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研究:本港首兩波疫情由超級傳播主導 應維持社交距離措施

社會事

港大研究:本港首兩波疫情由超級傳播主導 應維持社交距離措施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研究:本港首兩波疫情由超級傳播主導 應維持社交距離措施

2020年09月22日 15:16 最後更新:23:32

研究成果已於《自然醫學》發表。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進行一項研究。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進行一項研究。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發現,今年1月至4月在香港爆發的2019冠狀病毒病第一波和第二波疫情中,超級傳播事件主導新型冠狀病毒於本地的傳播。研究成果已於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發表。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員。港大圖片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員。港大圖片

研究團隊利用接觸者追踪數據,識別出香港所有2019冠狀病毒病的病例群組,並以此估算超級傳播的程度及相關風險因素。研究發現,超級傳播特別與大型社交聚會相關,而大多數香港本地的新型冠狀病毒傳播亦與此相關。除此之外,團隊亦發現積極隔離已確診病例的所有接觸者能有效切斷本地傳播鏈。研究主張在可靠疫苗推出前,當局需迅速追踪及隔離接觸者以防止超級傳播事件發生,這項措施將有效抑制2019冠狀病毒病於本地爆發。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超級傳播是過往由冠狀病毒引發的流行病的共同特性,2003年在香港及其他地區傳播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亦稱「沙士」)而曾出現超級傳播。基於此特性,團隊著手了解超級傳播會否及如何影響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引起「沙士」的冠狀病毒一樣,均極具超級傳播潛力。在香港,估計有19%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導致80%的本地傳播個案。超級傳播事件主要在酒吧、餐廳、婚禮和廟宇等社交場所發生,而非家庭或辦公室。是項研究發現透過限制社交場合的人群聚集,可減低超級傳播事件的發生,亦因此可顯著減少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研究結果將有助香港和世界各地制訂抑制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相關政策及措施。

港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創新篩選平台,可快速評估新冠病毒變異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新方法比傳統方法速度提升39倍。

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

研究人員亦專注了解病毒變異如何影響「合胞體」形成,即受感染細胞與未感染細胞融合的過程,這有助識別可能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的新興病毒變異株。

通過研究刺突蛋白及其突變,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變異株,如 Delta變異株,與病毒原始株相比形成較大的合胞體,團隊發現單個K854H突變可將Omicron 變異株轉變為具有高融合能力的變異株。研究又發現一些變異,系統可預測出它們與Omicron和Delta等現有變異株具有相近的變異機率,顯示這些新變異應受監控,因可能在未來病毒演變中出現。

為提高篩選效率,團隊開發了一種根據細胞大小篩選的策略,在更大範圍上將融合和未融合的細胞進行高速篩選;與傳統方法比較,新方法精確度超過80%

團隊還確定兩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藥物,可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倉鼠模型實驗顯示,藥物可抑制由刺突蛋白誘導的合胞體形成,並有潛力緩解病情。

團隊認為,新系統不僅有助快速追蹤新冠病毒變異並找出治療方案,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與細胞融合相關的生物醫學研究,包括癌症免疫療法。而細胞互作平台可系統分析多種病毒的合胞體形成能力,包括愛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科、新冠病毒和其他誘導合胞體形成的冠狀病毒。

團隊期望從這項研究中獲得嶄新方法和深入知識,為治療新冠病毒病症和其他涉及細胞融合的疾病提供新策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