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秦朝蒙恬改良毛筆 成中國傳統書法及繪畫工具

史空穿梭

秦朝蒙恬改良毛筆 成中國傳統書法及繪畫工具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秦朝蒙恬改良毛筆 成中國傳統書法及繪畫工具

2021年06月02日 10:00 最後更新:11:25

相信不少人都以為毛筆是由秦朝的蒙恬發明,但事實上,早於戰國時代甚至更早時間,已開始有人使用毛筆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毛筆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後來更成為傳統繪畫工具。起初大家認為毛筆的發明者是秦朝時期的蒙恬。據史書記載,蒙恬率軍駐紮在邊疆,需要經常向秦始皇奏報軍情,由於邊關戰情變化很快,文書往來頻繁,以刀刻字速度較慢,其後「恬取中山兔毛造筆」。發現書寫速度快了很多。自此之後,蒙括在很長的時間,被認為是毛筆的發明者。

蒙恬 (網上圖片)

蒙恬 (網上圖片)

事實上,毛筆的歷史非常久遠,在一些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已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跡。考古學家在研究殷商的甲骨文卜辭,發現有不少是用毛筆書寫後再用刀刻的。有一些牛骨上,甚至有用毛筆和墨汁已寫好文字,但還沒有刻上字的。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到了1954年6月,長沙左加公山發現了一座保持完好的戰國古墓,隨葬品中有一個竹筐,竹筐內發現了毛筆,筆毛是用上好的兔箭毛作的,是迄今發現最早、也最完整的一支毛筆,顯示早於蒙恬的時代,已有人發明及使用毛筆了。

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名稱統一稱作「筆」。到了漢代,筆不僅強調筆頭的品質,而且開始追求毛筆外觀的華麗。因此,現在大家都認為,毛筆早於戰國時已出現,但到了蒙恬時,將之改進,發揚光大。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堪當政 百姓「樂不可支」

2024年05月20日 20:00

成語「樂不可支」看似十分簡單,原意是形容快樂到不能撐持的地步,有快樂到了極點之意。「樂不可支」出自東漢•班固《東觀漢記•張堪傳》:「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張堪 (網上圖片)

張堪 (網上圖片)

東漢時候,有個能文能武的官員,名叫張堪。他從小失去父母,卻豪爽地把父母留下的錢財全部贈給侄兒。張堪十六歲到長安讀書,由於他品學兼優,人們稱他為「聖童」。當時地位很低的劉秀,對張堪非常賞識。後來劉秀當了皇帝,就重用張堪,並一次次升遷他。後來,任命他為蜀郡太守。張堪當了兩年蜀郡太守,又調任漁陽太守。在任內,他堅決打擊為非作歹、魚肉百姓的壞人,賞罰分明,説過的話一定辦到,深受屬下和百姓的愛戴。

有一次,匈奴出動一萬名騎兵侵犯漁陽,張堪親自率領騎兵迎敵,結果殺退了敵人。從此,匈奴不敢再來侵犯,邊境太平無事,百姓安居樂業。

張堪利用安定的環境,在狐奴一帶開墾大量稻田,鼓勵百姓耕種。經過幾年的辛勤耕作,這裏長滿了莊稼,物產豐足,百姓富裕。當地的人們特地編了一首歌,頌揚張堪的政績:「這裏的桑樹修整得沒有多餘的枝椏,麥子飽滿得一穗像是兩穗,張堪在這裏當政呀,老百姓快樂到了極點。」

百姓之所以會樂不可支,就是因為張堪對自己本職工作的盡心盡力;張堪之所以會得到劉秀的重用,也正是由於他的盡職盡責。由此可見,對本職工作的盡職盡責,不僅會讓大家感到滿意,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益處,也會樂不可支的。

莫哥窟321窟飛天 (網上圖片)

莫哥窟321窟飛天 (網上圖片)

後世從中提煉出「樂不可支」這成語,用作形容快樂到了不能撐持的地步,或快樂到了極點之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