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劉兆佳:中共不在香港公開活動的承諾已不合時宜 要名正言順釐清中共和香港關係

博客文章

劉兆佳:中共不在香港公開活動的承諾已不合時宜 要名正言順釐清中共和香港關係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劉兆佳:中共不在香港公開活動的承諾已不合時宜 要名正言順釐清中共和香港關係

2021年07月07日 17:51 最後更新:17:53

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日前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說,一些港人長期對共產黨有心結和誤解,如今時局已變,相信中共在港沒有明顯存在感的情況會慢慢改變,中國共產黨不在香港公開活動的承諾已不合時宜,更不利於「一國兩制」的全面準確實踐。要重奪話語權,一些基於歷史原因的誤會,就必須要解釋清楚。

劉兆佳。

劉兆佳。

佳叔由歷史脈絡講起,詳細分析香港社會恐共及左派落寞的根源。

他說,由於受到在港國民黨勢力的挑戰、英國人的約束及香港的反共分子的阻撓,1967年之前,中國共產黨在香港活動的能量比較有限,中共在香港的勢力或者親共人士、支持新中國的在香港的力量,某種程度上是邊緣化的存在。

佳叔都直面67,道出人們對事件的誤解。他指出,香港有部分人將「67事件」看成支持中共的人為響應內地的文化大革命,違背香港主流民意的意向,在香港牽起一場反英抗暴的運動,進而導致港英政府的「殖民」統治陷入危機。

事實上,這場反英抗暴運動也帶出了香港社會內部好多矛盾,特別是勞工問題和不少底層群眾生活困難問題,也暴露了「殖民地」統治的不公平,特別是種族不公平的地方。

不過但由於當時大多數香港人對內地發生的文化大革命非常害怕,又不想看到港英政府的「殖民」統治結束或受到嚴重破壞,因此當時唔少港人站到港英政府那邊,去攻擊左派人士。

這件事情不光導致左派力量在香港進一步受到孤立和削弱,更嚴重損害了大部分香港人跟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增加了他們那種恐共、反共的情緒,以及導致的後果,甚至到今時今日仲可以感受得到。

1984年,鄧小平同戴卓爾夫人會談。

1984年,鄧小平同戴卓爾夫人會談。

佳叔指出,中共在回歸前,承諾不在香港公開活動,就正正係因應時局,照顧港人的情緒,避免敏感。正如鄧小平所講,他知道香港有唔少人對共產黨有意見,所以先搞出「一國兩制」,讓反共人士在回歸後都可以安身立命。

結果回歸之後,反共勢力就不斷利用他們在思想陣地的主導地位,視香港為獨立政治實體,不斷利用香港人反共、恐共、懼共的情緒去挑戰特區政府的管治,挑戰中央對「一國兩制」的詮釋,甚至試圖將香港變成顛覆、滲透基地。

但時局已變,香港回歸後經歷了相當多的政治鬥爭和動亂暴亂,中央現在已經主動實行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假如一些問題或者誤會不釐清,特別係中國共產黨同香港的關係,就容易造成理不正言不順的觀感,亦不利於港人對「一國兩制」的理解,不利於港人對國家體制的理解,更不利於港人對國家的向心力。

「中國共產黨與『一國兩制』主題論壇」6月12日在會展中心舉行。

「中國共產黨與『一國兩制』主題論壇」6月12日在會展中心舉行。

佳叔提到上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一國兩制』主題論壇」,佢話,這是第一次在香港公開討論中國共產黨和香港的關係,是一個良好開端。他認為,香港話語權長期被反對派及西方勢力掌控,現在要在撥亂反正的重要環節,奪取話語權。

至於香港未來的管治形態,佳叔都提出一個預測:轉變為「在中央領導下,特區政府和愛國力量共同參與,這麼一種三方合作的管治形態。內地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和協商制度放到香港,就變成中央領導下的中央、特區政府與愛國力量的合作制度」。

的而且確,香港目前黨派眾多,各有各政治立場同訴求。如果中央能夠更加積極運用全面管治權,借鑒內地的多黨合作制,加強與特區政府、愛國力量里不同黨派團體之間的合作,去推動香港的有效管治及發展與改革工作,相信香港長期以來的深層次矛盾及問題,好有希望迎刃而解。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英國

往下看更多文章

布林肯訪華冷處理黎智英案 高人:美國利益優先 政治棋子遭割蓆

2024年05月08日 18:15 最後更新:18:38

布林肯早前訪華,反華人士寄予厚望,認為美國將就23條、黎智英案發難,但結果布林肯反而主力炮製所謂「產能過剩論」、炒作中俄關係抹黑中國,沒有特別著墨香港議題。

有海外政治組織持續呼籲美西方國家就23條立法、黎智英案出手制裁、關閉香港駐美經貿辦等,但美國一直「謹慎行事」,令到遊說人士相當絕望,仲鬧埋拜登一份,批評拜登政府的反應「不適當也令人關切」,講到美國的反應令他們「大跌眼鏡」咁解。

最近時事評論員鄭憶路在網上發表文章,講到「N個想不到系列」,高人就留意到其中一篇講到,想不到黎智英也會「被割席」。

文章指出,同黎智英「割席」的有兩類人。第一類人是把黎智英當作政治棋子的人。「黎智英把青年人當做政治棋子,但他何嘗不也是美西方反華勢力在香港的傀儡。躲在黎智英背後的Mark Simon,美西方政客們就是這一類人。」

第二類人是被黎智英當做棋子的人,包括黎過去的下屬,又或者是幫他打工的人。這些人為黎智英的反中亂港事業鞍前馬後,相信黎智英本人也很難相信曾經的戰友們會同他如此迅速的「割席」。

文章就總結話,黎智英自始至終就是美西方反華勢力在香港的傀儡。「黎智英領導著反中亂港勢力,成為美西方反華勢力在香港的政治代理人,當這個政治代理人失去利用價值之後,美西方反華勢力自然會迅速同他『割席』,否認同他的關係,果斷棄子。黎智英的下場就是漢奸的下場,那些逃跑海外的反中亂港者的下場也會是如此。」

高人話,美方採取什麼措施,一貫唔係考慮政治棋子的訴求同安危,而係是否符合美國利益和對港策略。對於黎智英案,最多出口術「聲援」,派領事去聽審刷下存在感。換言之,作為政治棋子的黎智英,在失去了利用價值之後,也就落得一個政治棄子的下場。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