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台媒: 台灣《蘋果日報》賣價恐不到2.8億港元 棄台灣、保香港成壹傳媒策略方向

博客文章

台媒: 台灣《蘋果日報》賣價恐不到2.8億港元 棄台灣、保香港成壹傳媒策略方向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台媒: 台灣《蘋果日報》賣價恐不到2.8億港元 棄台灣、保香港成壹傳媒策略方向

2021年04月20日 16:41 最後更新:04月22日 12:02

黎智英旗下的壹傳媒(282)昨日(4月19日)公布與獨立第三方就建議出售台灣《蘋果日報》業務及位於台灣的一所物業,訂立不具法律約束力之諒解備忘錄。公告未有披露買家及作價。

位於台北內湖的台灣蘋果日報大樓,日前已卸下招牌,昨天入夜後大樓內部依舊燈火通明。聯合報圖片

位於台北內湖的台灣蘋果日報大樓,日前已卸下招牌,昨天入夜後大樓內部依舊燈火通明。聯合報圖片

壹傳媒強調,截至今日為止,雙方尚未就出售台灣業務建議出售訂立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正式協議之最終條款須以訂約方的進一步磋商結果為準,目前尚未落實,故可能與諒解備忘錄所載者有所偏離。

集團解釋,是次出售建議旨在理順資源,集中於有利可圖業務,從而提升整體業務表現。

出售台灣《蘋果日報》的消息出來後,今早壹傳媒高開14.8%報0.209元,之後快速抽高到0.232元高位,最多升27.4%,但高追就中伏,之後高位急回,收報0.198元,只升8.8%,高追已經唔見咗14.7%。成交1087萬,聰明人高位沽貨套現,可見市場也不太看好相關交易。壹傳媒現價市值5.2億。

台灣《蘋果日報》經營狀況差劣,估計難賣得好價錢。壹傳媒早前公佈,至去年9月底止6個月,台灣分部收入為1.02億元,按年跌37.7%;收入佔集團總收益18%。期內台灣《蘋果日報》每期平均淨發行量為每日8.26萬份,而2019年同期則為每日10.17萬份,台灣網站綜合平台每月獨立非重返用戶約1,430萬人。

台灣《聯合報》撰文分析交易。

台灣《聯合報》撰文分析交易。

台灣《聯合報》分析這個交易時話,相較於9年前即2012年,當時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想要以台幣175億台幣(48.4億港元)高價出售台灣壹電視、蘋果日報與壹週刊,最後未能成事。這些年不只媒體景氣出現巨大變化,黎智英積極投入香港反修例運動也讓他深陷司法泥沼。9年後的今天,黎智英出售台灣蘋果日報的價格恐怕只剩不到10億台幣(2.8億港元)。

《聯合報》指台灣蘋果日報仍吸引了至少兩組買家關注,但能否順利成交,跟9年前一樣,變數仍多。

2012年黎智英打算出售壹電視與台灣平面媒體業務,買方都大有來頭,包括台塑王家、中信辜家、旺旺蔡家與龍巖李世聰,但此交易案最終破局。黎智英唯有拆散來賣,改將壹電視出售給年代練台生。台灣蘋果日報雖然暫時躲過了易主命運,但近年隨著壹傳媒的虧損擴大與黎智英的官司不斷,年初就有出售台灣蘋果消息。

黎智英的官司不斷。

黎智英的官司不斷。

此次傳出有意收購的買方,除歷次媒體交易都會被點名的富邦和旺旺兩集團外,最受矚目的是昨天被點名的三立。三立近年積極擴張,不論在媒體與政界都累積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但也因此易成箭靶,熟悉此次交易案的人士說,除了三立,有兩組買家已表達購買的興趣,成交關鍵除了價錢,政治考量也很重要。

對於收購價格,買賣雙方已有初步接觸。黎智英目前以大股東名義借款台灣蘋果日報台幣7億(1.93億港元),未來台灣蘋果日報出售前要先進行瘦身與資產重整,完成後剩下的現金加上上述的七億元,就是台灣蘋果日報的最終出售價格。這價格將遠低於九年前的出售價格。

能否成交的另一關鍵是政治。從2008年中時集團轉售案開始,台灣媒體交易案都會牽扯到政治,這次出售案,三立或另家新聞台想要入主台灣蘋果,勢必都會面臨主管機關、輿論與政壇的檢驗。另家傳產也要考量複雜的兩岸局勢,決定是否要買下台蘋。

《聯合報》認為,對黎智英來說,放棄台蘋有商場上不得不的考量,因為母公司壹傳媒虧損不見起色(截至今年3月底的年度蝕4.15億),他又深陷司法爭議無法來台,棄台灣、保香港成為他與壹傳媒的策略方向。據親近黎智英身邊的人士說,黎智英不希望收掉台灣蘋果日報,因為會有大量員工因此失業,因此他希望能有人承接。但即便有人承接,在交易前,台灣蘋果日報也得面臨一波瘦身考驗。

《聯合報》指過去黎智英在商場上以快速決策、迅速反應著稱,但在台灣業務出售案始終下不下決心。對照壹傳媒近年經營困境,既是媒體大環境不佳縮影,也是他本人性格所致。即便此次順利出脫,他的媒體王國還能支撐多久,仍然充滿變數。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蘋果

往下看更多文章

布林肯訪華冷處理黎智英案 高人:美國利益優先 政治棋子遭割蓆

2024年05月08日 18:15 最後更新:18:38

布林肯早前訪華,反華人士寄予厚望,認為美國將就23條、黎智英案發難,但結果布林肯反而主力炮製所謂「產能過剩論」、炒作中俄關係抹黑中國,沒有特別著墨香港議題。

有海外政治組織持續呼籲美西方國家就23條立法、黎智英案出手制裁、關閉香港駐美經貿辦等,但美國一直「謹慎行事」,令到遊說人士相當絕望,仲鬧埋拜登一份,批評拜登政府的反應「不適當也令人關切」,講到美國的反應令他們「大跌眼鏡」咁解。

最近時事評論員鄭憶路在網上發表文章,講到「N個想不到系列」,高人就留意到其中一篇講到,想不到黎智英也會「被割席」。

文章指出,同黎智英「割席」的有兩類人。第一類人是把黎智英當作政治棋子的人。「黎智英把青年人當做政治棋子,但他何嘗不也是美西方反華勢力在香港的傀儡。躲在黎智英背後的Mark Simon,美西方政客們就是這一類人。」

第二類人是被黎智英當做棋子的人,包括黎過去的下屬,又或者是幫他打工的人。這些人為黎智英的反中亂港事業鞍前馬後,相信黎智英本人也很難相信曾經的戰友們會同他如此迅速的「割席」。

文章就總結話,黎智英自始至終就是美西方反華勢力在香港的傀儡。「黎智英領導著反中亂港勢力,成為美西方反華勢力在香港的政治代理人,當這個政治代理人失去利用價值之後,美西方反華勢力自然會迅速同他『割席』,否認同他的關係,果斷棄子。黎智英的下場就是漢奸的下場,那些逃跑海外的反中亂港者的下場也會是如此。」

高人話,美方採取什麼措施,一貫唔係考慮政治棋子的訴求同安危,而係是否符合美國利益和對港策略。對於黎智英案,最多出口術「聲援」,派領事去聽審刷下存在感。換言之,作為政治棋子的黎智英,在失去了利用價值之後,也就落得一個政治棄子的下場。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