們多時夜晚跳傘,著陸地點未必是平地,可能是水域、叢林。解決降落問題後,如何集結分散的隊員?每次任務繁重,人生路不熟,如何快速隱蔽地找到目標?以炸橋為例,要用藥多少?炸哪部分?這些都要快速深思熟慮及鍛練。完成任務後,更加重要是如何自保,返回基地歸隊。」就要從敵後避開敵人耳目,由廣東回到昆明,漫漫長路,不難了解為何美軍專物色有識之年輕人。

運輸機配合降傘演練 (網上圖片)

運輸機配合降傘演練 (網上圖片)

李善樂在1945年接受第一次任務就是空降廣東開平:「主要協助美軍反攻。」整個過程李善樂並沒有憶述太多,反而第二次空降丹竹機場的任務,李善樂談起就轉為雀躍,因為這一次打擊任務,是要破壞日軍戰機,對中國及美國軍隊相當重要。

李善樂進一步解釋,這與當時美國轟炸日軍有關:「當時美國的B-52轟炸機(編按:李善樂說的應該是B-29超級堡壘轟炸機,並非B-52),都會在成都起飛轟炸日軍,由於它飛行高度達三萬五千呎,日本普遍戰鬥機都無法截擊,基本上如入無人之境。怎料有段日子,美國轟炸機一架一架被轟掉,美軍才發現日本從納粹德國引入新式戰機,每天他們都打下兩三架正在飛行的B-52(B-29),不得了,所以美軍要找辦法,尋找戰機,殲滅它們。」

1944年部署在成都的B-29轟炸機隊 (網上圖片)

1944年部署在成都的B-29轟炸機隊 (網上圖片)

根據美國文獻記錄,再反複核實李善樂的說法,美軍遇到的應是日軍駐守廣東的「二式單座戰鬥機」或「三式戰鬥機」,克制美國超級堡壘轟炸機隊。美軍起初誤以為它們是德國的Bf-109。

日本「二式單座戰鬥機」(網上圖片)

日本「二式單座戰鬥機」(網上圖片)

李善樂憶述,按照當時美軍的計劃,當偵察到日軍戰機隊降落機場加油時,傘兵部隊就要立即出動,火速完成任務:「當時我們有好幾隊傘兵,分更24小時當值,一遇到警報就即刻起飛。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毀掉這批戰機。」「第一次衡陽的軍隊收到線報,指有一隊不明飛機突然降落加油,幾百人立刻出動,佔領機場,可惜日軍戰機隊已起飛十分鐘。」

之後一次傘兵突擊隊降落丹竹機場,最終成功毀滅戰機:「我們傘兵抵達丹竹機場上空,與日軍戰機『撞到正一正』,他們正準備起飛。一批傘兵急急空降,有些兄弟降到敵機上面,飛機還想飛走脫險!」

傘兵空降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傘兵空降演練過程 (網上圖片)

「這樣會不會覺得危險?」李婉華在節目中問李善樂,李善樂卻回應得淡淡然:「我們都一定沒有這樣想,因為我們沒有想太多,都預了『有去冇回』。」李善樂在節目中,並沒有交代這次殲滅日機任務成功與否,但這批傘兵部隊一直執行針對日軍的艱鉅任務,直至他們投降。據李善樂指出,當時全球公認,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傘兵部隊,死亡率達七成,包括國軍傘兵:「所以每逢作戰之前,美國佬都會要我們簽『自願表』。」他們一班兄弟已有一套不明文的規定,就是要和平後,為陣亡的兄弟找回家人,告訴家人其英勇表現。

李善樂 (右) 在2015年,即抗戰70周年時,在溫哥華接受侄女李婉華的訪問,分享戰時點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李善樂 (右) 在2015年,即抗戰70周年時,在溫哥華接受侄女李婉華的訪問,分享戰時點滴 (加拿大中文電台圖片)

此外,還有一項不明文的規定,李善樂欲言又止,有點支支吾吾。就是執行任務期間,當有隊員受重傷,為了不拖團隊後腿,通常兄弟都要勇敢地「操刀」,以免落入敵軍手中成為俘虜。面對戰死兄弟,怎樣與他們的家人說呢?「有不少兄弟戰死沙場,戰爭始束後,面對他們的家人,都相當難受。」更有一些陣亡兄弟,李善樂找不到他們的家人,成為了他一生遺憾。下回再續。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