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發明改進馬鐙 催化中世紀歐洲進入騎士時代

歷史長河

中國發明改進馬鐙 催化中世紀歐洲進入騎士時代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發明改進馬鐙 催化中世紀歐洲進入騎士時代

2021年12月16日 16:30 最後更新:17:11

凡是讀過金庸小說,對於慕容這姓氏都不會陌生。慕容復一心想恢復的大燕國,其實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三燕」政權。2004年,考古學家在遼寧朝陽北大街挖掘出「三燕國都」龍城的宮城南門。

《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是武林中的絕世高手,與丐幫幫主並稱為「北喬峰南慕容」。史實上的慕容家族也英雄蓋世,幾年間於北方崛起,逐鹿中原近百年,究竟有甚麼「獨門秘技」?1965年,考古團在朝陽北票市馮素弗墓,發現一對外包銅皮的木質馬鐙。並認為遼西的慕容鮮卑,可能是最早將甲騎具裝和馬鐙應用於騎兵。正正這些在當時最先進的騎乘裝備和防護裝具,使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軍力倍增,得以馳騁遼海。

更多相片
配有馬鐙的北魏馬

凡是讀過金庸小說,對於慕容這姓氏都不會陌生。慕容復一心想恢復的大燕國,其實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三燕」政權。2004年,考古學家在遼寧朝陽北大街挖掘出「三燕國都」龍城的宮城南門。

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馬鐙 (網上圖片)

中國自古到春秋時期,作戰都以車戰為主,騎兵僅是一種輔助。到了戰國時期,趙國與匈奴等遊牧民族為鄰,吸收了他們勇猛剽悍的經驗,主張「著胡服」、「習騎射」,趙國很快成為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列國也紛紛建立自己的騎兵部隊。

網上圖片

據學者指,完備的馬具應當包括「銜鑣」、「鞍」、「鐙」三大部分,只有馬蹬的發明,尤其是雙鐙的應用,才標志著騎乘用馬具發展成熟。馬鞍秦漢之際已有,到東漢後期,出現一種專供達官貴人騎馬用的高橋型馬鞍,為了方便上下馬,促使發明馬鐙。1950年代,考古學家在湖南、南京、新疆、陝西等地出土了西晉、十六國時期的陶馬,發現有馬鐙。可見馬鐙自西晉起逐步普及。到現時為止,考古發現最早的馬鐙實物,還是在遼寧西部的朝陽,不僅數量最多,種類最全。在已挖掘的前燕、後燕、北燕(史稱三燕)的40座墓葬中,有10座發現馬具,而且馬鐙均為雙鐙,可見至少在三燕時期,慕容鮮卑已將馬鐙和甲騎具配備在騎兵隊伍中。

甘肅敦煌西魏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中的重甲騎兵。(網上圖片)

「三燕」馬具首先影響遼東高句麗,通過高句麗影響朝鮮半島南部以及日本列島。學者指,高句麗在4世紀初出現較完備的馬具,不論是組合、形制、結構,都可看出是與三燕影響下的結果;日本5世紀古墳時代的馬具出土,但都能找到與三燕有淵源。

騎士時代是歐洲歷史上一個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

至於歐洲馬鐙實物的出現,則在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據了解,阿瓦爾人是蒙古高原柔然人的後代。柔然在5世紀被北魏擊敗,西遷至歐洲多瑙河一帶定居,對當時拜占庭帝國構成嚴重威脅,故拜占庭國王提比略二世大改組騎兵,特別強調必須使用鐵製馬鐙,這是歐洲文獻資料中第一次提到馬鐙。不少學者都認為,是柔然將中國馬鐙傳到歐洲。

配有馬鐙的北魏馬

配有馬鐙的北魏馬

中國自古到春秋時期,作戰都以車戰為主,騎兵僅是一種輔助。到了戰國時期,趙國與匈奴等遊牧民族為鄰,吸收了他們勇猛剽悍的經驗,主張「著胡服」、「習騎射」,趙國很快成為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列國也紛紛建立自己的騎兵部隊。

但當時,馬具也相當齊備,甚至有了馬鞍,唯獨沒有馬鐙。事實證明沒有馬鐙,人就不能很好固定在馬背,人、馬及武器力量不能發揮良好作用,所以在馬鐙發明之前,騎兵難以成為一支獨立的武裝力量。

