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重視學校教育取士 王安石創立太學三舍法

史空穿梭

重視學校教育取士 王安石創立太學三舍法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重視學校教育取士 王安石創立太學三舍法

2020年02月20日 10:00

宋代十分重視學校教育,王安石在推行新政時,嘗試將科舉與學校結合起來。

王安石 (網上圖片)

王安石 (網上圖片)

當時,進士科重詩賦,明經科專記誦,王安石認為不能造就用人才,因此在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創立太學三舍法,將太學生分為上舍、內舍、外舍三等。

更多相片

王安石 (網上圖片)

宋代十分重視學校教育,王安石在推行新政時,嘗試將科舉與學校結合起來。

宋代科舉考試圖 (網上圖片)

當時,進士科重詩賦,明經科專記誦,王安石認為不能造就用人才,因此在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創立太學三舍法,將太學生分為上舍、內舍、外舍三等。

《王瓊事蹟圖冊》描繪書生由書僮伴隨,山水兼程赴考 (網上圖片)

初入學的太學生為外舍生,定額2000人,根據品行和成績升內舍。內舍生定額300人,根據品行和成績升上舍。上舍生定額只有100人,如果考上等可立即授官;中等免解試和省試,可直接參加科舉考試的最後一級考試殿試;下等免解試,可直接參加中央省試。太學三舍法為士人開闢了一條通過學校考選、升補入仕的道路。

明代繪畫中所描繪的殿試。

到了宋徽宗時,三舍法已遍行天下,並廢除諸州解試和省試,取士皆由學校按三舍法升貢。即士人必須由縣學升入州學,再由州學升入太學。只有取得太學生的資格,才能參加科舉考試。直至宣和三年(1121年),州縣學三舍法廢罷,諸路州府均恢復科舉取士,只有太學仍實行三舍法。

宋代科舉考試圖 (網上圖片)

宋代科舉考試圖 (網上圖片)

初入學的太學生為外舍生,定額2000人,根據品行和成績升內舍。內舍生定額300人,根據品行和成績升上舍。上舍生定額只有100人,如果考上等可立即授官;中等免解試和省試,可直接參加科舉考試的最後一級考試殿試;下等免解試,可直接參加中央省試。太學三舍法為士人開闢了一條通過學校考選、升補入仕的道路。

《王瓊事蹟圖冊》描繪書生由書僮伴隨,山水兼程赴考 (網上圖片)

《王瓊事蹟圖冊》描繪書生由書僮伴隨,山水兼程赴考 (網上圖片)

到了宋徽宗時,三舍法已遍行天下,並廢除諸州解試和省試,取士皆由學校按三舍法升貢。即士人必須由縣學升入州學,再由州學升入太學。只有取得太學生的資格,才能參加科舉考試。直至宣和三年(1121年),州縣學三舍法廢罷,諸路州府均恢復科舉取士,只有太學仍實行三舍法。

明代繪畫中所描繪的殿試。

明代繪畫中所描繪的殿試。

這種學校體制,雖然後來有所變化,但基本趨勢確定下來。自此之後,學校變成了選官制度的組成部分,成為科舉台階上的第一個等級,直至明清兩朝仍然如此。

往下看更多文章

牧童談治國 只要去除「害群之馬」

2024年04月29日 20:00

「害群之馬」是很常見的成語,意思也簡單直接,但大家能說出它的出處嗎?「害群之馬」出自《莊子•雜篇•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有一次,黃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見賢人大隗。黃帝一行人來到襄城原野時,迷失了方向。這時,黃帝一行人遇到一個放馬的孩子,他們就問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嗎?」孩子說:「當然知道了。」黃帝說:「那麼你知道大隗住在哪裡嗎?」 孩子說:「知道。」

一群馬 (網上圖片)

一群馬 (網上圖片)

黃帝說:「你這孩子真讓人吃驚,你不但知道具茨山的位置,還知道大隗住在哪裡。那麼我問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說:「治理天下,就像你們在野外遊走一樣,只管前行,不要把政事搞得太複雜。我前幾年在塵世間遊歷,常患頭昏眼花的毛病。有一位長者教導我說:你要乘著陽光之車,在襄城的原野上遨遊,忘掉塵世上的一切。現在我的毛病已經好了,我又要開始在茫茫塵世之外暢遊。治理天下也應當像這樣,我想用不著我來說甚麼。」

牧童 (網上圖片)

牧童 (網上圖片)

黃帝說:「治理天下,確實不是你的事情,可是儘管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究竟怎樣能治理好天下?」牧童不肯回答,黃帝又問,牧童只好說:「治理天下,就像我放馬一樣,只要能祛除妨害馬兒自然成長、繁衍的東西就足夠了。」黃帝大受啟發,稱牧童為天師,再三拜謝牧童,方才離開。

牧童 (網上圖片)

牧童 (網上圖片)

害群之馬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群體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人群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管理者是否懂得害群之馬的危害,並且在日常中加以抑制,直接關係到群體的生死存亡。成語告訴人們,對於有損國家、集體、人民利益的團體或個人,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以免給國家、集體人民造成更大的損失。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