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俄談了20年的巨大項目開通 雙方作重大退讓 影響世界格局

博客文章

中俄談了20年的巨大項目開通 雙方作重大退讓 影響世界格局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俄談了20年的巨大項目開通 雙方作重大退讓 影響世界格局

2019年12月06日 12:59 最後更新:14:45

前幾天有一單重大新聞,香港全無關注,這單新聞可以改變世界局勢。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俄羅斯總統普京索契,通過視頻通話,共同見證一條貫穿中俄的天然氣管道投產通氣。這是一個超級項目,兩國元首還把這條管道稱為「拳頭專案」。

12月2日,中俄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投產通氣。新華社

12月2日,中俄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投產通氣。新華社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俠客島介紹了項目的背景。這個名為「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專案,俄羅斯給這個項目的冠名很霸氣:「西伯利亞力量」(Power of Siberia)。由俄羅斯搭起天然氣管道,經西伯利亞直通中國。這條超級管道建成後,俄羅斯天然氣不用只靠歐洲市場,而中國也獲得穩定的潔淨能源。

「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在俄國境內的狀況。

「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在俄國境內的狀況。

中俄兩國光談判就花了20年,直到2012年習主席上台後,在2014年和普京簽署了項目合作書;之後,修建又用了幾年,到今天才投產。

「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的行走路線(圖中黃線),進入中國的首個地點是黑龍江省黑河市。而俄國境內仍有其他管道還在修建當中(灰色虛線),將接入俄國的天然氣輸氣網(藍線)。

「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的行走路線(圖中黃線),進入中國的首個地點是黑龍江省黑河市。而俄國境內仍有其他管道還在修建當中(灰色虛線),將接入俄國的天然氣輸氣網(藍線)。

這還沒完,這條管道還得在中國境內繼續修,連成網絡,輸送給包括東三省、京津冀、長三角等更多地區。

全面投產後,這條管道2020年輸氣量就達到50億立方米,然後將提升至每年380億立方米,合同簽了30年,也就是將會輸送1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天量。

中國需要俄國的天然氣。中國人口多,發展快,能源跟國家戰略息息相關。開車要石油,取暖做飯要用氣,工業生產就更不必提。

這些年,中國能源進口的力度越來越高。去年是一個關鍵年份——中石油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就在2018年,中國同時摘下兩個「全球最大」: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此前是日本)。


石油進口這個大家相對聽得多,2017年中國就已經是全球最大進口國,2018年對外依存度是69.8%,一年進口4.4億噸,同比增長11%;至於天然氣則增長更快,去年增長超過31%,進口1254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增至45.3%。

之前,中國一些地區還鬧過幾次氣荒。可見需求端增長很快,供應端跟不上,一些地方煤改氣力度大但是供不上,很多人受凍了。

目前,中國進口天然氣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走管道,二是走海上(運輸液化氣,也就是LNG)。四個方向:西北,管道運輸中亞國家入口的天然氣;西南,緬甸氣;海上,外國以LNG輸氣;東北,就是這次的中俄東線管道。

能源對外依存度逐步升高,拓寬來源、使之多元化,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從安全上都是必然之舉。

此次中俄管道的北段工程率先投產,東北管網系統首先實現與俄境內管道的接通,也就意味著中國之前規劃的“四大能源戰略通道”(西北、西南、海上、東北),完成了最後一塊拼圖。

俄羅斯天然氣需要中國的市場。這個項目叫西伯利亞力量,從這個名字也能看出,他們希望通過該項目拉動資源豐富、但氣候惡劣的西伯利亞地區發展,從而穩固其遠東地區。

畢竟,遠東在俄羅斯全邦面積占比達到41%,人口卻只有5.6%,其安全穩定和發展,也是歷屆俄羅斯政府的擔憂之一。過去五年,俄羅斯政府在該地區發佈了180多項法律,其遠東開發公司簽署了1200多項協議,但因為種種原因,成效不大。

