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李慧琼「養龜故事」含政治智慧 當年兩個抉擇決定人生路

博客文章

李慧琼「養龜故事」含政治智慧 當年兩個抉擇決定人生路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李慧琼「養龜故事」含政治智慧 當年兩個抉擇決定人生路

2023年03月13日 20:26 最後更新:20:31

李慧琼的從政路有幾個「第一」:她 2015年當選民建聯主席,是首個擔大旗的女性,也是最年輕的一位;今次她成與全國人大常委,更開了香港政黨現任主席晉身中央位置的先河。她是怎樣走上這高峯的?她一個「養龜」的故事,或可提供部分答案。

李慧琼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接譚耀宗的棒,成為政黨現任主席任此職第一人。她從「養龜」經歷中領悟從政之道,終登上更高峯。

李慧琼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接譚耀宗的棒,成為政黨現任主席任此職第一人。她從「養龜」經歷中領悟從政之道,終登上更高峯。

李慧琼當年登上民建聯主席之位後,曾接受內部刋物《建聞》訪問,講了一段與囡囡養寵物龜的經歷。她說早年囡囡想養寵物,大家商量後,揀了養龜,以為易養不花時間。誰知飼養不久,隻龜就死了。

她偷偷買另一隻替換,哄囡囡說「龜病好了」,但那隻龜很快又病亡,她這次坦然讓囡囡面對這不開心的事,接受寵物死亡的現實。

直至囡囡9歲時,她倆累積了養龜的經驗後,決定領養一隻被遺棄的龜,因吸取了失敗教訓,這次養龜得心應手。為了養得更好,她還特別抽時間參加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的星龜護養班,其後更多養了幾隻,成為家庭成員的一部分。

李慧琼不會隨意說一些家庭瑣事,我覺得她想以這個故事,訴說從中領悟的從政之道,那就是要面對和接受挫敗,在過程中累積經驗,吸取教訓,即商管理論所謂的「學習曲綫」( Learning Curve),經過不斷反思,理出一條可有效達致目標的方程式。

她從政的歷程,正是這樣「跌了再起」一步一步走出來,當中經歷過幾個重要抉擇:2003年民建聯在區議會選舉大敗,次年打立會選戰時哀兵上陣,曾鈺成找李慧琼加入競選名單,出戰九龍西,當時有朋友勸她不要「陪跑」,以免影響日後的選舉,但她決意加入,逆風而行,藉此吸取經驗。

4年之後,她在九龍西領軍參加立會選戰,結果一戰功成,且成為票后,過往「陪跑」的小將,從此成為民建聯參選的主將。

她在2004年立會選舉加入曾鈺成的名單,當時有朋友勸她不要「陪跑」,但她決意出賽吸取經驗,4年後再參選成為「票后」。

她在2004年立會選舉加入曾鈺成的名單,當時有朋友勸她不要「陪跑」,但她決意出賽吸取經驗,4年後再參選成為「票后」。

她另一個抉擇,是2004年首次考慮出戰立會時,她正在會計師大行畢馬威任核數師,事業前途大好,曾鈺成找該行主席張建東徵詢意見,對方表示如李慧琼參選,便不可能在公司負責重要工作,她對此要認真作出自己的選擇。最後她決定走上從政之路,直到今日。

李慧琼不是光芒四射的「明星型」政治人物,那麼,她怎樣為自己歸類?她7年前在民建聯內部刊物的訪問中,用三個字標籤自己,就是「和、樂、中」:「和」是和而不同、家和萬事興;「樂」是樂天知命,無畏困難;「中」是真理在中間,反對各走極端、劍走偏鋒。

這與她的「養龜」故事,竟也有不少脗同之處。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救黎」大合唱背後有個局 為黎仔搭台 鷹派攻勢陸續來

2023年09月28日 22:00 最後更新:22:12

涉違《香港國安法》的黎智英案,12月中將開審,在這時刻,「救黎」聲音忽然在齊齊響起,恍如大合唱,擺明是一次有默契、有組織的行動。政圈朋友指,整件事背後有個「局」,就是西方反中鷹派藉黎智英案件,將所謂的「價值觀之戰」升級,矛頭直指中國和香港特區,並造勢促使英美政府對華採取更強硬立場。隨着審訊臨近,他們還會繼續興波作浪,除了黎案,47人初選案亦快審結,也將成為另一個熱點。

黎智英兒子黎崇恩出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活動,為「救黎」造勢,背後有政治操盤者搭台。

黎智英兒子黎崇恩出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活動,為「救黎」造勢,背後有政治操盤者搭台。

這次「大合唱」比較矚目的一台戲,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本周3舉行「香港媒體自由」研討會。世界上全無新聞自由的國家和地區多的是,主辦者偏偏針對香港,本已奇哉怪也,更兀突是,活動找了黎智英兒子黎崇恩做主要講者,大吹父親如何為新聞自由獻身,而沒講明黎智英是因政治活動涉違《香港國安法》而受審,與新聞工作根本無關,硬把他與「香港媒體自由」扯在一起。

這個布局,明顯是為黎崇恩這小子搭台,利用「香港傳媒自由」的議題,為「救黎」造勢,同時製造「香港已喪失新聞自由」的假象,然後狂攻猛炸。這次活動主要由美、法、德等西方國家撐腰,其他國家支持的不多,故造不出多大聲勢。

英美反中「鷹派」在黎案開審前搞「大合唱」,行動甚有默契和組織,《華爾街日報》「社論組」的重砲文章便是其中之一。隨着審訊臨近,攻擊將一浪接一浪。

英美反中「鷹派」在黎案開審前搞「大合唱」,行動甚有默契和組織,《華爾街日報》「社論組」的重砲文章便是其中之一。隨着審訊臨近,攻擊將一浪接一浪。

除了搞這台「媒體自由」戲碼,美英媒體也分頭出聲,立場敵視中國的《華爾街日報》,以「社論組」的名義發文,直斥黎智英受到「政治逼害」,大肆攻擊《香港國安法》和香港法治,說香港不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意欲破壞香港聲譽,用心甚毒。

與此同時,被中國制裁的亂港組織「香港監察」負責人羅傑斯,則在英國《獨立報》發文,狠批英國辛偉誠政府不肯會見黎崇恩,對營救黎智英軟弱無力,他顯然是給英國政府施加壓力,不讓它為了改善與華經貿關係,而對「英國公民」黎智英案件無動於衷,撒手不理。

黎崇恩似乎與羅傑斯早有默契,他近日致函英國貿易大臣栢丹娜,呼籲政府停止對香港「生意照做,一切如常」的態度,應該向港施加經濟壓力,促使港府釋放他爸爸。對方當然睬佢都儍,現時英國窮到燶,與中國與香港經貿關係比任何時間都重要,怎會自斷米路?

這些文章與67個所謂「人權組織」致函美國總統拜登促救黎,差不多同一時間發生,背後肯定早己「夾好」,配合於同一時間出擊,以達到聲勢最大化的效果。

隨着黎案臨近,47人初選案又快有結果,背後操盤者組織的行動,勢將一浪接一浪,但他們的招數己出了七七八八,攻擊力有限,關鍵是英美政府會不會強硬出手,這就要看雙方關係的大局變化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