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姜維降魏被指叛臣賊子 東晉武將發現密信還他清白

歷史長河

姜維降魏被指叛臣賊子 東晉武將發現密信還他清白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姜維降魏被指叛臣賊子 東晉武將發現密信還他清白

2019年09月16日 10:00

可惜的是蜀國投降,不是只是一個人能阻。

三國是歷史上一段大亂世,又因小說為《三國演義》讓我們記得這時期的厲害人物。魏蜀吳三國不斷征戰,大家都想一統天下,而三國中以蜀漢實力最弱。但是蜀漢出現了厲害人物諸葛亮,治理內政厲害,在劉備建立蜀漢時發揮重要作用。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可惜的是蜀國投降,不是只是一個人能阻。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作為蜀國大功臣,諸葛亮生前身後都有極高名譽,加上後世文臣作為輿論控制者,對諸葛亮都有本質的認同。及至後期的《演義》,更將諸葛亮塑造到出神入化。然而,他的高徒姜維則不同,對於他的爭議一直以來南轅北轍。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不過反對派激憤得多了,東晉史學家孫盛說姜維「不忠、不孝、不節、不義、不智、不勇」,《三國志》陳壽更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那麼,真實的姜維究竟屬哪一種人,一封信揭開真相。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蜀中大臣大多反對姜維北伐,得到劉禪信任的宦官黃皓也操弄權柄。姜維及後殺黃皓不成,只能到沓中屯田避禍。待到司馬昭五道伐蜀時,姜維為了擺脫牽制自己的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鐘會大軍,但鄧艾卻從陰平偷襲成都,在劉禪投降後,他敕令姜維向魏軍投降。姜維投降鐘會,將鐘會等武將帶入蜀地,這時,姜維被指他為叛臣賊子,心向魏國。

蜀國這一宮廷密檔,僅僅23個字證實姜維是詐降,望後主劉禪明白他並非真心投降,並能委屈隱忍數日。據《蜀志·姜維傳》注引《晉陽秋》載:「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事實上姜維生前最後還策劃千古奇謀,打算利用鐘會反叛曹魏,恢復漢室。但是,實情與司馬昭預料一樣:「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心膽已破故也。若蜀以破,遺民震恐,不足與國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若作惡,只自滅族耳。」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作為蜀國大功臣,諸葛亮生前身後都有極高名譽,加上後世文臣作為輿論控制者,對諸葛亮都有本質的認同。及至後期的《演義》,更將諸葛亮塑造到出神入化。然而,他的高徒姜維則不同,對於他的爭議一直以來南轅北轍。

專記載東漢至東晉名流及軼文趣事的《世說新語》說,姜維「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同僚郤正更讚揚他「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再加上在羅貫中《演義》筆觸中,姜維繼承孔明遺志,獨撐風雨飄搖中的「殘蜀」,實屬悲壯。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不過反對派激憤得多了,東晉史學家孫盛說姜維「不忠、不孝、不節、不義、不智、不勇」,《三國志》陳壽更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那麼,真實的姜維究竟屬哪一種人,一封信揭開真相。

姜維原是天水冀縣人,父親犧牲於漢胡戰事,因此姜維得以做官。姜維出生時,官渡之戰才剛結束,曹操便逐漸擁有中原。當時姜維及其家人,名義上屬於漢朝,而在曹魏取代漢朝後,姜維等人便成為了魏邊臣,鎮守天水一帶。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卻被懷疑有異心,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姜維在蜀漢中嶄露頭角,只不過姜維原是魏人,即使有孔明極力保薦,但不能立即委以重任,而在朝中政治排名,姜維一直位於蔣琬、費禕之後。等到費禕死後,姜維便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北伐,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以及郭淮等人多次交手,互有勝負。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蜀中大臣大多反對姜維北伐,得到劉禪信任的宦官黃皓也操弄權柄。姜維及後殺黃皓不成,只能到沓中屯田避禍。待到司馬昭五道伐蜀時,姜維為了擺脫牽制自己的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鐘會大軍,但鄧艾卻從陰平偷襲成都,在劉禪投降後,他敕令姜維向魏軍投降。姜維投降鐘會,將鐘會等武將帶入蜀地,這時,姜維被指他為叛臣賊子,心向魏國。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在姜維死後的第82年,發現了答案。

公元346年,東晉桓溫起兵,攻入成都收復蜀地。桓溫幕僚將軍孫盛,在蜀漢的故宮中發現一份密檔,是姜維寫給劉禪的一封密信。據《華陽國志》載,密信上面只有23個字:「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蜀國這一宮廷密檔,僅僅23個字證實姜維是詐降,望後主劉禪明白他並非真心投降,並能委屈隱忍數日。據《蜀志·姜維傳》注引《晉陽秋》載:「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事實上姜維生前最後還策劃千古奇謀,打算利用鐘會反叛曹魏,恢復漢室。但是,實情與司馬昭預料一樣:「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心膽已破故也。若蜀以破,遺民震恐,不足與國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若作惡,只自滅族耳。」

姜維作為蜀國大將,堪稱「諸葛亮第二」,不可能沒有洞察到蜀國軍民人心,但是他復國心切,無其他路可走,只能兵行險著。因此,姜維可說是「挽瀾之孤臣」。最終,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時年六十二歲。

往下看更多文章

牧童談治國 只要去除「害群之馬」

2024年04月29日 20:00

「害群之馬」是很常見的成語,意思也簡單直接,但大家能說出它的出處嗎?「害群之馬」出自《莊子•雜篇•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有一次,黃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見賢人大隗。黃帝一行人來到襄城原野時,迷失了方向。這時,黃帝一行人遇到一個放馬的孩子,他們就問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嗎?」孩子說:「當然知道了。」黃帝說:「那麼你知道大隗住在哪裡嗎?」 孩子說:「知道。」

一群馬 (網上圖片)

一群馬 (網上圖片)

黃帝說:「你這孩子真讓人吃驚,你不但知道具茨山的位置,還知道大隗住在哪裡。那麼我問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說:「治理天下,就像你們在野外遊走一樣,只管前行,不要把政事搞得太複雜。我前幾年在塵世間遊歷,常患頭昏眼花的毛病。有一位長者教導我說:你要乘著陽光之車,在襄城的原野上遨遊,忘掉塵世上的一切。現在我的毛病已經好了,我又要開始在茫茫塵世之外暢遊。治理天下也應當像這樣,我想用不著我來說甚麼。」

牧童 (網上圖片)

牧童 (網上圖片)

黃帝說:「治理天下,確實不是你的事情,可是儘管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究竟怎樣能治理好天下?」牧童不肯回答,黃帝又問,牧童只好說:「治理天下,就像我放馬一樣,只要能祛除妨害馬兒自然成長、繁衍的東西就足夠了。」黃帝大受啟發,稱牧童為天師,再三拜謝牧童,方才離開。

牧童 (網上圖片)

牧童 (網上圖片)

害群之馬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群體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人群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管理者是否懂得害群之馬的危害,並且在日常中加以抑制,直接關係到群體的生死存亡。成語告訴人們,對於有損國家、集體、人民利益的團體或個人,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以免給國家、集體人民造成更大的損失。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