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馬鐙 (網上圖片)

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馬鐙 (網上圖片)

據學者指,完備的馬具應當包括「銜鑣」、「鞍」、「鐙」三大部分,只有馬蹬的發明,尤其是雙鐙的應用,才標志著騎乘用馬具發展成熟。馬鞍秦漢之際已有,到東漢後期,出現一種專供達官貴人騎馬用的高橋型馬鞍,為了方便上下馬,促使發明馬鐙。1950年代,考古學家在湖南、南京、新疆、陝西等地出土了西晉、十六國時期的陶馬,發現有馬鐙。可見馬鐙自西晉起逐步普及。到現時為止,考古發現最早的馬鐙實物,還是在遼寧西部的朝陽,不僅數量最多,種類最全。在已挖掘的前燕、後燕、北燕(史稱三燕)的40座墓葬中,有10座發現馬具,而且馬鐙均為雙鐙,可見至少在三燕時期,慕容鮮卑已將馬鐙和甲騎具配備在騎兵隊伍中。

慕容鮮卑一直就是馬背上的民族,據《後漢書》載,他們早在東漢時就已「兵力馬疾,過於匈奴」。公元3世紀初遷居遼西,吸收了大量漢族先進文化。中原地區的精堪製鐵技術的輸入,為完備騎兵裝備提供充分條件。有了完備馬具裝備,慕容鮮卑在公元337年建立政權後,在北方佔據一席,戰事屢屢以少勝多。據文獻記載,公元338年,後趙30萬大軍進犯前燕國都大棘城。前燕皇帝慕容皝派其子慕容恪率2000輕騎,斬殺後趙3萬人,其他人落荒而逃。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三燕」馬具首先影響遼東高句麗,通過高句麗影響朝鮮半島南部以及日本列島。學者指,高句麗在4世紀初出現較完備的馬具,不論是組合、形制、結構,都可看出是與三燕影響下的結果;日本5世紀古墳時代的馬具出土,但都能找到與三燕有淵源。

甘肅敦煌西魏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中的重甲騎兵。(網上圖片)

甘肅敦煌西魏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中的重甲騎兵。(網上圖片)

至於歐洲馬鐙實物的出現,則在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據了解,阿瓦爾人是蒙古高原柔然人的後代。柔然在5世紀被北魏擊敗,西遷至歐洲多瑙河一帶定居,對當時拜占庭帝國構成嚴重威脅,故拜占庭國王提比略二世大改組騎兵,特別強調必須使用鐵製馬鐙,這是歐洲文獻資料中第一次提到馬鐙。不少學者都認為,是柔然將中國馬鐙傳到歐洲。

騎士時代是歐洲歷史上一個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

騎士時代是歐洲歷史上一個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

專研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說:「只有極少的發明像腳鐙這樣簡單,但卻在歷史上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響。就像中國的火藥在封建社會的最後階段,幫助摧毀歐洲封建社會一樣,中國的馬鐙在最初,幫助歐洲建立封建制度。」正是馬鐙的發明,才使中世紀的歐洲進入騎士時代。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人從何時開始過五一勞動節?

2024年05月02日 11:00

五一勞動節又名國際勞動節,以其起源在西方國家,且已成為世界各國勞工界爭取權益的盛事。爭取勞工權益又與近代工業的興起有關。傳統中國以農立國,工業規模並不大,且多以手工作坊為主,談不上要爭取甚麼勞工權益。不過隨著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落敗,被迫門戶開放,外商來華設廠生產,加上洋務運動,最終使中國從傳統國家開始走上工業強國之路,並且開始過五一國際勞動節。

關於五一國際勞動節的起源,據說在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816名工人為爭取實行8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鬥爭,終於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在恩格斯組織召開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宣佈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

1912年5月1日美國紐約勞工自發紀念五一勞動節。(網上圖片)

1912年5月1日美國紐約勞工自發紀念五一勞動節。(網上圖片)

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向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遊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遊行,以示慶祝,並公眾放假。為紀念這次工人運動,1889年7月14日,由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召集的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法國巴黎隆重開幕。大會上,與會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為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節日。

