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 長征沿線地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歷史長河

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 長征沿線地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 長征沿線地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2021年11月01日 10:00 最後更新:11:58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長征是20世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

10月22日是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紀念日,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血戰湘江、強渡烏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長征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鬥之慘烈,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戰爭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更多相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長征是20世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指出,今天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就是從長征中走出來的。

湘江戰役是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長征途中,在廣西北部湘江地區突破國民黨軍第4道封鎖線的戰役。湘江戰役是關繫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下圖為位於廣西桂林市全州縣鳳凰嘴湘江戰役渡口。

黎平會議是在長征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擴大會議。1934年12月15日,中央紅軍佔領貴州黎平縣。於18日在黎平翹街召開黎平會議,周恩來主持會議,會議肯定並采納了毛澤東的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下圖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會議紀念館。

黎平城是中央紅軍進入貴州省後攻佔的第一座縣城。下圖為現在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翹街。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下圖為民眾在貴州省遵義市遵義會議會址參觀。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下圖為民眾在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土城渡口參觀。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茅台四渡赤水。下圖為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

安順場是紅軍1935年5月25日強渡大渡河戰役獲得勝利的革命紀念地。圖為位於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的安順場紅軍渡。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西岸北上,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敵軍的密集火力,在鐵索橋上邊鋪門板邊匍匐射擊前進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橋。下圖為四川省瀘定縣瀘定橋今貌。

1935年5月29日,中國紅軍在四川瀘定縣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勝利,瀘定縣也因此成為中國革命歷史名城。下圖四川省瀘定縣縣城景色。

夾金山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與阿壩州小金縣交接處,是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下圖為位於四川夾金山海拔4,114米埡口的紅色主題文化景觀。

下圖夾金山下四川省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景色。

據史料記載,紅軍長征過草地的艱難歷程大部分在四川若爾蓋縣境內,約有一萬多紅軍將士長眠於包括若爾蓋、紅原一帶草地。

下圖為四川若爾蓋縣草原上的牧家樂。

下圖為四川若爾蓋縣唐克鎮民眾在草原上跳鍋莊。

下圖為四川省若爾蓋縣商業街夜景。

會寧會師為一次歷史事件。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歷經艱難跋涉,在這裡實現大會師。自此,紅軍長征畫上句號。下圖為甘肅會寧紅軍會師舊址全貌。

子長市是陝西省縣級市,由延安市代管。這里曾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東征的出發地,土地革命後期為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下圖為子長市城區景色。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指出,今天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就是從長征中走出來的。

官媒新華社發布了一組照片,展示了紅軍長征沿線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

1934年10月,中央機關、中革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集結于都,踏上漫漫征程。下圖為民眾在江西省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前參加紀念活動。

湘江戰役是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長征途中,在廣西北部湘江地區突破國民黨軍第4道封鎖線的戰役。湘江戰役是關繫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下圖為位於廣西桂林市全州縣鳳凰嘴湘江戰役渡口。

黎平會議是在長征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擴大會議。1934年12月15日,中央紅軍佔領貴州黎平縣。於18日在黎平翹街召開黎平會議,周恩來主持會議,會議肯定並采納了毛澤東的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下圖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會議紀念館。

黎平城是中央紅軍進入貴州省後攻佔的第一座縣城。下圖為現在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翹街。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下圖為民眾在貴州省遵義市遵義會議會址參觀。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下圖為民眾在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土城渡口參觀。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茅台四渡赤水。下圖為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

安順場是紅軍1935年5月25日強渡大渡河戰役獲得勝利的革命紀念地。圖為位於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的安順場紅軍渡。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西岸北上,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敵軍的密集火力,在鐵索橋上邊鋪門板邊匍匐射擊前進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橋。下圖為四川省瀘定縣瀘定橋今貌。

1935年5月29日,中國紅軍在四川瀘定縣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勝利,瀘定縣也因此成為中國革命歷史名城。下圖四川省瀘定縣縣城景色。

夾金山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與阿壩州小金縣交接處,是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下圖為位於四川夾金山海拔4,114米埡口的紅色主題文化景觀。

下圖夾金山下四川省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景色。

據史料記載,紅軍長征過草地的艱難歷程大部分在四川若爾蓋縣境內,約有一萬多紅軍將士長眠於包括若爾蓋、紅原一帶草地。

紅原縣為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轄縣。1960年,周恩來為紅原縣命名,意為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下圖為紅原縣縣城。

下圖為四川若爾蓋縣草原上的牧家樂。

下圖為四川若爾蓋縣唐克鎮民眾在草原上跳鍋莊。

下圖為四川省若爾蓋縣商業街夜景。

會寧會師為一次歷史事件。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歷經艱難跋涉,在這裡實現大會師。自此,紅軍長征畫上句號。下圖為甘肅會寧紅軍會師舊址全貌。

子長市是陝西省縣級市,由延安市代管。這里曾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東征的出發地,土地革命後期為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下圖為子長市城區景色。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