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國人,聽到稱呼中國為「支那」會感覺到很刺耳。因為我們經常在日本侵華題材的電視電影當中,了解到當時日本皇軍,稱中國人為支那人。在中國人的眼中,日本侵華國仇家恨,稱呼中國人為「支那」,自不然會感到被辱。

其實「支那」,是古代很多國家對於中國的稱呼,亦作「至那」、「脂那」、「摩訶至那國」等,可能起源自梵文的「cīna」。「cīna」原為古代佛教經典對中國的稱呼,隨著佛教流行,名稱被傳播到中亞與東南亞,也影響西歐。中國歷代佛教徒也常使用這個名稱。其實這個發源階段,有如中國在英語裡是「China」一樣,本意是瓷器,由於從中國這個地方出來的瓷器最出名,所以用「China」代指中國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中國的英文名字。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據了解,「支那」這個詞彙在9世紀通過佛教傳入到日本,到了江戶時代以後,「支那」就成了當地民間普遍的非正式稱呼。為什麼要以支那為稱呼,基於中國朝代更替,國號也會更換,所以中原沒有固定稱呼,所以引用佛教對中國稱呼是一種簡便的方法。

即是說,「支那」這個稱呼並非貶義,沒有歧視的含義。到了清末革命的星星之火,那些革命人士和知識分子,為了與滿清劃分出來,稱自己為支那人,世包括梁啟超、宋教仁等,而孫中山在1914年,給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的密函中自稱支那,當中「支那」一詞共出現34次,有「對支政策」、「支那革命黨」、「支那國民」、「支那人」等。

孫中山給大隈重信的密函 (局部) (網上圖片)

孫中山給大隈重信的密函 (局部) (網上圖片)

隨著清朝退位,中華民國的成立,中國人民終於有了歸屬,亦有機會重新審視「支那」這個名詞。隨著日本對華陰謀一步步實施,五四運動期間,有些愛國之士上書政府,要求日本不得使用「支那」或「支那共和國」的說法。當時北洋政府也有與日本交涉,但是並沒有什麼結果,當時日本在一些公文往來中文部分使用了中華民國,但日文裡依然用「支那」來稱呼。

及後日本全面侵華,分別用「北支」、「中支」及「南支」稱呼中國的華北、華中及華南。中日敵對,對於「支那」大多是負面批評,這詞逐漸被附加了愚昧、劣等的負面意象,「支那」自此在中國地區被視為是一種種族歧視語。二戰結束,日本政府接受中華民國政府之要求,發布《關於迴避使用支那稱呼之事宜》,政府單位及各機關團體也不再使用「支那」,教科書戰時作品中的「支那」均一律改為「中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