至於中國人何時開始過五一國際勞動節呢?原來也不太遲了。1905年,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對「五一」節進行過宣傳介紹,當時翻譯為「萬國勞動者團結大示威」,成為最早的歷史紀錄。1918年5月1日,少數革命知識份子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派發過介紹五一勞動節的傳單。根據事後共產國際《北京共產主義組織的報告》寫道︰「北京的人口不過93萬,可以大膽地說,有一半以上是遊手好閒的人……政治問題仍然不被重視。」「在清朝時有許多遺老遺少居住在那裡,他們利用與帝王的關係,繼續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現在還有將近20萬這樣的居民,由於他們的忠順,仍然不從事任何固定的職業。」「除了這些懶漢以外,還要再加上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員,以及簇擁在他們周圍的各種寄生蟲。」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勞動節紀念號》(7卷6號)。(網上圖片)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勞動節紀念號》(7卷6號)。(網上圖片)

另外,以李大釗為首的共產黨人也開始從事勞工問題等研究。1919年3月9日,李大釗到唐山煤礦實地調查的工人生活狀況,寫成《唐山煤廠的工人生活——工人不如騾馬》,刊登在《每週評論》第12號上面。14日到16日在《晨報》上發表了《現代青年活動的方向》,「我們要曉得痛苦的人,是些什麼人?痛苦的事,是些什麼事?痛苦的原因,在什麼地方?要想解脫他們的痛苦,應該用什麼方法?」向知識青年傳播先進的革命理論,促使一批先進的青年人集聚在李大釗身邊。5月1日,在李大釗協助下,《晨報》第7版「文化副刊」是「五一勞動節紀念」專號,介紹歐洲國際勞動大會盛況,號召中國工人階級與國際勞動組織接軌。這一天,淵泉(陳溥賢)、守常(李大釗)、一粟(高一涵)分別撰文介紹「五一國際勞動節」的起源和現實意義。李大釗在《五一節雜感》中指出,這是工人「直接行動」取得成功的日子。此文為幾天後爆發的「五四運動」及工人階級登上中國政治舞台,起到了巨大的動員作用。

1950年勞動節北京彩照,20萬中國人民一起歡慶節日。(網上圖片)

1950年勞動節北京彩照,20萬中國人民一起歡慶節日。(網上圖片)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城市的工人群眾浩浩蕩蕩地走向街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集會。李大釗專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五一運動史》,介紹「五一」節的來歷和美法等國工人紀念「五一」的活動,號召中國工人把這年的「五一」作為覺醒的日期。陳獨秀也為慶祝這個節日發表了《勞動者底覺悟》《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等重要文章,並且在上海船務棧房工界聯合會作了《勞苦者的覺悟》的演說,闡明了「勞動創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的觀點。

五一勞動節宣傳漫畫 勞動節 (網上圖片)

五一勞動節宣傳漫畫 勞動節 (網上圖片)

當天各地工人和知識份子共同集會。在上海,陳獨秀指導下,5000多名工人召開了由中華全國工界協進會等7個團體聯合籌備的世界勞動紀念大會,陳獨秀當選籌備大會顧問。紀念會上,各界代表發表演說,工人提出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8小時教育的「三八制」要求,並高呼「勞工萬歲」「中華工界萬歲」等口號。

在北京,李大釗領導了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的紀念活動。北京大學學生在這一天罷課,校內召開了500多名校工和學生參加的紀念大會,李大釗到會講話。何孟雄等8名北大學生和一些青年外出宣傳,散發《五月一日北京勞工宣言》,喚起工人為反對剝削、爭取自身權利而鬥爭,被巡警拘捕。鄧中夏到北京長辛店,向鐵路工人散發《五月一日北京勞工宣言》並發表講演。這是中國首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活動,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在今天,「五一」已成為市民出遊的日子。圖為2020年5月1日的西貢碼頭。(資料圖片)

在今天,「五一」已成為市民出遊的日子。圖為2020年5月1日的西貢碼頭。(資料圖片)

不過「五一」成為法定假期還在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國務院的身前)規定5月1日為勞動節。至於香港,「五一」成為法定假期屬於1997年回歸後的事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