於是,俄羅斯把目光轉向中國這個世界經濟「發動機」,借開通天然氣管道項目,拉動西伯利亞地區經濟。成為最好的選擇。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建設總投資300億美元(中方投資佔三分之一),供氣合同為期30年,目標是到2024年,讓兩國雙邊貿易額翻一番,到2000億美元。


看完俠客島的報道,應知道「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對雙方都非常重要,但談了20年,主要是談不攏是價錢。

不過習主席上台後,整個項目加快了,特別是最近兩年國際格局改變,美國既啟動貿易戰打壓中國,又在歐洲針對俄國對德國輸氣的北溪天然氣項目,兩國都有更大意願,在價錢上各行一步,快速啟動中俄的天然氣管道項目。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本身,就是中俄兩國政治互信加深的表現。俄羅斯允許中國投資「西伯利亞力量」,說明俄羅斯相當程度上放下了與中國合作開發遠東地區的戒心。在遠東地區的合作,也會讓中俄形成「守望相助」的戰略態勢。

俄羅斯是能源出口大國,在外交層面,俄羅斯也曾將能源供應作為影響歐洲國家的工具之一。但自從美國開採頁岩氣技術成熟、一躍成為天然氣供應大國之後,俄羅斯天然氣也喪失了在歐洲市場的主導地位。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韓國今次不「偷」改明搶? 作家稱漢字由韓國人創造

2024年03月19日 12:33 最後更新:12:40

韓國人又出謬論。作家金振明聲稱,韓國人長久以來存在「歷史誤區」,其實漢字是由韓國人創造。

尹錫悅競選演講時,曾以漢字條幅「必生則死,必死則生」,表明勇氣和决心。

尹錫悅競選演講時,曾以漢字條幅「必生則死,必死則生」,表明勇氣和决心。

當地時間2月1日,韓國電視節目「big question」在YouTube上傳了一段約20分鐘的影片。

視頻中,韓國作家金振明「教導」韓國人要學習「正確的歷史」。他說,韓國人對歷史的誤解多達300萬個案例,而其中最被廣泛誤解的便是漢字的起源。他聲稱,這是由於歷史上的朝鮮曾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漢字起源於中國,從而很難想像漢字實際上是源自韓國的。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金振明稱,從中國的角度看,因為漢朝是當時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所以以該朝代的名稱來命名文字,稱之為「漢字」。他還「惋惜」,韓國的「漢江」「大漢門」等名稱都是受到了作為中國附屬國影響的結果。

緊接著,金振明又「誇誇其談」,說出了他所謂的理解:

「但其實漢字不是中國創造的,是我們(韓國)人民創造的文字……而且『漢字』應該稱為『殷字』,因為漢字實際是在殷商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殷商(商朝)並不是中國的國家,是東夷族創建的。現在留下的東夷族就只有韓國人和日本人,所以實際上,漢字是由我們的祖先東夷族創造的。」他還稱,「不瞭解歷史就意味著一個國家不可能成為『高級國家』,人類也不可能成為『高級人類』。」

這個節目在YouTube上目前已經獲得了95萬播放量。然而,金振明的這番言論却遭到了本國網民「拆台」,有網民表示,「我忍著看完了(這個視頻),感覺像是什麽『創造科學』的邏輯,看得我非常尷尬」。

還有人稱,「為什麽你還要覬覦漢字呢,韓語的發音很適合韓國人語言表達(方式),這就足够了。」 「金振明(他)到底還是瘋掉了。」 「那些自稱為歷史小說家的人(都有一個傾向),大部分都未經驗證就隨便胡說。」

妄稱所謂「韓國人祖先東夷族傳播漢字」的論調,在韓國早已有之。據韓國保守媒體NewDaily在2011年的報道,韓國「全國漢字教育促進總聯合會」創始人陳泰夏認為,漢族沒有創造漢字,漢朝時也沒有「漢字」這個名稱;漢字是韓國人的祖先東夷族在甲骨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

