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美關係中的四種認識論

兩岸

中美關係中的四種認識論
兩岸

兩岸

中美關係中的四種認識論

2021年03月15日 17:55

關於國內政治對於大國關係的影響以及如何防止戰略衝突的發生,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從國內政治的一般意義上來說,每個國家都是由不同偏好的人組成的。不同的人對另一個國家的看法,主要受其偏好的影響。所以,各種偏好的人所組成的複雜整體,就構成了一個國家的人對另一個國家的看法。

如果把這個問題聚焦到中美關係上,我們知道,即便中美兩國的國內政治非常不同,但在中美兩國同時存在4種對於中美關係和對方認識的偏好,我將之歸納為四種認識論。

第一種認識論叫做「本質論」。這是一種偏意識形態的看法,即認為兩國的社會異同最終決定兩國關係的發展方向。這是本質論最基本的看法,而且目前中美兩國抱這種看法的人數都在顯著增長。例如,美國方面擔心中國輸出意識形態,損害美國的模式,損害民主生態的威望。從中國的角度來說,要防範美國對中國搞「顏色革命」。

第二種認識論則是「結構論」,即中美兩國目前之所以處於對抗和競爭的狀態,是由中美兩國力量對比的變化決定的。中美兩國都有典型的看法。美國最典型的說法是「修昔底德陷阱」,而近些年在中國流行一種說法,我稱之為「60%論」,即如果一個國家的力量達到美國力量的60%及以上,美國便會全力打壓這個國家。

第三種認識論是「利益論」,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看。過去20年,雙方社會主流都強調深度相互依賴,這是利益論最典型的表現。近些年,這個看法顯然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現在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都認為中美競爭的面在不斷擴大,而合作的面在迅速縮小,雙方之間的利益衝突越來越多,利益重合的地方越來越少。

第四種認識論是「互動論」。這一認識的基本觀點是,中美關係沒有任何一種前景是命中注定的,中美關係的前景都取決於兩國互動。如果互動得好,中美關係就有光明的前景;如果互動得不好,中美關係就是另一番光景。這種互動論最典型的例子是基辛格的中美共同進化觀點,代表了一種積極的互動論。

以上就是中美關係中共同存在的四種認識論。近些年中美關係出現了這麼多狀況,主要原因就在於本質論和結構論佔據了主導地位。其次,兩國間合作減少、衝突增多的觀點也逐漸流行,而認同互動論的人士則變得越來越少。但事實上,中美兩國要避免衝突,應該用互動論來看待當前中美關係,這樣可以使雙方發揮更多的積極、主觀能動性。

回到本質論層面,雙方應想辦法消解意識形態上的分歧。雖然兩國社會制度不同,但相較於1972年時,當下的中美兩國擁有更多的共同點。那時兩國關係都能做到開始走向正常化,今天為什麼要對抗呢?

從結構論的層面來說,可能最基本的方法是在力量對比變動的過程中增強管理意識。如果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即便雙方力量產生變化,中美關係也可能保持平穩態勢。

此外,從利益論的視角來看,中美關係經歷過去4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相當深厚的利益基礎,這一利益基礎依然存在。舉個例子,即便中美兩國正經歷貿易戰,但去年兩國間的貿易額還在增長。這恰恰說明,中美兩國在經濟方面還存在巨大的相互需求,這也是中美關係往前走的重要動力。

往下看更多文章

財政部中止部分台貨關稅減讓 國台辦再轟賴清德台獨禍台

2024年05月31日 11:34 最後更新:11:34

財政部宣布對部分台灣產品中止關稅減讓,國台辦指台灣長期單方面對大陸產品採取歧視性貿易限制,損害兩岸企業利益和兩岸同胞福祉。

財政部公布,從下月15日起,對原產於台灣地區的潤滑油基礎油等134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協定稅率,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

賴清德。(資料圖片)

賴清德。(資料圖片)

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長期以來,台當局單方面對2500多項大陸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貿易限制,損害兩岸企業利益和兩岸同胞福祉。去年12月21日,大陸宣布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下12個稅目產品關稅減讓後,民進黨當局不僅未採取任何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還不斷變本加厲,阻撓破壞兩岸經濟正常交流合作。

陳斌華又說,賴清德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肆宣揚「台獨」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和經濟「脫鉤斷鏈」。事實再度證明,搞「台獨」就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只會「禍台」「害台」,只會讓台灣企業、民眾利益受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