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寧教我負天下人」出處有段故 裴松之才是幕後功臣

史空穿梭

「寧教我負天下人」出處有段故 裴松之才是幕後功臣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寧教我負天下人」出處有段故 裴松之才是幕後功臣

2020年12月30日 10:00

三國時代的故事膾炙人口,除了因為當年的歷史充滿傳奇色彩,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更是功不可抹。不過,羅貫中之所以能夠將這段歷史描繪得生動有趣,與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裴松之大有關係。

三國故事,膾炙人口。(網上圖片)

三國故事,膾炙人口。(網上圖片)

裴松之是東晉、劉宋時期的史學家,為《三國志注》作者。裴松之是在一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自小便很喜愛讀書,8歲時已熟知《論語》、《詩經》諸書,後博覽典籍,學識淵博,並分別在東晉及劉宋的朝廷內任官。

更多相片

三國故事,膾炙人口。(網上圖片)

三國時代的故事膾炙人口,除了因為當年的歷史充滿傳奇色彩,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更是功不可抹。不過,羅貫中之所以能夠將這段歷史描繪得生動有趣,與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裴松之大有關係。

三英戰呂布,只是小說虛構出來的橋段。(網上圖片)

裴松之是東晉、劉宋時期的史學家,為《三國志注》作者。裴松之是在一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自小便很喜愛讀書,8歲時已熟知《論語》、《詩經》諸書,後博覽典籍,學識淵博,並分別在東晉及劉宋的朝廷內任官。

《三國志注》(網上圖片)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為《三國志》寫注釋。晉代陳壽撰修的《三國志》,內容精潔,宋文帝認為太過簡略,故詔令松之作注。裴松之於是收集各家史料,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

曹操 (網上圖片)

裴松之深明《三國志》語言文字艱深難懂,因此他所寫的注,比較少就原著中所用的文字、音韻、訓詁等方面作補充或引證,而是旁徵博引,為《三國志》加插更多「故事」。裴松之作注所根據的史料,可考者多達一百四十餘種,較《三國志》原書多出三倍。

三英戰呂布,只是小說虛構出來的橋段。(網上圖片)

三英戰呂布,只是小說虛構出來的橋段。(網上圖片)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為《三國志》寫注釋。晉代陳壽撰修的《三國志》,內容精潔,宋文帝認為太過簡略,故詔令松之作注。裴松之於是收集各家史料,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

《三國志注》(網上圖片)

《三國志注》(網上圖片)

裴松之深明《三國志》語言文字艱深難懂,因此他所寫的注,比較少就原著中所用的文字、音韻、訓詁等方面作補充或引證,而是旁徵博引,為《三國志》加插更多「故事」。裴松之作注所根據的史料,可考者多達一百四十餘種,較《三國志》原書多出三倍。

曹操 (網上圖片)

曹操 (網上圖片)

例如《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名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三國志》原文為:「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當中什麼細節都沒有。裴松之於是引用了《魏書》、《世語》、《雜記》,這三本書,並取了《雜記》裏面「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8個字。

最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便將裴注的內容重組,成為了「曹操誤殺朋友呂伯奢」的完整故事,更讓這句話變成了曹操的「標籤」。

裴松之引述的史料,至今十居八九已散佚,因此,其為《三國志》所做的注釋,對於保存三國史料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不過,亦有人指出,裴注引用的大多是野史,未能盡信。

往下看更多文章

牧童談治國 只要去除「害群之馬」

2024年04月29日 20:00

「害群之馬」是很常見的成語,意思也簡單直接,但大家能說出它的出處嗎?「害群之馬」出自《莊子•雜篇•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有一次,黃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見賢人大隗。黃帝一行人來到襄城原野時,迷失了方向。這時,黃帝一行人遇到一個放馬的孩子,他們就問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嗎?」孩子說:「當然知道了。」黃帝說:「那麼你知道大隗住在哪裡嗎?」 孩子說:「知道。」

一群馬 (網上圖片)

一群馬 (網上圖片)

黃帝說:「你這孩子真讓人吃驚,你不但知道具茨山的位置,還知道大隗住在哪裡。那麼我問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說:「治理天下,就像你們在野外遊走一樣,只管前行,不要把政事搞得太複雜。我前幾年在塵世間遊歷,常患頭昏眼花的毛病。有一位長者教導我說:你要乘著陽光之車,在襄城的原野上遨遊,忘掉塵世上的一切。現在我的毛病已經好了,我又要開始在茫茫塵世之外暢遊。治理天下也應當像這樣,我想用不著我來說甚麼。」

牧童 (網上圖片)

牧童 (網上圖片)

黃帝說:「治理天下,確實不是你的事情,可是儘管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究竟怎樣能治理好天下?」牧童不肯回答,黃帝又問,牧童只好說:「治理天下,就像我放馬一樣,只要能祛除妨害馬兒自然成長、繁衍的東西就足夠了。」黃帝大受啟發,稱牧童為天師,再三拜謝牧童,方才離開。

牧童 (網上圖片)

牧童 (網上圖片)

害群之馬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群體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人群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管理者是否懂得害群之馬的危害,並且在日常中加以抑制,直接關係到群體的生死存亡。成語告訴人們,對於有損國家、集體、人民利益的團體或個人,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以免給國家、集體人民造成更大的損失。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