朝鮮半島歷史學一直分為兩個流派,一派認為朝鮮起源於殷商,即所謂的「箕子朝鮮」,另一派則更多宣傳民族主義,說朝鮮起源於檀君神話——這一派系目前是朝鮮共和國的主體史觀,而在韓國則在樸正熙時期被以「不科學與缺乏考古依據」被剔除出歷史教科書。但是,依靠這兩種史觀,朝鮮半島將自己的所謂民族史强行延長到了3000多年以前。

韓國作家的言論,顯然就是為韓國人的第一種箕子朝鮮的史觀進行背書——朝鮮源於殷商。但是問題在於,殷商人當年用的是甲骨文,但是朝鮮半島一沒有使用過甲骨文,二沒有挖掘出甲骨文文物,他的言論是站不住脚,經不起推敲的。

而且當年朝鮮是直接借鑒的中原王朝的漢字體系,李氏朝鮮王朝推廣自己的文字訓民正音時,遭遇了上層貴族與讀書人的强烈反對,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此乃舍中國自同於夷狄是所謂弃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

也就是說,放弃中文,而學所謂的韓文,是捨弃先進的中國文化,而把自己降低到夷狄愚昧的水平,是放弃名貴的蘇合香而自己使用低檔螳螂丸的愚蠢之舉。

現在韓國作家則偷換概念,將朝鮮半島古代借鑒學習的漢字說成是自己的原創。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韓國人第一次搞類似的事情了,早在兩年前,韓國市民團體就曾經製作「春節海報」,以抗議聯合國發行Chinese Lunar Calendar系列主題紀念宣傳品。

聯合國在2022年發佈的「虎嗅薔薇」郵票,慶賀中國農曆新年。

聯合國在2022年發佈的「虎嗅薔薇」郵票,慶賀中國農曆新年。

而一個事實上的大背景是,自上世紀60年代,韓國在文化上採取的去漢化政策已經推行了超過50年,儘管很多韓國民族主義者在人前大談特談「文化自主」,但他們心裏很清楚什麽是真正的好東西。

韓國人在古代確實是使用漢字,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反過來說是自己創造了漢字,這就有點太不要臉面了。

爭春節名字也好,說漢字是韓國人創造也罷,表面上是一些人玩文字游戲,實際上是為了爭奪國際話語權。

韓國作家先生第一個結論:漢子是由韓國人創造。但是證據呢?因為韓國古代文獻都是用中文記錄的嗎?

歷史上的第二個結論:訓民正音也是韓國人創造的。

當時的大背景:訓民正音是世宗大王為方便貫徹落實自己的命令與統治思想,而結合韓語發音特點發明的。可以將世宗大王發布諺文與周有光發布漢語拼音類比。

朝鮮半島長期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在漫長的時間裏,朝鮮半島的上層社會是依靠引入漢字來構建自己的語言書寫文化體系的。實際上不僅僅是朝鮮半島,日韓朝越都是大中華文化圈的一份子,日文裏有大量的漢字,朝鮮越南更是直接使用漢字書寫體系——雖然朝鮮後來有諺文(訓民正音),越南有字喃。但朝越創立諺文和字喃的目的,只是單純為了簡單記錄本民族口語,諺文雖然「象形而字仿古篆」,但本質還是一種拼音文字。

所以就引發了歷史上第三個事實:訓民正音和彥文長期以來受到兩班階層的反對、抵制與鄙視,只能在其他三個階層,尤其是婦女中流行。

何為兩班階層,其他三個階層又是什麽?類似於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古代的朝鮮半島,也存在將人民分成四個階級的身份等級結構,即兩班、中人、良人、賤人。其中的兩班,是最先發展確立起來的。

《易·說卦》中寫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說的是中國古代以南面為尊位,所以天子、諸侯面見臣子,或士大夫面見僚屬的時候,都朝向南面。高麗的國家建制基本效仿唐制,因此國王也沿襲了「南面聽政」的慣例,國王朝向南面,大臣立於左右兩側,東側為文班、西側為武班,因而有了文、武兩班的說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兩班也逐漸從官制概念發展成為代表著社會地位的身份概念,成為王權以下上層統治階級的代稱。

