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領導地位

歷史長河

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領導地位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領導地位

2021年09月30日 10:00 最後更新:10:32

1934年底,湘江戰役慘烈,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多人。進入貴州境內,紅軍面對數十萬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兵力懸殊為長征以來之最。

1935年1月,中央紅軍強渡烏江後,智取遵義城,中共中央隨即召開為期3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參加人員。

遵義會議參加人員。

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開。參加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博古(中共中央總書記、「三人團」成員)、周恩來(中央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三人團」成員)、朱德(中央軍委副主席、紅軍總司令)、毛澤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張聞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人民委員會主席)、陳雲(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

政治局候補委員有王稼祥、劉少奇、何克全、鄧發,紅軍總部及各軍團負責人有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還有黨中央秘書長、《紅星報》主編鄧小平。李德以共產國際駐中國軍事顧問、「三人團」成員的身份參加會議,伍修權擔任李德的翻譯。

遵義會議油畫。

遵義會議油畫。

這是一次事關中國革命前途和命運的會議,集中解決當時最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問題和組織領導問題。會議氣氛非常緊張,雙方展開激烈辯論。首先是博古代表中共中央及「三人團」(博古、李德、周恩來)作主報告,他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敵強我弱,極力為軍事上指揮錯誤作辯護。周恩來作副報告,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軍事領導上的錯誤,並檢討自己作為「三人團」成員應負的責任,力推毛澤東領導紅軍。張聞天作「反報告」,系統批判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張聞天當時是中共僅次於博古的二號人物。

張聞天當時是中共僅次於博古的二號人物。

毛澤東在會議上作了長篇發言,一針見血地指出「三人團」在軍事上是「防守中的保守主義」、「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中央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中央軍委副主席、紅軍總司令朱德,支持張聞天的「反報告」和毛澤東的發言。經過反復辯論,由張聞天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徹底清算了「左」傾路線的惡劣影響,充分肯定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把中國革命引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鑒於當時的政治形勢,會議決定放棄在黔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計劃,領導紅軍北渡長江,向西北轉移。會議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領導權,增補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博古(左)和李德。

博古(左)和李德。

遵義會議集中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長達4年之久的統治,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共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