歷史第四個事實:高麗後期,許多鄉吏通過科舉考試,成功進入兩班體制,還有一些醫官、翻譯,憑藉為蒙古人服務,與元帝國密切關係,也進入兩班體制。

說白了,就是一部分人通過專業技能素養,實現了階級躍升。類似於印度提升種姓的梵化過程。

印度種姓的梵化可以通過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來體現?朝鮮半島的階級躍遷又是依靠什麽呢?自然就是學漢字,讀儒家經典,成為有學識之人。

所以就不難理解上層社會為啥堅决反對並抵制訓民正音了。

歷史第五個事實: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後,大規模整頓兩班體制,認為是兩班體系內人員迅速膨脹,引發社會矛盾加劇。

針對龐大的鄉吏,李成桂限制其科舉應試資格,還强制還原了兩班官僚中的鄉吏,限制兩班權力,設立鄉吏監督部門,明確區分了兩班和鄉吏之間的身份等級,還對胥吏、技術官和庶孽也進行了廣泛的降格,分化了高麗王朝時期的兩班階層,明確細化並確立了以兩班地主為中心的等級森嚴的四民身份等級結構。

朝鮮人做夢也沒想到,在明目張膽種族歧視實行四等人統治時代的元朝,大家尚且有上升的通道,而到了明朝,這種通道反倒被全羅李氏給鎖死了。

李朝時代,兩班是上層統治階級(類似婆羅門與刹帝利),中人則多是降格的吏人和技術官(刹帝利),身份次於兩班而高於良人,構成了下層官僚階級,良人大多從事農業和工商業(類似吠舍),教育水平低下,有納稅和服兵役的義務,而賤人則處於最受壓迫的社會底層(首陀羅和賤民)。

朝鮮的身分制度極為森嚴,只有兩班出身的官吏才能升至正一品,中人最高只能升到正三品,其中士官、鄉吏出身者限品於正五品,胥吏以下限品於正七品,而賤人原則上不能任官。

到了世宗大王時代,朝鮮發展成為了以「文班」和「武班」為主體的兩班統治階層,與以中人——平民階層、良人——身良役賤階層和賤民階層為主體的被統治階層。

歷史第七個事實:良人與賤民中,很多人都是貴族的奴婢,男為奴女為婢,主要是以血統、罪犯、戰俘為其來源。

看過韓劇《明成皇后》的觀衆,或許會對裏面的一個詞有印象——奴婢文書,當時劇中在演繹東學党起義這段時,即東學黨與朝廷談判後簽訂了《全州合約》,內容除了停戰、「打土豪、分田地」以外,還有「燒毀奴婢文書」、「允許青年寡婦再嫁」、「不得强制屠夫戴平壤笠」等破除封建的內容。

歷史第八個事實:在世宗大王發明訓民正音之前,包括王建在內的多個國王曾經試圖改革奴婢制度,但是遇到了極大的阻力,受到包括兩班貴族在內的强烈反對。這其實是所謂「華化」與「土俗」之間激烈的爭鋒。訓民正音的頒布實施,實際上是世宗大王强化土俗,以制約對抗貴族的手段之一。

這就有意思了,當年朝鮮世祖大王發布諺文和訓民正音時,「國之語音,异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矣。」

但當時世宗大王這一行為遭到了朝鮮上層社會特別是讀書人的嚴重反對、抵制與抗議。

網民「劉昭廷」說,當年那種情况下,朝鮮的貴族强烈反對使用諺文,尚且還知道要臉,也只是强調「弃漢文而用正音」是「舍中國自同於夷狄是所謂弃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也沒有整出過「漢字由韓國人創造」的暴論,怎麽到現在為了宣傳所謂民族主義,啥都要「偷」了嗎?

換句話說,現在的韓國人還認識多少漢字?一般的人可能也就會幾百個字的水平,而且因為韓文的推廣與普及,韓語表達的準確性都下降了,漢字真要是他們發明的,那恰恰說明韓國人成了這個世界上最丟人的民族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